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两学年来,我校老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备课组为单位,整个年段统一导学案,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周备课组都进行听评课活动,相互交流课改实践中的点滴经验和体会。共同探究课改教学的课堂模式。
回顾一学年的探索过程和感受,浅析体会作归纳。
一、 分组合作,优劣均衡
由于我校的生源状况与大部分公办初中校是一样的,优生少,后进生特多,而且这种生源状况不太可能会改变,面临这样的一群学生,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向课堂要质量,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须。所以我们的研究从建立有效的互助小组开始,先分等级,再分小组。
1、等级考核量化,确定等级
①等级的标准: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 A—考试成绩中上(70-100分),上課表现优秀积极上进的; B—考试成绩中等(60-69分),课堂表现良好较积极的; C--成绩目前较弱(0-59分),课堂表现一般不太积极的。
②确定等级的方法:学期初,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教师事先给学生讲清等级的标准,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给自己认定等级,再上交给老师,老师认真审核,有需要更改的要找学生协商,以鼓励为目的,尊重学生为前提,各组A、B、C的个数均衡组合。
③等级的定期量化考核变动:每人的等级要经得起考察,符合等级的标准。期初制定等级的定期量化考核方案,从课前预学情况考核,从课堂的表现情况考核,从课堂的学习的积极性情况考核,从学习知识单元测学成绩情况考核,主要从以上这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每堂课由小组长组织量化考核记录,每周一小结,两周一总结,反思各自近期的成绩与表现,按量化考核分的大小把等级在本组内做相应的调整,进步的表扬,并评出优秀小组长和优秀组员,后退的提醒改正。
考核量化确定等级能促进成绩等级的意识,尤其是更能促进组员之间的竞争意识;确定ABC等级的说法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会伤害后进生的自尊心。
2、精心分组,优劣均衡
一般以约5~6人为一小组,三个等级A、B、C要均衡到每一个小组中,不但要考虑等级优劣均衡,又要考虑男女性别均衡,还要考虑性格的搭配。
3、小组长的确立与培养
成绩优秀,善于表现的学生适合当小组长,可以是学生推荐,也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定。各组的小组长的工作能力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磨练过程。由课任老师认真耐心地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还要精心做学科辅导培训工作,明确小组长的具体职责,教的越明确,小组的运作越通畅。
4、小组合作,组间竞争
(1)小组运作方式:师帮A,A帮B,B帮C,C善问。互帮结对由各小组内部自由结对,再由教师适当调整。在互帮的考核上,采用奖励分的办法:被帮者有明显进步的,帮者奖励4分,被帮者奖励2分;被帮者由C等进步到B等,帮者奖励6分,被帮者奖励4分;被帮者由B等进步到A等,帮者奖励8分,被帮者奖励6分。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互帮互学,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使学习有效性得到提高。促进团队合作精神。
(2)小组的运作过程:预学—导学—互学—测学
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由小组长进行组织和管理,以导学案为依据,适当开展组内讨论问题,交流问题,并互帮互学,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完成互学后,检阅学习的成效就是做课堂练习。因为小组长基本是各组最强的,所以他们完成的速度是最快的,这时老师快速的判断正误,对各小组进行部分均衡批改。如果老师忙不过来,可由各组小组长进行互查互纠,组长的练习落实后,小组长组织组内A等级之间的讨论,同层次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A完成后,A就帮B,再接下来B帮C,在这时A的时间就空出了,这时可以适当给些高难度题目,让优秀层次的同学也能有所提升有所吃饱。
(3)组间竞争,促进落实
主要通过展示解决问题过程和效果。同程度的问题由每个小组的同等级的组员进行展示,展示方式有两种:一是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过程,二是解答并讲解过程,然后进行考核量化,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评出优秀小组。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的有效运作,建立初期运作较难,问题多多,我们老师并不慌乱,更不能放弃,定期检查与督促,制定良好的激励措施,持之以恒。
二、以生为主,促效四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根本,要树立“生本”观念,时时、处处、事事为学生着想,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分组合作,促效四学”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互学、测学,才能达到落实反馈知识。经过一阶段的实践,出现了以下三种转变:
1、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
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学生不再是等待老师的讲授解答问题,不再是只听老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己在课前先预学自学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求知内驱力增强,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互学探究,有疑难问题再由老师引导点拨,上课的听课效率就高,问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了。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演、主角。例如:我在执教《矩形的判定》的过程中,我设计并导入问题:你能类比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探究方法,探究出矩形的判定方法吗? 师:既然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你认为还有研究矩形的必要吗?
生:有必要,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应该有特殊的判定方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呢?
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研究方法,我认为应该从矩形的定义、边、角、对角线四个方面来研究。
还没等我宣布“开始”,底下各小组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分工研究起来。瞬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画图,测量,验证,宛如一个个小专家。
2、学生的团队观念的转变
学生不再是自私的,只顾个人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无人帮助学习的困惑。学生通过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互学,A帮B,B帮C,C善问,以及老师的示范引路,每个小组组内组员凝聚力增强,尤其后进生学习的信心增强了。每当组员在遇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通过互学合作讨论交流很快问题就解决了,这样让每个组员意识到人多力量大的感受。另一方面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促进了各小组组内团队的意识更强烈了。例如:我在执教《矩形的判定》的过程中,很快到了各小组展示时间了,第二组的一个代表迫不及待地等上了讲台,分别从矩形的定义、边、角、对角线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他们组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成果如下: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边:有一组邻边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角:有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我赞许地点点头。还没等我发表意见,第三组的一个代表站到了讲台前:“他是说得很全面。但我认为既然矩形是特殊的平四边形,那我们只要研究它自身的判定方法就可以了,因此,对于第三个判定方法,我认为是这样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面对学生们一张张兴奋的脸,我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笑容,趁势对学生进行如下的情感教育:
师:大家的研究都很棒,对于矩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图形,先看我为大家准备的几张照片(课件展示出五星红旗的图片),28届祖国北京奥运会上一共升起了多少次五星红旗?
生:32次!
师: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生活中应该还有很多矩形的图片吧?
生:多得很!(举例)
师:矩形给我们带来了美,你认为她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对称!
师:对!
生:给人的感觉很庄重严肃!
师:说得很好!美术老师也讲过,方正、庄严,让人看到规则的存在!世界上的国旗基本上都是矩形,你看到圆形的国旗吗?
生:(哄堂大笑)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3、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教育改革应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由原来只会模仿能力转变成勇于创新能力。过去,经常采用传授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会模仿做题,会做就行了。大多是搞学生题海战术,既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效果又不理想,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应重视信息反馈,一改以往的题海战术,采用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压缩题量,课课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自主检测,节节验收,教师有的放矢的“相机诱导”,使学生大胆探索,善于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学《垂线的性质》这节课时,我课前就布置预习任务每个同学带三根笔直的细木棍或细铁丝,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平面内垂线的性质,在学生展示时,就有惊喜发现,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经过一点不只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那我就问:那你说有几条?他回答:至少有两条,他很激动就展示给大家看,同学们纷纷议论开来,我及时引导:同学们!请问:小辉展示的这些细铁丝有都在同一平面内吗?回答:没有!有几个平面啊!师:好!三条细铁丝不在同一个平面内,那是以后我们要再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只学习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直线的垂直性质。这样学生不但对在同一平面内垂线的性质掌握的更深刻,而且对本性质有个高的升华。又如:在学《圆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做个教具模型,能展示说明: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圆心角、弦心距分别相等这一性质,有一个同学做了个模型令我吃惊,他是这样做:把一个白色的圆硬纸片上染一块红色的扇形,而扇形的弧用黑色,其所对的弦用绿色,其弦的弦心距用蓝色,再做一个透明的等圆硬塑料片,在其上做一个边缘为黄色的与前面一样大的扇形,同样在扇形上用黄色画好弦、弦心距、圆心角,再把两圆重叠在一起,硬塑料片在上,然后用大图钉钉在圆心上,并钉牢在黑板上,把硬塑料片转动使两个扇形的弧重叠,结果其所对的弦、圆心角、弦的弦心距也都分别重叠在一起。我教了二十多年以来,这个教具模型真得是头一招啊!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意识地升华,当时,我的心情很感动,好好地称赞了这位同学。
要“促效四学”,就要让学生先課前预学,然后教师依据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老师必须了解学生在课前预学完成学案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利用学案指导学生动脑、动手进行自学与尝试,再暴露出问题后,课堂上教师才给予点拨释疑,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和小结,完成测学。有时甚至无须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内在潜能也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的中心任务落在“学” 层面上,而不是“教” 的上面,我们老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预学、导学、互学、测学”的过程中暴露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有的放矢的“相机诱导”。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预学课本——质疑讨论——教师导学——巩固练习——进行小结引伸——测学。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四学”的好习惯,才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转变教学的观念对当前推动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发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享受获取数学知识的乐趣。
两学年来,我校老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四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备课组为单位,整个年段统一导学案,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每周备课组都进行听评课活动,相互交流课改实践中的点滴经验和体会。共同探究课改教学的课堂模式。
回顾一学年的探索过程和感受,浅析体会作归纳。
一、 分组合作,优劣均衡
由于我校的生源状况与大部分公办初中校是一样的,优生少,后进生特多,而且这种生源状况不太可能会改变,面临这样的一群学生,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向课堂要质量,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须。所以我们的研究从建立有效的互助小组开始,先分等级,再分小组。
1、等级考核量化,确定等级
①等级的标准:等级分为A、B、C三个等级, A—考试成绩中上(70-100分),上課表现优秀积极上进的; B—考试成绩中等(60-69分),课堂表现良好较积极的; C--成绩目前较弱(0-59分),课堂表现一般不太积极的。
②确定等级的方法:学期初,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教师事先给学生讲清等级的标准,学生展开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给自己认定等级,再上交给老师,老师认真审核,有需要更改的要找学生协商,以鼓励为目的,尊重学生为前提,各组A、B、C的个数均衡组合。
③等级的定期量化考核变动:每人的等级要经得起考察,符合等级的标准。期初制定等级的定期量化考核方案,从课前预学情况考核,从课堂的表现情况考核,从课堂的学习的积极性情况考核,从学习知识单元测学成绩情况考核,主要从以上这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每堂课由小组长组织量化考核记录,每周一小结,两周一总结,反思各自近期的成绩与表现,按量化考核分的大小把等级在本组内做相应的调整,进步的表扬,并评出优秀小组长和优秀组员,后退的提醒改正。
考核量化确定等级能促进成绩等级的意识,尤其是更能促进组员之间的竞争意识;确定ABC等级的说法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会伤害后进生的自尊心。
2、精心分组,优劣均衡
一般以约5~6人为一小组,三个等级A、B、C要均衡到每一个小组中,不但要考虑等级优劣均衡,又要考虑男女性别均衡,还要考虑性格的搭配。
3、小组长的确立与培养
成绩优秀,善于表现的学生适合当小组长,可以是学生推荐,也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定。各组的小组长的工作能力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磨练过程。由课任老师认真耐心地做好思想动员工作,还要精心做学科辅导培训工作,明确小组长的具体职责,教的越明确,小组的运作越通畅。
4、小组合作,组间竞争
(1)小组运作方式:师帮A,A帮B,B帮C,C善问。互帮结对由各小组内部自由结对,再由教师适当调整。在互帮的考核上,采用奖励分的办法:被帮者有明显进步的,帮者奖励4分,被帮者奖励2分;被帮者由C等进步到B等,帮者奖励6分,被帮者奖励4分;被帮者由B等进步到A等,帮者奖励8分,被帮者奖励6分。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互帮互学,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使学习有效性得到提高。促进团队合作精神。
(2)小组的运作过程:预学—导学—互学—测学
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由小组长进行组织和管理,以导学案为依据,适当开展组内讨论问题,交流问题,并互帮互学,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完成互学后,检阅学习的成效就是做课堂练习。因为小组长基本是各组最强的,所以他们完成的速度是最快的,这时老师快速的判断正误,对各小组进行部分均衡批改。如果老师忙不过来,可由各组小组长进行互查互纠,组长的练习落实后,小组长组织组内A等级之间的讨论,同层次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取长补短;A完成后,A就帮B,再接下来B帮C,在这时A的时间就空出了,这时可以适当给些高难度题目,让优秀层次的同学也能有所提升有所吃饱。
(3)组间竞争,促进落实
主要通过展示解决问题过程和效果。同程度的问题由每个小组的同等级的组员进行展示,展示方式有两种:一是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过程,二是解答并讲解过程,然后进行考核量化,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评出优秀小组。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的有效运作,建立初期运作较难,问题多多,我们老师并不慌乱,更不能放弃,定期检查与督促,制定良好的激励措施,持之以恒。
二、以生为主,促效四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核心,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根本,要树立“生本”观念,时时、处处、事事为学生着想,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分组合作,促效四学”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互学、测学,才能达到落实反馈知识。经过一阶段的实践,出现了以下三种转变:
1、学生的学习观念的转变
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学生不再是等待老师的讲授解答问题,不再是只听老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己在课前先预学自学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求知内驱力增强,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互学探究,有疑难问题再由老师引导点拨,上课的听课效率就高,问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了。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演、主角。例如:我在执教《矩形的判定》的过程中,我设计并导入问题:你能类比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探究方法,探究出矩形的判定方法吗? 师:既然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你认为还有研究矩形的必要吗?
生:有必要,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应该有特殊的判定方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矩形的判定方法呢?
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研究方法,我认为应该从矩形的定义、边、角、对角线四个方面来研究。
还没等我宣布“开始”,底下各小组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分工研究起来。瞬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画图,测量,验证,宛如一个个小专家。
2、学生的团队观念的转变
学生不再是自私的,只顾个人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无人帮助学习的困惑。学生通过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互学,A帮B,B帮C,C善问,以及老师的示范引路,每个小组组内组员凝聚力增强,尤其后进生学习的信心增强了。每当组员在遇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通过互学合作讨论交流很快问题就解决了,这样让每个组员意识到人多力量大的感受。另一方面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促进了各小组组内团队的意识更强烈了。例如:我在执教《矩形的判定》的过程中,很快到了各小组展示时间了,第二组的一个代表迫不及待地等上了讲台,分别从矩形的定义、边、角、对角线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他们组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成果如下:
1)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边:有一组邻边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角:有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对角线: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我赞许地点点头。还没等我发表意见,第三组的一个代表站到了讲台前:“他是说得很全面。但我认为既然矩形是特殊的平四边形,那我们只要研究它自身的判定方法就可以了,因此,对于第三个判定方法,我认为是这样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面对学生们一张张兴奋的脸,我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笑容,趁势对学生进行如下的情感教育:
师:大家的研究都很棒,对于矩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图形,先看我为大家准备的几张照片(课件展示出五星红旗的图片),28届祖国北京奥运会上一共升起了多少次五星红旗?
生:32次!
师: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生活中应该还有很多矩形的图片吧?
生:多得很!(举例)
师:矩形给我们带来了美,你认为她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对称!
师:对!
生:给人的感觉很庄重严肃!
师:说得很好!美术老师也讲过,方正、庄严,让人看到规则的存在!世界上的国旗基本上都是矩形,你看到圆形的国旗吗?
生:(哄堂大笑)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3、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转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教育改革应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由原来只会模仿能力转变成勇于创新能力。过去,经常采用传授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会模仿做题,会做就行了。大多是搞学生题海战术,既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效果又不理想,许多同学的课后作业互相抄袭,以应付检查,作业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应重视信息反馈,一改以往的题海战术,采用精心选择典型习题,压缩题量,课课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自主检测,节节验收,教师有的放矢的“相机诱导”,使学生大胆探索,善于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学《垂线的性质》这节课时,我课前就布置预习任务每个同学带三根笔直的细木棍或细铁丝,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平面内垂线的性质,在学生展示时,就有惊喜发现,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经过一点不只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那我就问:那你说有几条?他回答:至少有两条,他很激动就展示给大家看,同学们纷纷议论开来,我及时引导:同学们!请问:小辉展示的这些细铁丝有都在同一平面内吗?回答:没有!有几个平面啊!师:好!三条细铁丝不在同一个平面内,那是以后我们要再研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只学习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直线的垂直性质。这样学生不但对在同一平面内垂线的性质掌握的更深刻,而且对本性质有个高的升华。又如:在学《圆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做个教具模型,能展示说明: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圆心角、弦心距分别相等这一性质,有一个同学做了个模型令我吃惊,他是这样做:把一个白色的圆硬纸片上染一块红色的扇形,而扇形的弧用黑色,其所对的弦用绿色,其弦的弦心距用蓝色,再做一个透明的等圆硬塑料片,在其上做一个边缘为黄色的与前面一样大的扇形,同样在扇形上用黄色画好弦、弦心距、圆心角,再把两圆重叠在一起,硬塑料片在上,然后用大图钉钉在圆心上,并钉牢在黑板上,把硬塑料片转动使两个扇形的弧重叠,结果其所对的弦、圆心角、弦的弦心距也都分别重叠在一起。我教了二十多年以来,这个教具模型真得是头一招啊!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意识地升华,当时,我的心情很感动,好好地称赞了这位同学。
要“促效四学”,就要让学生先課前预学,然后教师依据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老师必须了解学生在课前预学完成学案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利用学案指导学生动脑、动手进行自学与尝试,再暴露出问题后,课堂上教师才给予点拨释疑,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和小结,完成测学。有时甚至无须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内在潜能也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的中心任务落在“学” 层面上,而不是“教” 的上面,我们老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预学、导学、互学、测学”的过程中暴露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有的放矢的“相机诱导”。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预学课本——质疑讨论——教师导学——巩固练习——进行小结引伸——测学。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四学”的好习惯,才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转变教学的观念对当前推动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改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发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享受获取数学知识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