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今社会,和谐社会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谐社会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一个幸福的社会,幸福作为教育的追求的最终目标,应当也必定回归到本源位置。新课改最大的意义则是要将学校教育成为“活的教育”,要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将学习变成一件幸福的事。但在新课改下,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部分学生对探究式学习不适应,加之巨大的升学压力和“填鸭式”课堂教学,造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幸福感的缺失。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对提高中学生幸福感的教学策略研究做了些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幸福感 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摸着石头过河”的我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改实践探索后,开始有了一些新体会。我体会最深的是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不仅仅是由考试制度造成的,还在于我们自己,是我们组织的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是我们八股文式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学生缺乏幸福感。因此,要摆脱失落的历史课堂,作为教师,必须在历史课上如何让学生获得幸福感上下功夫。
首先、让学生做到我“想”学,我“愿”学。
让学生“愿”学。这就要求教师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同时,教师还要会“煽动”,让学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于久。正确地引导,及时地鼓励,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能做得很到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可以不断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次,让学生“乐”学。
这就要求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再次,让学生“会”学。
这是提高学生幸福感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会动脑,让学生大脑的各个功能区都能协调地发展起来,这就必须让他们学会动嘴,甚至会动手、动脚。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先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这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言辞犀利,观点新颖独到,他们所表现出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大大地超出了教师的预料。以前信心不足的学生,现在也竞相发言了。同时,还根据教材专门设计一些需动手做一做的活动,用来培养和锻炼他们在收集和整理素材、设计和绘制图表、撰写分析报告以及运用电脑进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只是当一名忠实的听众和点评员。三尺讲台不再是老师一人的天下,也是学生尽显才华的舞台。相信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你会为他们在活动中迅速地成长起来而惊叹!但教室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教室也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的任务是要用“活”它,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最后、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责任,我“必须”学。
怎样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关键要从学生学习的动机入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有一个经典的“鸡吃米”的理论,有一次,给家长们讲课时,他拿了只鸡走到讲台上,在讲桌上撒了一把米,他摁着鸡的脖子,让鸡吃米,可鸡说什么也不吃。他放开了鸡,鸡自动吃起了桌上的米。陶行之说,要让孩子学习就和鸡吃米一样,强迫是达不到目的的。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发动机靠强制的办法或者是空洞说教难以持久生效,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这正好是发挥了历史学科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在我实践研究、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课要走出枯燥、乏味的困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才能激发出自身的潜力,才能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也才能享受付出后成功和进步的喜悦。我们也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新课程的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 ,从而增强历史课堂的和谐感和幸福感 。
关键词:幸福感 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摸着石头过河”的我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改实践探索后,开始有了一些新体会。我体会最深的是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不仅仅是由考试制度造成的,还在于我们自己,是我们组织的历史教学枯燥乏味,是我们八股文式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学生缺乏幸福感。因此,要摆脱失落的历史课堂,作为教师,必须在历史课上如何让学生获得幸福感上下功夫。
首先、让学生做到我“想”学,我“愿”学。
让学生“愿”学。这就要求教师会“燃情”,要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历史课的教学活动之中。巧妙构思每一堂课的过程,用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设计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同时,教师还要会“煽动”,让学生的情感更深、更持于久。正确地引导,及时地鼓励,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老师能做得很到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可以不断优化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
其次,让学生“乐”学。
这就要求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再次,让学生“会”学。
这是提高学生幸福感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善于学习、会动脑,让学生大脑的各个功能区都能协调地发展起来,这就必须让他们学会动嘴,甚至会动手、动脚。在课堂中,我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先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这样,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言辞犀利,观点新颖独到,他们所表现出的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大大地超出了教师的预料。以前信心不足的学生,现在也竞相发言了。同时,还根据教材专门设计一些需动手做一做的活动,用来培养和锻炼他们在收集和整理素材、设计和绘制图表、撰写分析报告以及运用电脑进行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动手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只是当一名忠实的听众和点评员。三尺讲台不再是老师一人的天下,也是学生尽显才华的舞台。相信学生,让学生放手去做,你会为他们在活动中迅速地成长起来而惊叹!但教室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教室也仅仅是一个载体,教师的任务是要用“活”它,尤其需要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
最后、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责任,我“必须”学。
怎样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关键要从学生学习的动机入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有一个经典的“鸡吃米”的理论,有一次,给家长们讲课时,他拿了只鸡走到讲台上,在讲桌上撒了一把米,他摁着鸡的脖子,让鸡吃米,可鸡说什么也不吃。他放开了鸡,鸡自动吃起了桌上的米。陶行之说,要让孩子学习就和鸡吃米一样,强迫是达不到目的的。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激发动机靠强制的办法或者是空洞说教难以持久生效,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这正好是发挥了历史学科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史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在我实践研究、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历史课要走出枯燥、乏味的困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才能激发出自身的潜力,才能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也才能享受付出后成功和进步的喜悦。我们也只有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把握住新课程的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才能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 ,从而增强历史课堂的和谐感和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