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dy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的改革、课程的进化中,往往我们的视点更多倾注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我们努力地进行旨在提高可见效率的表现,却往往适得其反。本期解码,我们从两位一线教师的视角变换,去探索更多属于“教育之心”的深度思维,再次审视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机器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一个死角,自己走不出来,别人也闯不进去。我把最深沉的秘密放在那里。你不懂我,我不怪你……。”诗歌表达了对“懂我”的深切期盼。
  信息技术教师常常觉得学生不懂自己,自己的课堂比其他学科的课堂更难把控,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然而当我们跳出讲课教师的角色,会发现不是学生难教,而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走入了自我误区,学生觉得自己与教师讲课的节奏完全脱节,并从内心希望教师能读懂自己的期盼。
  更应读懂谁呢?让我们从学生视角,反观教师教学的自我误区以及解决对策。
  ● 误区一:不懂突出难点,出现“丢包”现象
  “丢包”是信息技术专业名词,指的是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包部分或全部丢失的现象,这就导致发送出去的信息,对方不能够完整地接收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信息的传递过程。教师通过语言、动作、表情、计算机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如果未能详细讲解和强调某些操作关键要领,就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包”现象。学生接受到的信息就是零散的,很难通过大脑思维构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画图软件中的“文字”工具时,请一位学生演示把文字变大的方法,接着教师又补充了在文字工具栏还可以修改文字的字体,进行加粗、倾斜、下划线等设置。演示过后,请全班同学自己尝试操作。一些学生尝试了几次,都不会把文字变大。教师走到其中一位学生身边说道:“你开小差啦,我们不是刚演示过吗?”学生很无奈地吐吐舌头,听教师再次讲解。其实,旁边的听课教师非常清晰地观察到这位同学当时并没有开小差,而是认真地盯着屏幕看教师演示,然而教师的演示只是作为一种“操作结果”呈现在“屏幕”上,究竟教师的手在鼠标上是如何操作的,在键盘上是如何操作的,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是无从知晓的。正是因为教师丢掉了关键的一句“右击显示文字工具栏”,导致学生知道要在“文字工具栏”中设置,却不知道如何把“文字工具栏”给“弄”出来。在一个关键的环节卡住,后面的操作就无法进行了。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点拨操作技巧的时候,一定不能遗漏关键的操作要领,否则无法给学生直接的视觉呈现,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要用语言或板书加以补充和强调。
  ● 误区二:不懂学生认知,如隔“万水千山”
  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局限性,如果教师不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发展特点,不了解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就会因目标定位过高而无法达成。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画图软件中的“翻转与旋转”命令的功能时,出示两张图,问学生:要把第一张图转变成第二张图,需要旋转多少度。学生七嘴八舌地胡乱猜答案,教师无奈地公布答案“270度”。我课后询问了上课学生,数学中是否学过“角度”的概念,学生说没学过。后来再和数学教师证实,小学四年级才涉及“角度”的概念,而且小学阶段对角度的认识范围是0到180度。很显然,信息教师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超纲了。就这个案例来说,在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教学中可以提前渗透一些数学知识,或者请学生通过不同的命令对图形进行旋转,观察图形的变化。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适当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迷茫的学习状态。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只有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超出他们的内化能力、又能引导他们迈向更高层次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采取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学生认知的特点,使教学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又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 误区三:不懂“附和谎言”,课堂变成“放羊”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手段。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经常会问一些需要学生集体回答的问题:“会吗?”“对吗?”“漂亮吗?”“喜欢吗?”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得到一个几乎统一的答案,而教师从回答中也无从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尤其是“会吗”这种问题,如果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肯定的答案,不会做的同学绝对不会大声喊出“不会”,而是在热闹的课堂气氛中滥竽充数地说出无奈的“谎言”。如果教师不能读懂学生的“谎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性不加以检测,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真的会了,课堂就容易变成“放羊”的状态。
  例如,学生第一次进计算机室。教师问:“你们会开机吗?”学生喊道:“会——”“好的,那现在开机,不会的请旁边同学教一下。”学生闹哄哄,有的帮旁边同学按了主机按钮,有的反驳说顺序错了……一片混乱,过了很久才安静下来。教师“放羊”过后,看到学生都开机了,认为不会做的同学也被教会了,就接着讲其他的内容,对于错误的开机行为并没有发现,更没有做出纠正或指导。
  有人曾总结出“学习的四个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在小学阶段,学生说“会”不一定就是“真会”,他们还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他们自以为会了,却很有可能不正确。就上面的例子而言,先开主机后开显示器,虽然也能够开机,但是对计算机是有损伤的,教师应当对操作加以解释,并纠正错误的行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需要做的不只是听到学生说“会”然后加以“放羊”,还要请一个代表来阐述一下自己的操作方法,如果是正确的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是错误的正好及时纠正,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所有的学生就都明白了。
  ● 误区四:不懂“最佳时机”,出现“失控”状况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在不同的模式下反复切换,学生屏幕有时显示自己的操作,有时显示演示教师广播的内容。如果不懂学生心理,不懂知识建构的理论,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因为“时机”把握不当,而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影响,一些教师正是因为把握不好“时机”,导致了课堂的混乱和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甚至课堂上出现“失控”状况。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Word中的“艺术字”部分内容时,听课教师观察到了学生依次有如下表现:教师先在导入环节展示了几个漂亮的艺术字,学生个个张大嘴巴,连连发出赞叹声。紧接着,教师开始演示艺术字的制作方法,学生开始不耐烦地敲鼠标和键盘,大声地喊着:“老师,让我们做吧!”教师扯着脖子跟学生强调了上课的纪律,继续讲完准备好的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获得了计算机的使用权,顿时安静了,然而由于缺少方法指导,很多学生不会做……过了一会儿,个别学生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又得不到教师关注的情况下,开始开小差,企图玩游戏……又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发现不会的学生太多,对全体学生说:“我现在要开始广播了,三,二,一!”大部分正投入制作的学生有的喊着“等一下”,有的喊着“不要啊”,有的喊着“又被控制了”,课堂又陷入一片混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教师不懂学生心理,没有把握好点拨的时机,把一堂课给搞砸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每一句话该在什么时间说,每一个操作要领该在什么时间点拨,每一个问题该在什么时间提出,都至关重要。
  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怀揣一个美丽的期望:你若懂我,该有多好。学生像一本书,信息技术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这本书,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才能更加贴合学生的需要,教育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大数据的概念及教育大数据分析的用途入手,结合大数据分析的过程,以“腾讯课堂”为具体案例,分析了腾讯课堂用户的基本属性,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腾讯课堂及在线教育平台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以便其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大数据;大数据分析;在线教育;腾讯课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9-0103-03  引言  
新一轮课改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落实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到各学科又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信息技术课堂以核心素养为方向的课堂教学也将面临新一轮的变革。同时,为了在课堂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有效利用网上资源,创设良好的在线互动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
编者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区别以往的改革范式,它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知识与观念更新。教师研修、培训项目的推进,既表现在研修、培训的内容上,又表现在其形式上。为了给教师研训亲历者、思考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刊特开辟了这块园地。  山东省高中教师全员远程培训项目与全国同类培训项目相比,实施得比较成功。本期,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老师从“知识建构型视频课程设计”的视角审视了该项目的成功之处,希望能够“
摘要:本文作者提出,大学通识选修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更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浙江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创新经济学”逐渐形成了DOING混合式教学模式,DOING包括多元化考核评价(Diversification)、开放型资源管理(Openness)、参与式课堂教学(Involvement)、常态化师生互动(Normalization)和导师型实践指点(Guidance)五个
公元1475年,有人发明了一种舒适的大型马车,命名为kocsi szeker,随后简称作kocsi。德语借用了该词,拼作Kutsche,继而法语转借德语,作coche,最后英语又借自法语,演变出了coach这一形式。coach从1840年起,就成了“私人教师”的代名词,今天我们翻译成“教练”。苏格拉底发明和光大了一对一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产婆理论。但是,2500年以后才有了一个专有的名词针对苏格拉底
读到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梁文洁老师《翻转课堂案例:〈数字与信息〉教学设计及其反思》一文,我其实是感慨良多的。  梁文洁老师是成功教师之一,本没有必要通过翻转课堂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实力与成就。但他洞察到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前景,感受到王水丽副校长翻转课堂前后比较产生的跃迁,毅然效法王水丽,走上翻转课堂这条充满希望的课改之路。  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要求教师转型,即从演教案的演员型教师,转变成为点化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平板电脑已经走进课堂,备受教师与学生的青睐。相比于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轻便性、触控交互以及强大的多媒体功能让师生爱不释手,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平板电脑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雨点儿》是一节一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本案例中合理利用平板电脑,将其利用于学生学习认读字、学习会写的生字、拓展阅读三个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是一节平板电脑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典型课例,纵观这堂课,主要
摘要:本文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为例,以微课程教学法为依托,以微项目学习“设计动力船”为抓手,探索在翻转课堂中渗透STEM教育的途径,对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拓宽教师从事学习设计的思路,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STEM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0-0055-05  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法、STEM教育  翻转课堂
王珏琦是内蒙古包头市蒙古族学校初中部数学教师。《修炼“微课程教学法”,甘之如饴》是她研修微课程教学法并付诸实践的初体会。  我注意到,朴实的文章中透射出灵性的光芒,正如她在培训中最早完成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務设计,精准地把知识点转化为问题那样。也许,人们对“问题导向”的刺激早已麻木,但是,一旦能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教师也就发现了怎样教会学生的方法。  王珏琦的思路很清晰。她很快参透目标与任务的关系,
摘要:大数据作为时下热词,是目前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热点。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本文结合当前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趋势,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Hadoop;云计算;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0-0120-02  前言  “大数据”时代是由于互联网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