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本课程功能的全面开发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这一管理制度优化了课程结构,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校本课程的功能主要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必要的补充,保证国家教育意志的实现;实现学校课程文化的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校本课程的实施刚刚步入正轨,其功能尚未得到全面和有效的开发,加强对校本课程功能的认识是进行其有效开发的重要开端。
  关键词:基础教育;校本课程;课程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5-0005-03
  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这一管理制度的实行优化了课程结构,保障和促进了课程更能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有力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校本课程这一课程形态在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如下四项功能: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必要的补充,保证国家教育意志的实现;实现学校课程文化的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课程管理的转型期,校本课程的实施刚刚步入正轨,学校管理者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执行能力还较弱,校本课程的功能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发,加强对校本课程功能的认识是其有效开发的重要一步。
  一、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国家教育意志的有力保障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此《决定》的颁布,改变了以往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权的状况,建立了由国家、地方、学校共同管理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并给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出了10%~12%的课时。三级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具有显而易见的价值互补性,使得它们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都拥有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地位,从而共同保障了国家教育意志的实现。
  学校是课程方案与学生现实进行对话、协商的地方,是课程实施、发展之所,加之校本课程赋予了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职能与权利,因此,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学校成为了事实上对课程最重要、最关键的管理者。就学校课程管理而言,其基本任务是在学校层面协调、优化和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极富个性、特色鲜明的课程实践活动,其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实施途径都相对灵活,且开发空间较大,能为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实践类课程、选修课程等多样课程类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利条件,改变了以往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完善学校课程结构,更好地体现课程结构的整体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学生过分追求学业高分数,而综合素养低、主动学习能力弱的状况提供可能。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能够实现学校课程文化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校本课程能够突显学校的地域特色
  学校所处环境的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背景,充分发挥当地课程资源的优势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前提。当地的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都可以有选择地经过改造成为校本课程的内容。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且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当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水平。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地区在其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另一方面表现在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且课程资源类型差别明显:城市学校拥有诸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拥有动植物、田野、山川等自然资源。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既可以体现学校所在社区的地域特性,也能够扬长避短,展现出城乡不同学校的特色,更好地满足学生具有地域特点的发展需要,也使学生对校本课程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课程文化特色
  一所学校的课程理念是其课程实践的精神核心,反映了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规范着课程的实践行为。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要内容的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在科学、民主、开放的理念下,彰显学校的教育愿景和文化个性,探索并推进学校课程文化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建设不只局限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置,还包含保障这一课程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的组织、制度的建立与落实,诸如课程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管理机构的运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校建立相关的组织和制度,对校本课程建设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建构起学校课程实施的完整实践体系,进而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采用走班制等方式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为学分制的学业管理制度的推行提供试验田,进而使学校的课程文化得以初步彰显。
  (三)校本课程开发有力地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
  校本课程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学校在办学理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校本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必须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学校的传统、特色、优势与劣势,明确“要把学校办成什么样子”,“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把校本课程建立在学校的课程传统、学校在课程和教师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教师和学生课程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搭建起学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找到理想课程与学校现实之间的结合点。只有这样,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中,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兴趣和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才会如影随形地实质性地展开。   三、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的多元化社会要求人必须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生,培养具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去满足社会变化与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他们的特殊需要和他们彼此的差异,从而使其课程与学生的紧密结合成为可能,使课程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从表面上来看,它是课程向学生“生活世界”的一种回归,但实质却是对“人”及“人性”的关怀。
  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的校本课程开发应更贴近学生,必然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其所确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因此能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尊重和满足学生个体差异,贴近学生实际,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个体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
  选修课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种重要途径,它使学生享有了课程选择权,体现了学生受教育的自主性与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日益多样化的课程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并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而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开设、学生走班上课的学习方式,恰恰能很好地体现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四、校本课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实施能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教师专业发展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校本课程的实施,将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也就对其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和课程开发技能有了一定的要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全程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教师与课程间建立起了智力联系,教师与课程实现了相互包容,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教师的心血,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也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关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观和“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或“教材意识”。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系中,教师只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教师从站在讲台那天起就被固定在学科教学上,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多数教师对课程的理念往往是模糊的,对课程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
  (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开发能增强教师的课程参与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对教育及教师职业本身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跨学科驾驭知识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逐步深入,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和传授者了,教师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课程的修改和完善中,对学生学习发展的情况、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质量、对自己和学生的对话与互动进行反思与探索,在反思和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实践性知识。
  对校本课程的实践是教师对自己专业行为的主动理解和实践,必将提升教师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行为和改进策略。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通过课程管理的途径,引导教师充分反思课程实践及其结果,准确判断自己的专业认知水平和实践水平,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要支持教师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并在时间、资源、活动安排等方面为教师提供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然而,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尚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还存在着诸如理念落后、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学校的课程建构能力被高估,加之对校本课程理解狭窄,致使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表面化倾向。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只满足于设置“校本课程”或“校本教材”编写,并没有使之真正进入学生学习层面。2.校本课程设计盲目,与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发展规划脱节。表现为尚未对学校自身发展理念做出明确的分析,就急于开发校本课程,以致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未能体现学校发展的整体追求。3.学校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执行能力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和严格管理。有些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实施缺乏规范的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教学保障,致使课程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本课程监管、审查职责缺失,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以致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低下。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目前我国校本课程与真正的课程形态尚有一定的距离,距校本课程功能的全面实现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17 .
  [2]钟启泉,崔九廓,张 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J].校长阅刊,2007,(1).
  [4]崔允漷,夏雪梅.校本课程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
  [5]张鹏程.教育个性化与校本课程开发[J].当代教育科学,2003, (8).
  [6]全东海.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的学校课程管理[J].西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方 暖,徐丽平.中小学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4).
其他文献
华迪烧伤膏具有解毒消肿止痛,收敛生肌的功效。本研究结果表明,华迪烧伤膏具有抑菌,对烧烫伤组织具有抗炎,减少渗出,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药理学基础。
沿袭陈规、盲目借鉴和盲从学生,已成为了当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杀手”,不仅影响了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努力提
名老中医梁剑波养生经验摘介吴兆华*周国钧*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梁剑波主任医师,业医数十年,造诣湛深,医学医德誉满国内外。对养生颇有研究,尤其对中老年人的养
<正> 杨文水主任医师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稷山县骨髓炎医院院长。多年来潜心于中医骨伤、疡科的临床研究,余有幸随师学习,亲聆教诲,颇受教
对确诊为“中浆”病的30例32只眼患者,应用五芬散加丹参治疗,结果治愈16例17只眼,好转9例9只眼,无效5例6只眼。
摘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其具体方法有丰富学生的生活,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实施有效评价,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习作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习作;生活;想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35-0034-02  新课标对小学生习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写作教学
短刺法治疗骨质增生症216例临床观察林秀芬,杨顺益,梁增芳,姜小英,张宏,唐昆,苏海锐主题词骨疾病/针灸疗法,短刺法,增生/针灸疗法骨质增生症为常见慢性痛证,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我们自1985年以
浅谈老年性脊椎骨质疏松并压缩骨折的诊治鲁森传据有关文献报道,45岁以上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都易发生骨质疏松症,高龄组发病率相应增高。发生明显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即在日常生活
教育界出现了“学困生”概念,那么,“学困”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解决“学困”?我们应怎样思考“学困”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呢?
<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重要的思想武器。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