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政府管理层和众多经济学家对系统性风险的思考。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报告均体现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而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样引起了我国监管层的重视。因此,本文在阐述了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影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成因,并探讨了国外金融监管的政策,从而提出我国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
一、引言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政府为了维护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的稳定,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发行国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等措施改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资金状况,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2004年初,国务院为了给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再次补充资本金,动用450了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银行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爱改革最重要的环节[1]。
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与其他行业的风险控制有着根本不同。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经过长期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银行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预测与采取有效措施,会逐渐演变成一国金融危机的爆发[2]。这些个别银行的危机爆发逐渐演变成大规模的危机发生,因此,国家必须要重视维护银行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
1.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系统性风险与一国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而且它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国内外学者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从起因、形成动态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际清算银行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和突发性事件下,银行的大规模违约,导致了金融危机发生[3]。Kaufinan(1999)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通常是由于银行内部发生了危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由内部危机渗透到全行业的危机[4]。这种危机覆盖范围广,并会逐渐扩散到其他行业领域,进而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破坏经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我国学者也对此作了诸多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范小云(2006)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银行在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突发事件的冲击,银行的大规模倒闭引起银行业出现系统性危机的概率[5]。包全永(2005)认为广义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国金融体系遭遇严重破坏的概率。狭义银行系统性风险则是指由于个别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金融机构产生不利影响,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受损失[6]。
2.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备的特征如下:一般情况下,银行风险表现为是某家银行面临,比如信用风险,但是银行系统性风险通常具有普遍性特点,也就是说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会波及多家银行;二是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外部性,通常情况下由某个银行的危机而引发的大规模系统性危机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需要由众多金融机构来承担;三是具有传染性特点。一开始银行系统性风险在个别金融机构传播,随后会在多个金融机构间相互传染;最后,这种风险具有不对称性。主要是因为如果这种系统性风险发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损失[7]。
三、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货币主义者强调政府和金融机构减少货币供应量将会引发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理论以及目前比较流行的金融不稳定理论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来自于银行负债的不断增加以及资本市场泡沫的冲击。
1.金融脆弱性解释
金融脆弱性理论的代表学者是海曼,他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使银行经历周期性的危机,银行体系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因此这种先天的内在性,很容易触发银行系统性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动荡[8]。
众所周知,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市场的信贷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投资欲望慢慢盛行,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有些投资者采取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结果导致银行利率的进一步提升。而利率的上升使许多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发展受到影响,融资困难阻碍了企业获取充足的资金。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变化,那些缺乏资本金来源的中小企业很可能面临经营困境,导致最终的破产。同时这种效应会造成市场的恐慌,并且会进一步反馈到银行系统,银行的不良资产贷款率上升,导致局部的破产事件快速蔓延,金融机构的危机由此爆发。
另外,当政府和市场开始关注某个市场投资领域,随之而来的是各个市场主体会在短时间内涌入这个市场领域,因此,造成了市场泡沫的产生和扩大,经济现象表现为短暂的市场繁荣。这些泡沫的产生跟银行借贷密不可分,市场的过度投机是由于银行信贷注入的,市场风险开始集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逐渐产生,直至系统新风险全面爆发,金融危机就此产生并一步步扩大到其他地区和行业领域。
2.信息经济学的解释
信息不对称强调的是市场交易的双方彼此拥有不同的信息。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有效市场需要消除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造成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相关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9]。George(2001)等人认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成为银行业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重要理论。主要解释了市场中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例如,在银行借贷中,一方面,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有可能隐藏自身的信息,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种资金的定价方式并不能反映借款人的全部信息,结果使风险和预期收益较低的借款人由于借款成本高于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留下来的是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高风险的借款人。另一方面,银行提高对外借款的利率,这会增加投资人的投资成本。
3.风险溢出与传染理论
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银行业之间表现为比较复杂的金融网络体系。金融网络理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评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及说明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同时可以很好的解释系统性风险怎样在金融体系中传播[10]。目前,金融理论中的传染性是金融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它解释了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重要方向。 四、国际金融风险的监管
1.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美国政府在2010年7月通过了有关金融监管的法案,并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管理的举措。这些行动标志着美国开启了自大萧条时代以来金融监管最大力度的改革,这个法案充分展现了美国在治理金融危机,它显示了美国政府监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决心。这将有利于促使美国金融市场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11]。
首先设立金融监督委员会。其职责主要包括:一是找出那些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在特殊时期允许美联储分拆那些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金融机构或部门,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在大数据时代,要特别重视信息交流,信息有效传播和监管也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是确定美联储的地位。政策特别规定,美联储金融监管的重点对象为除了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和部门,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超过五百亿美元的金融机构或部门需要重点调控和监管。同时,那些在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证券、保险等机构也要重点监管。这些机构主要包括监管系统的清算活动以及其他支付性的基础设施。
2.欧盟金融监管改革
在构建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框架以及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方面,欧盟建立了欧洲系统性金融风险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欧洲央行、各成员国央行、欧洲三大金融监管局组成。该委员会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控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欧洲系统性金融风险委员会提出的预警和建议可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仅是针对某个成员国,很多时候需要将这些应对措施和政策制定详细的时间计划[12]。
3.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2010年7月,英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征求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意见稿的通知,方案中规定撤销金融服务局,同时授予英格兰银行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监管权,计划于2012年完成相关立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英格兰银行建立金融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监督和指导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第二,在英格兰银行下设立审慎监管部,英格兰银行拥有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的集中管理权利。第三,设立消费者保护市场部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打击金融市场上的违法行为。
五、构建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框架
1.树立中央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各国的立法探索中,中央银行一般处于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首先,中央银行是各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机构,它通过制定货币政策,监管商业银行把握宏观经济趋势,能够对一国的金融风险状况作出宏观经济评估和风险预测。其次,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维护本国的金融市场稳定。中央银行作为重要的监管部门被委以重任,通过赋予一定的监管权限,及时有效的收集来自金融市场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支付结算系统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枢纽。
2.加强对金融风险监管
风险监控的着眼点主要有以下四个领域:一是加强对重要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尤其是那些重要性部门的监管,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抵抗风险能力;二是随着近些年来私募基金的发展,逐渐成为金融体系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私募基金发展的规范化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方向;三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层出不穷,为了规范金融市场,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需要政府及有关机构完善相关立法;四是重点加强影子银行的风险管控,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内影子银行的业务不够规范,需要加以治理;从整体治理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金融体系监管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国内外风险监控的评级系统。
3.加强有关市场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在金融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金融中介服务业务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出现在对冲基金、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基金和各种私募基金中。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市场风险水平很高,金融杠杆率水平高,很容易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于较长时间的金融市场的监管还处于不够完善的局面,加上经济周期的影响,这些机构很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来源,防止和扩散系统性风险成为重中之重。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加紧推出了金融风险防控的政策法规,在伦敦峰会上,提出了《强化稳健监管和提高透明度》,报告指出必须将金融监测与管理扩大到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这意味着并不是说不具有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不接受金融规范和监管。
参考文献:
[1]郎建燕.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D].广东:厦门大学,2009
[2]陈祥余.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极其监管研究[D].吉林:东北财经大学,2010
[3]周柏.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论文献综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2):185-186
[4]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研究[J].南开学报,2001(4):23-25
[5]范小云,曹元涛.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最新研究比较[J].金融博览,2006(3):32-33
[6]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13-16
[7]刘桂荣,卢添翼.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10):59-60
[8]高志勇.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12-18
[9]沈悦,元莉.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及监测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学报).2008,(7):139-143
[10]万晓莉.中国1987-2006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J].金融研究,2008(6):80-93
[11]郑玉华,崔晓东.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分析与防范明.经济论坛[J].2009(3):11-12
[12]陈守东,田艳芬,邵志高,杨东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冲击效应[J].西部论坛,2009(4):60-72
作者简介:
陈琪绍(1989~),男,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硕士。
关键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管
一、引言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我国政府为了维护金融系统尤其是银行系统的稳定,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发行国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等措施改善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资金状况,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在2004年初,国务院为了给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再次补充资本金,动用450了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银行系统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爱改革最重要的环节[1]。
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核心,与其他行业的风险控制有着根本不同。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经过长期对金融危机的产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发现:通常情况下银行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预测与采取有效措施,会逐渐演变成一国金融危机的爆发[2]。这些个别银行的危机爆发逐渐演变成大规模的危机发生,因此,国家必须要重视维护银行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
1.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系统性风险与一国的市场环境息息相关。而且它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国内外学者对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从起因、形成动态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际清算银行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和突发性事件下,银行的大规模违约,导致了金融危机发生[3]。Kaufinan(1999)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通常是由于银行内部发生了危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由内部危机渗透到全行业的危机[4]。这种危机覆盖范围广,并会逐渐扩散到其他行业领域,进而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破坏经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我国学者也对此作了诸多研究,但尚处于起步阶段,范小云(2006)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银行在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突发事件的冲击,银行的大规模倒闭引起银行业出现系统性危机的概率[5]。包全永(2005)认为广义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国金融体系遭遇严重破坏的概率。狭义银行系统性风险则是指由于个别金融机构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金融机构产生不利影响,使整个金融系统遭受损失[6]。
2.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具备的特征如下:一般情况下,银行风险表现为是某家银行面临,比如信用风险,但是银行系统性风险通常具有普遍性特点,也就是说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会波及多家银行;二是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外部性,通常情况下由某个银行的危机而引发的大规模系统性危机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需要由众多金融机构来承担;三是具有传染性特点。一开始银行系统性风险在个别金融机构传播,随后会在多个金融机构间相互传染;最后,这种风险具有不对称性。主要是因为如果这种系统性风险发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极大的损失[7]。
三、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货币主义者强调政府和金融机构减少货币供应量将会引发金融风险。金融脆弱性理论以及目前比较流行的金融不稳定理论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来自于银行负债的不断增加以及资本市场泡沫的冲击。
1.金融脆弱性解释
金融脆弱性理论的代表学者是海曼,他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使银行经历周期性的危机,银行体系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因此这种先天的内在性,很容易触发银行系统性风险,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宏观经济的动荡[8]。
众所周知,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市场的信贷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投资欲望慢慢盛行,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有些投资者采取非理性的投资行为,结果导致银行利率的进一步提升。而利率的上升使许多企业的资金状况和经营发展受到影响,融资困难阻碍了企业获取充足的资金。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变化,那些缺乏资本金来源的中小企业很可能面临经营困境,导致最终的破产。同时这种效应会造成市场的恐慌,并且会进一步反馈到银行系统,银行的不良资产贷款率上升,导致局部的破产事件快速蔓延,金融机构的危机由此爆发。
另外,当政府和市场开始关注某个市场投资领域,随之而来的是各个市场主体会在短时间内涌入这个市场领域,因此,造成了市场泡沫的产生和扩大,经济现象表现为短暂的市场繁荣。这些泡沫的产生跟银行借贷密不可分,市场的过度投机是由于银行信贷注入的,市场风险开始集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逐渐产生,直至系统新风险全面爆发,金融危机就此产生并一步步扩大到其他地区和行业领域。
2.信息经济学的解释
信息不对称强调的是市场交易的双方彼此拥有不同的信息。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有效市场需要消除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造成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相关学者认为信息不对称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9]。George(2001)等人认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成为银行业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重要理论。主要解释了市场中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例如,在银行借贷中,一方面,借款人为了得到贷款有可能隐藏自身的信息,银行难以准确把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种资金的定价方式并不能反映借款人的全部信息,结果使风险和预期收益较低的借款人由于借款成本高于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留下来的是愿意支付高利率的高风险的借款人。另一方面,银行提高对外借款的利率,这会增加投资人的投资成本。
3.风险溢出与传染理论
现代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银行业之间表现为比较复杂的金融网络体系。金融网络理论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用于评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及说明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同时可以很好的解释系统性风险怎样在金融体系中传播[10]。目前,金融理论中的传染性是金融网络理论的主要内容,它解释了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重要方向。 四、国际金融风险的监管
1.美国金融监管改革
经过多方的共同努力,美国政府在2010年7月通过了有关金融监管的法案,并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管理的举措。这些行动标志着美国开启了自大萧条时代以来金融监管最大力度的改革,这个法案充分展现了美国在治理金融危机,它显示了美国政府监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决心。这将有利于促使美国金融市场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11]。
首先设立金融监督委员会。其职责主要包括:一是找出那些威胁金融市场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在特殊时期允许美联储分拆那些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金融机构或部门,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在大数据时代,要特别重视信息交流,信息有效传播和监管也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是确定美联储的地位。政策特别规定,美联储金融监管的重点对象为除了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和部门,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超过五百亿美元的金融机构或部门需要重点调控和监管。同时,那些在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证券、保险等机构也要重点监管。这些机构主要包括监管系统的清算活动以及其他支付性的基础设施。
2.欧盟金融监管改革
在构建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框架以及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方面,欧盟建立了欧洲系统性金融风险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欧洲央行、各成员国央行、欧洲三大金融监管局组成。该委员会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控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欧洲系统性金融风险委员会提出的预警和建议可以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仅是针对某个成员国,很多时候需要将这些应对措施和政策制定详细的时间计划[12]。
3.英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2010年7月,英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征求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意见稿的通知,方案中规定撤销金融服务局,同时授予英格兰银行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监管权,计划于2012年完成相关立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英格兰银行建立金融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作用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监督和指导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的重要职能作用。第二,在英格兰银行下设立审慎监管部,英格兰银行拥有宏观及微观审慎管理的集中管理权利。第三,设立消费者保护市场部门,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打击金融市场上的违法行为。
五、构建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政策框架
1.树立中央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各国的立法探索中,中央银行一般处于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首先,中央银行是各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机构,它通过制定货币政策,监管商业银行把握宏观经济趋势,能够对一国的金融风险状况作出宏观经济评估和风险预测。其次,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维护本国的金融市场稳定。中央银行作为重要的监管部门被委以重任,通过赋予一定的监管权限,及时有效的收集来自金融市场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第三,支付结算系统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也是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枢纽。
2.加强对金融风险监管
风险监控的着眼点主要有以下四个领域:一是加强对重要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尤其是那些重要性部门的监管,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抵抗风险能力;二是随着近些年来私募基金的发展,逐渐成为金融体系发展的新方向,因此,私募基金发展的规范化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方向;三是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层出不穷,为了规范金融市场,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需要政府及有关机构完善相关立法;四是重点加强影子银行的风险管控,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内影子银行的业务不够规范,需要加以治理;从整体治理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金融体系监管的顶层设计,构建一个国内外风险监控的评级系统。
3.加强有关市场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在金融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金融中介服务业务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出现在对冲基金、金融市场、货币市场基金和各种私募基金中。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市场风险水平很高,金融杠杆率水平高,很容易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于较长时间的金融市场的监管还处于不够完善的局面,加上经济周期的影响,这些机构很容易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来源,防止和扩散系统性风险成为重中之重。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加紧推出了金融风险防控的政策法规,在伦敦峰会上,提出了《强化稳健监管和提高透明度》,报告指出必须将金融监测与管理扩大到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这意味着并不是说不具有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不接受金融规范和监管。
参考文献:
[1]郎建燕.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及银行监管研究[D].广东:厦门大学,2009
[2]陈祥余.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极其监管研究[D].吉林:东北财经大学,2010
[3]周柏.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理论文献综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12):185-186
[4]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研究[J].南开学报,2001(4):23-25
[5]范小云,曹元涛.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最新研究比较[J].金融博览,2006(3):32-33
[6]包全永.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研究[J].金融研究,2005(8):13-16
[7]刘桂荣,卢添翼.上市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7(10):59-60
[8]高志勇.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12-18
[9]沈悦,元莉.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及监测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学报).2008,(7):139-143
[10]万晓莉.中国1987-2006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J].金融研究,2008(6):80-93
[11]郑玉华,崔晓东.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分析与防范明.经济论坛[J].2009(3):11-12
[12]陈守东,田艳芬,邵志高,杨东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冲击效应[J].西部论坛,2009(4):60-72
作者简介:
陈琪绍(1989~),男,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