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包含了儿童对数的认知能力,在数的学习主要包括基数概念、序数等的理解与运用。而对数和数量关系的初步理解是儿童早期数学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重要环节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数学领域目标中仅对小班幼儿提出掌握基数概念的要求,所谓的基数是指表示事物数量的自然数或正整数。如何贯彻《指南》的精神,让小班幼儿在早期数概念发展敏感期打好基数的学习基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是教师在设计小班幼儿基数学习环节中必须值得重中之重的思考。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中,觉得在设计幼儿基数学习的过程中,严守三个“切入口”。
一、以有趣的方式引导小班幼儿有兴趣地感知数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小班幼儿基数概念的学习目标一是涉及到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目标二是会按数取物。按数取物是掌握基数概念的标志。在这种貌似“简单”的关系要引导小班的幼儿真正掌握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
首先从点数谈起,对于点数说出总数多数幼儿在进入小班集体生活之前已有过接触。比如,家长偶尔会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数数、说说几块糖果、几个水果冻等。这其中隐藏着随意性,不利于孩子真正地掌握点数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孩子有时会津津有味地一个一个数,数到一半直接跳到最后一个或者是数到一半再从后面数,但到最后他们已经忘记总共有几块(个),只能瞎蒙。蒙对了家长会给积极的表示,蒙错了家长会发出消极的评价。根据幼儿日常的点数经验具有明显的随意、随性等特点,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基数学习的重点在应把好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这一关键点,通过以有趣的方式引导小班幼儿有兴趣地感知数数,在积极的氛围中获得感性经验。例如,引导小班幼儿学习点数2。可通过拍手、跺脚、学动物的叫声等肢体语言,让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感受数数的乐趣。当然,要让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严谨性强的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做到:
(1)指令要清晰。所谓的指令清晰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简洁、明确。
(2)动作要夸张。针对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直观性与爱模仿等特点,教师可通过《请你和我一起做》、《我的小动物》等适合小班幼儿的模仿游戏,教师以夸张的表情或模仿动物等肢体动作,让幼儿在愉悦的模仿与学习中接受点数的趣味性,接受正确的点数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在有意识创设的情景中鼓励幼儿参与按数取物的操作和探索,获得愉悦的情感享受
《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是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要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动手操作和探索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机械的操作是不适宜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如何创设情景,让幼儿在特定的情景操作学习从中得到知识。其次,考虑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操作兴趣,让他们在情景中的操作学习中进行有层次的练习。第三,还要考虑到让幼儿按不同要求进行纵向的练习,并且避免“一刀切”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创设的情景可以把握两个“主线”。
一是提供让幼儿寻找的机会。幼儿喜欢带有神秘的氛围,假设让他们到小猫的花园里、到娃娃家甚至是假定到某个小朋友家里寻找一定数量的物品,小班幼儿都是非常喜欢,他们会带着老师的指令愉悦地参与按数取物等动手操作活动的探索。例如,学习点数3的第二课时,教师可让幼儿到小兔家的花园里找水果卡片的环节。在这一环节的第一层次材料是贴有三个水果的卡片,这一最基本的材料能满足全体幼儿的操作需要。第二层次材料是拓展型的卡片,让卡片上的水果有颜色的变化或大小不同,甚至是2-3种水果的混搭。让有不同需要、愿意接受的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操作活动。
二是给幼儿良好的话语权。数学领域不是“独行客”,它同样需要提供时间让幼儿充分地交流,让幼儿享有话语权。表达是一个关键、真实的信号,从幼儿的表达中教师才可以获取幼儿的掌握情况。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表达进一步明确数量,达到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的能力培养。
三、在区域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数,获得喜悦的成功体验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根据认知心理学有关理论,儿童的学习发生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的数量和方式,更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笔者觉得在幼儿的习得经验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活动形式,区域活动的形式可以满足幼儿动的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它可让不同需要的幼儿获得自我的发展,意味着可让每个幼儿都是在自己的水平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并且数学活动的学习不管是知识点的学习还是技能的练习,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幼儿的数学学习不能只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目标,区域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同时,在幼儿区域时间教师能个别观察与并引导幼儿把学习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教师在活动设计策略的过程中,要以《指南》为推手,真正理解《指南》数学领域的核心价值、基本目标,把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放在首位则能做到科学地设计、组织和反思集体教育活动。
一、以有趣的方式引导小班幼儿有兴趣地感知数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我们知道,小班幼儿基数概念的学习目标一是涉及到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目标二是会按数取物。按数取物是掌握基数概念的标志。在这种貌似“简单”的关系要引导小班的幼儿真正掌握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
首先从点数谈起,对于点数说出总数多数幼儿在进入小班集体生活之前已有过接触。比如,家长偶尔会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数数、说说几块糖果、几个水果冻等。这其中隐藏着随意性,不利于孩子真正地掌握点数的方法。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孩子有时会津津有味地一个一个数,数到一半直接跳到最后一个或者是数到一半再从后面数,但到最后他们已经忘记总共有几块(个),只能瞎蒙。蒙对了家长会给积极的表示,蒙错了家长会发出消极的评价。根据幼儿日常的点数经验具有明显的随意、随性等特点,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基数学习的重点在应把好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这一关键点,通过以有趣的方式引导小班幼儿有兴趣地感知数数,在积极的氛围中获得感性经验。例如,引导小班幼儿学习点数2。可通过拍手、跺脚、学动物的叫声等肢体语言,让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感受数数的乐趣。当然,要让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严谨性强的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做到:
(1)指令要清晰。所谓的指令清晰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简洁、明确。
(2)动作要夸张。针对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直观性与爱模仿等特点,教师可通过《请你和我一起做》、《我的小动物》等适合小班幼儿的模仿游戏,教师以夸张的表情或模仿动物等肢体动作,让幼儿在愉悦的模仿与学习中接受点数的趣味性,接受正确的点数方法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在有意识创设的情景中鼓励幼儿参与按数取物的操作和探索,获得愉悦的情感享受
《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是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要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动手操作和探索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机械的操作是不适宜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首先,应考虑如何创设情景,让幼儿在特定的情景操作学习从中得到知识。其次,考虑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操作兴趣,让他们在情景中的操作学习中进行有层次的练习。第三,还要考虑到让幼儿按不同要求进行纵向的练习,并且避免“一刀切”现象的发生。教师在创设的情景可以把握两个“主线”。
一是提供让幼儿寻找的机会。幼儿喜欢带有神秘的氛围,假设让他们到小猫的花园里、到娃娃家甚至是假定到某个小朋友家里寻找一定数量的物品,小班幼儿都是非常喜欢,他们会带着老师的指令愉悦地参与按数取物等动手操作活动的探索。例如,学习点数3的第二课时,教师可让幼儿到小兔家的花园里找水果卡片的环节。在这一环节的第一层次材料是贴有三个水果的卡片,这一最基本的材料能满足全体幼儿的操作需要。第二层次材料是拓展型的卡片,让卡片上的水果有颜色的变化或大小不同,甚至是2-3种水果的混搭。让有不同需要、愿意接受的幼儿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操作活动。
二是给幼儿良好的话语权。数学领域不是“独行客”,它同样需要提供时间让幼儿充分地交流,让幼儿享有话语权。表达是一个关键、真实的信号,从幼儿的表达中教师才可以获取幼儿的掌握情况。同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表达进一步明确数量,达到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的能力培养。
三、在区域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数,获得喜悦的成功体验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根据认知心理学有关理论,儿童的学习发生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的数量和方式,更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笔者觉得在幼儿的习得经验时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发挥主动性的重要活动形式,区域活动的形式可以满足幼儿动的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它可让不同需要的幼儿获得自我的发展,意味着可让每个幼儿都是在自己的水平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材料。并且数学活动的学习不管是知识点的学习还是技能的练习,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幼儿的数学学习不能只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目标,区域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同时,在幼儿区域时间教师能个别观察与并引导幼儿把学习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教师在活动设计策略的过程中,要以《指南》为推手,真正理解《指南》数学领域的核心价值、基本目标,把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放在首位则能做到科学地设计、组织和反思集体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