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先秦诸子选读”是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它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时应采取与必修课有别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先秦诸子选读 选修课程 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与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先秦诸子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它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室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先秦诸子选读》为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一,所选材料采自《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这七部经典。先秦诸子活跃于春秋战国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上,其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组织皆有根本的改变,社会迅速剧烈的变化孕育了种种瑰伟思想者。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艺术成就的高度成功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选取了先秦诸子散文一些重要的篇章,分为七个单元,组成系列专题。这些专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是各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些专题,完成“课标”所规定的目标,是摆在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选修课程是体现高中课程标准“共同基础,多样选择”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是学生自我规划和发展的需要。比之于必修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因此,教学时应采取于必修课有别的方式方法。
一、体现专题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都是专题学习,而选修课程的教科书也大都是一种专题式结构。《先秦诸子选读》选用的是儒、道、墨、法四家散文中重要的篇章,每个单元即为每家思想文化专题。我们也不必局限于此,根据单元内选文内容,还可自主组织新的学习专题。如:“孔子论学”“孔子论仁”“孟子论义与利”“《老子》中的矛盾观”“《庄子》中的譬喻”“《韩非子》中的寓言”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某方面思想内涵,体会其精髓,写作专题论文,进行专题辩论,积累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这样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人文性
先秦诸子散文是各家及其成员思想的表现,充满了卓绝的智慧,他们都关注和思考着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方子。孔子针对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建立“礼”和“仁”的学说,孟子针对功利主义和君王暴政发出“仁义”“仁政”主张,墨子针对“亏人自利”的世风提出“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庄子“安时处顺、以无用为大用、尊生”思想体现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对处于无路可走境遇人们的关怀……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材料,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然,诸子思想有些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如老庄的消极无为、顺应天命,韩非子对人民的轻视等,教学中也应予以重视,可结合现代社会现实,让学生展开讨论,辨清真相,消除负面影响。
三、实现延伸性
选修课教学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教学,要求应当更高一点。学生在必修课程以及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先秦诸子散文,但那是零星点滴的,《先秦诸子选读》是专题课程,是对先秦诸子散文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的容量大。教学中可以课内外结合,处理文本前后贯通,精心整合,大胆取舍。教学节奏可适当加快,压缩时间,为学生自主研习和探究留下更大的空间。在较为全面地领悟先秦诸子思想智慧的同时,注意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欣赏总结,交流论辩,在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文化品位,提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四、防止片面性
《先秦诸子选读》思想性非常强,艺术特点鲜明。教学中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要防止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我们不能因为先秦散文是文言文,就把它等同于必修阶段的古文去教学,而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对文言知识,可充分放手,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图书馆、互联网等独立解决或合作解决,教师只需对难点作适当点拨。我们不能因为先秦诸子散文思想性强,就把该课程上成思想政治课。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梳理探究,并结合实际研讨都是必要的,但语文选修课仍然是语文课,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二者不可偏废。我们也不能因为“先秦诸子选读”是选修课而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随意、教学评价淡化,对学生缺少具体要求,教学形式过于自由,把该课当作了课外活动课。教学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的教学是个新课题,也是个难题,怎样教和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前进,创新发展。
关键词: 先秦诸子选读 选修课程 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与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先秦诸子选读”是“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个模块,它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散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室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先秦诸子选读》为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一,所选材料采自《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这七部经典。先秦诸子活跃于春秋战国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历史舞台上,其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组织皆有根本的改变,社会迅速剧烈的变化孕育了种种瑰伟思想者。诸子百家争鸣,他们的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艺术成就的高度成功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选取了先秦诸子散文一些重要的篇章,分为七个单元,组成系列专题。这些专题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生智慧,是各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现实启发意义。如何利用好这些专题,完成“课标”所规定的目标,是摆在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选修课程是体现高中课程标准“共同基础,多样选择”这一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是学生自我规划和发展的需要。比之于必修课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因此,教学时应采取于必修课有别的方式方法。
一、体现专题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都是专题学习,而选修课程的教科书也大都是一种专题式结构。《先秦诸子选读》选用的是儒、道、墨、法四家散文中重要的篇章,每个单元即为每家思想文化专题。我们也不必局限于此,根据单元内选文内容,还可自主组织新的学习专题。如:“孔子论学”“孔子论仁”“孟子论义与利”“《老子》中的矛盾观”“《庄子》中的譬喻”“《韩非子》中的寓言”等。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某方面思想内涵,体会其精髓,写作专题论文,进行专题辩论,积累含义深刻的名言警句,这样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注重人文性
先秦诸子散文是各家及其成员思想的表现,充满了卓绝的智慧,他们都关注和思考着现实社会与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认识并为解决问题开出了方子。孔子针对现实社会秩序的紊乱及仁爱忠恕之心的缺失建立“礼”和“仁”的学说,孟子针对功利主义和君王暴政发出“仁义”“仁政”主张,墨子针对“亏人自利”的世风提出“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庄子“安时处顺、以无用为大用、尊生”思想体现了对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对处于无路可走境遇人们的关怀……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材料,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然,诸子思想有些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如老庄的消极无为、顺应天命,韩非子对人民的轻视等,教学中也应予以重视,可结合现代社会现实,让学生展开讨论,辨清真相,消除负面影响。
三、实现延伸性
选修课教学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教学,要求应当更高一点。学生在必修课程以及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先秦诸子散文,但那是零星点滴的,《先秦诸子选读》是专题课程,是对先秦诸子散文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它的容量大。教学中可以课内外结合,处理文本前后贯通,精心整合,大胆取舍。教学节奏可适当加快,压缩时间,为学生自主研习和探究留下更大的空间。在较为全面地领悟先秦诸子思想智慧的同时,注意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分析研究,欣赏总结,交流论辩,在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文化品位,提高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四、防止片面性
《先秦诸子选读》思想性非常强,艺术特点鲜明。教学中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要防止教学过程中出现偏差。我们不能因为先秦散文是文言文,就把它等同于必修阶段的古文去教学,而过分强化文言知识的基础训练。对文言知识,可充分放手,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图书馆、互联网等独立解决或合作解决,教师只需对难点作适当点拨。我们不能因为先秦诸子散文思想性强,就把该课程上成思想政治课。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梳理探究,并结合实际研讨都是必要的,但语文选修课仍然是语文课,重点要放在“读”和“研”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与接受人文教化二者不可偏废。我们也不能因为“先秦诸子选读”是选修课而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随意、教学评价淡化,对学生缺少具体要求,教学形式过于自由,把该课当作了课外活动课。教学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的教学是个新课题,也是个难题,怎样教和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前进,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