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瑶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来源 :广西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lqy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开发常被看作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依靠当地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梯田田园风光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当地瑶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改善当地瑶族生活状况的同时,也使当地瑶族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使旅游业的发展和当地瑶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得到可持续发展,应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越南;瑶族;旅游;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3-0103-007
  旅游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无烟工业”和“朝阳工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旅游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重要产业。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因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所以,旅游业开发往往被看作是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美国旅游人类学者瓦伦·L·史密斯认为:“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于那些劳动技巧低的经营单位最合适不过。另外,旅游业还是一种发展手段,特别适合那些不发达的边远地区。”但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势必会对当地的文化产生冲击,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发生剧烈变化,甚至有可能“给地方和民族文化造成类似于‘断裂’的情形”。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能较好地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又能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拟以作者在越南瑶族地区的调查,就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瑶族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做一探讨,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瑶族旅游发展概况
  老街省位于越南北部山区,与中国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隔红河相望。2008年,老街省有瑶族10万人,分布在8个市县的466个村寨,是越南瑶族分布较多的省份。老街省沙巴县位于中、越两国交界的高寒山区,海拔约1700米,境内分布有越、苗、瑶、侬、岱依、哈尼、普拉等民族,其中瑶族1698户,9615人。沙巴县大坪乡是个以苗、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全乡6个村,13个队,据2008年统计,全乡共有475户,3672人,其中苗族264户,1912人;瑶族190户,1679人;越族20户,79人;侬族1户,2人。全乡面积3718公顷,耕地面积247.8公顷,其中水田117.8公顷,旱地125公顷。撒祥村属大坪乡管辖,是大平乡政府所在地,下辖一队和四队。全村90户,544人,其中瑶族80户,509人;越族10户,35人。撒祥村的瑶族都是从中国迁徙来的,大部分瑶族在这里居住了五六代以上。过去他们主要靠种玉米、稻谷为生,农闲时到山上采香菇、灵芝等。有的人家三四月份就断粮了,村民生活多贫困。革新开放以来,主要靠种稻谷、草果、发展旅游业等为生。旅游主要靠卖瑶族挑花、刺绣,每家每年可有200~300万越盾收入;种草果每家每年可有200-600万越盾收入;另外还有的人家开旅馆接待游客、开摩托车搭游客、卖小吃、为游客提供药浴等,村民的生活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据报导人盘朝光(瑶族)村长说,他家过去连饭都吃不饱,家中清贫如洗,什么都没有,小时候全家人晚上围火塘生火而眠,或睡竹席,盖稻草。革新开放,特别是旅游业开发之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家中添了很多东西,桌、床、棉被、手表、电视机、录音机、摩托车等都买了回来,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赵定贵家过去粮食不够吃,有5个儿子1个女儿,虽然越南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但因家庭困难,女儿只读完小学,儿子没有一个人能读高中。现在家中种稻谷15亩,玉米约16亩多,养2头牛、7头猪,种草果。2008年卖1头牛得1000万多越盾、1头猪得70多万越盾,卖草果40公斤,约得300万越盾,爱人参加旅游业活动,卖瑶族刺绣得200万越盾。家中买了1台电视机、2辆摩托车、1台粉碎机,还与别家合资买了1台犁土机。革新开放,特别是旅游业开发之后,撒祥村绝大部分的瑶族村民都解决了温饱,置备了基本的生活用品、用具。
  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瑶族旅游的开发得益于当地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梯田田园风光。
  沙巴在越南北部,位于越南最高峰Phansipang山脚下。越南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一半以上聚居在老街省,聚居在沙巴的主要是苗族和瑶族。与其他早已被开发为旅游区的地区相比,沙巴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传统的生活状态,对外来的旅游者既不排斥,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沙巴地处中越边境的高寒山区,是越南北部的高山度假胜地,距边境老街市39公里,地处黄连山山谷之中,海拔1700米,因地势高,气候清凉,树木郁郁葱葱,周围层峦叠嶂,被誉为森林中的宝石。沙巴由于受亚热带气候的影响,每年有5到7个月是寒冷天气,3到4个月是夏季;雨量最大是7月,雨水较为充足。沙巴红瑶的梯田大多在海拔1300米到1700米之间、坡度在25°左右的山坡上。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为梯田。沙巴的梯田主要分布在瑶族、苗族村寨,主要是由瑶族、苗族等民族开辟出来的。一间间瑶族民居就分布在一大片梯田旁,人与自然相伴而居;一个个村寨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浩渺如烟的梯田中,与自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一片片梯田由山脚往上,重重叠叠,一直绵延到山顶,极为壮观。春天,农民把泉水引入田中,满山的梯田看上去就像一条条银白色的玉带;夏天,田中禾苗一片郁郁葱葱,随风翻起道道绿浪;秋天,满山的梯田稻谷金黄,形如层层金色的台阶,令人流连忘返。2009年6月,美国《旅游与闲暇》杂志(Travel Leisure)公布了由该杂志读者评选出的世界最奇美的7个梯田,越南老街省沙巴梯田榜上有名,并赞誉说:“沙巴奇妙的梯田好似上天的扶梯,它已成为越南吸引游客眼球的一个旅游点”。
  居住在沙巴的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明清时期,瑶族从中国西南边疆进入越南,在向越南迁徙的过程中,带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至今沙巴瑶族仍然说瑶语,妇女精于挑花、刺绣工艺,穿五彩斑斓的瑶族传统服饰,按传统习俗结婚、祭祀祖先、过节,住传统的木结构平房,过着安逸宁谧的乡村田园生活,民族特色浓郁。   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梯田田园风光是民族旅游的宝藏,但长期以来一直藏在深山无人识。大坪乡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首先得益于沙巴旅游业的发展。沙巴是越南海拔最高的县城和著名的避暑胜地。县城附近的黄莲峰海拔3134米,是越南的最高山峰,所属的番西拜山脉被誉为“印度支那屋脊”。山高谷深,风景秀丽,气候凉爽宜人。早在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将越南北方纳入殖民统治后,就在老街设口岸、屯兵驻防。由于受不了越南的湿热气候,法国人便把沙巴开辟为避暑纳凉的休憩地。在这里设立兵站,修建教堂和别墅,使沙巴形成了类似欧洲阿尔卑斯风格的度假区。20世纪90年代初,沙巴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旅游业,很快就成为国际游客心目中的圣地,并以“亚洲中南半岛上最凉快的欧洲城”享誉于世。现在,沙巴是仅次于下龙湾的越南旅游胜地,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其中尤以法国、美国、英国、丹麦、韩国等国游客为多。据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统计,2007年1月1日到2007年11月30日,到沙巴旅游的游客达到285728人次,其中国内197720人次,国际88008人次。据沙巴县旅游中心副主任阮文孟先生介绍,这些游客中,经旅游部门登记的团队游客大约占2/3,自助旅游的游客大约占1/3。2007年1~11月,团队游客在沙巴停留的时间如下表:
  据统计,到2005年底,已有80个国家的游客到沙巴旅游,旅游业、服务业、商业的收入已占沙巴GDP的59.54%,且每年的平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旅游业已成为沙巴的龙头产业。
  因沙巴县城不大,且大坪乡离县城大约只有12千米,乘车到沙巴约需半个小时,交通便利,所以,凡是在沙巴停留2天2夜的旅游团队,原则上导游都会安排到大坪乡看瑶族民族风情和梯田风光。一些自助旅游的游客也会自己乘车到大坪乡观光。此外,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也到大坪乡调查瑶族社会历史文化。2008年9月、12月和2010年4月,笔者3次到大坪乡做田野调查时看到,每天都有美国、法国、挪威、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游客到此旅游,还看到在中国中央民族大学留学的美国博士生到此做田野调查。到大坪乡的游客主要是观看瑶族的民族风情和梯田风光,购买瑶族的挑花、刺绣等工艺品,泡瑶族木桶药浴等。为了发展旅游业,方便游客到此停留,大坪乡政府在乡政府所在地撒祥村建了广场,设立了简易停车场所,在村寨的主要道路铺建了水泥路面,并通过招商在撒祥村开设了临街的家庭旅馆、工艺品店、商店、服装店、日杂店、酒吧等服务设施,停车、餐饮、购物与住宿等旅游接待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到2008年12月,撒祥村共有家庭旅馆、食杂店、摩托车修店、酒吧、服装店和工艺品店等40多家,其中有7家是当地瑶族开的。在大坪乡,现在每天有300多名瑶族妇女从事旅游业,其中有200多人主要是当导游、卖瑶族工艺品。在撒祥村四队,所有的瑶族家庭都有人从事旅游业,有的当导游,有的卖瑶族工艺品,有的开摩托车搭客,有的开家庭旅馆,有的为游客提供药浴……大坪乡瑶族风情旅游项目已经成为沙巴旅游业的新亮点,成为当地瑶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旅游业发展对大坪乡瑶族社会的影响
  人类学者认为:“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迁一般会促成另一部分的相应变迁。”美国旅游人类学者瓦伦·L·史密斯亦认为:“随着旅游业的到来,文化多元化和社会变迁往往容易发生”。随着老街沙巴瑶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沙巴瑶族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引起了瑶族农村经济转型。旅游业兴起后,大坪乡瑶族的生产经营方式从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向多种经营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旅游业兴起后,虽然大多数瑶族村民仍然从事农业生产,但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人们开始根据市场的需求,利用山地种植草果、树木、兰花、灵芝,或是利用池塘、稻田养鱼,或是从事旅游业,或是外出打工,或是从事贸易,有的甚至自创企业谋生。据越南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阮雄孟先生在沙巴县大坪乡撒祥村的入户调查,该村10户瑶族村民家庭收入来源如下:
  从上表可知,这10户瑶族除种植稻谷外,还种植草果、灵芝、木材、兰花出售,妇女还织绣瑶绣卖给游客,有的还利用瑶医、瑶药为游客进行药浴。每户家庭平均收入5100万盾越币,其中农业收入仅占13.7%,其他的收入占到了86.3%,直接从事旅游业的收入占到了51%。其中,阿史家的家庭收入来源如下:
  也就是说,瑶族村民阿史家除种植稻谷外,还种植草果、灵芝、木材、兰花出售,同时还用瑶医、瑶药为游客进行药浴,其妻子还织绣瑶绣卖给游客。家庭年收入6950万盾,其中农业收入仅占10.8%,其他的收入占到了89.2%,旅游业收入占到了57.6%。旅游业已在当地瑶族社会经济中占了重要地位。
  大坪乡瑶族妇女还成立了瑶族妇女刺绣俱乐部,组织瑶族妇女为河内某企业按订单做刺绣品。每年收入2-3亿越盾。有1户瑶族开工艺品商店,主要卖石雕。大坪乡瑶族还与河内医药研究院合资成立瑶药开发公司,共同开发瑶药沐浴液等。2008年,撒祥村又有3户瑶族正在建私人旅馆,准备用于接待游客。部分小伙子则外出打工。
  在大坪乡,我们不仅看到很多瑶族出售刺绣、挑花工艺品,有人用摩托车搭游客,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为游客服务的卖面包的小卖铺、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商店、卖民族小吃的地摊、摩托车修理店、花店等。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这边远的瑶族山村。
  (二)形成了瑶族语言的多元化现象。瑶族进入越南时,把本民族的语言也带到了越南,至今为止,沙巴瑶族在本民族内部仍使用瑶语进行交流。但为了和越南的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他们又学会了越语,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民族交流时,他们主要是使用越语。自从发展旅游业后,“游客到异地旅游时,他们常常希望当地人使用他们的语言,希望工作人员、导游等能说旅游者的语言。”而当地的瑶族为了能更好地接待游客和迎合游客的需要,获得更高的回报,他们也不得不学习英语。结果是当地瑶族村民常常从游客那里学到一些英语,甚至在瑶语中也夹人一些英语词汇,使瑶语发生涵化现象。据撒祥村瑶族报导人LML说,为了发展旅游,乡里每年都组织三四次英语培训班,每次学几天。报导人LDM说,学会英语,可以更好地接触游客,和游客聊天,向游客介绍瑶族的文化和工艺品,获得游客的理解。尽管游客一开始时并不理解,也不想买,但你跟随他走了一段路后,通过不断地了解、交流,他一般都会买你的一点东西。报导人CMM则说,她没有读过书,没有参加乡里举办的英语培训班学习,结果游客来时,那些会英语的年轻姑娘卖的工艺品就比她的多。该村瑶族报导人LFY也说,他家现在准备开旅馆,所以,他现在每个星期都到乡里参加英语培训班,否则以后游客来住宿,不会英语,好像鸡和鸭讲话一样,谁也不知道谁说什么。就难办了。根据我们在大坪乡的调查,凡是从事旅游业的瑶族,那怕是四五十岁的妇女,或多或少都会说几句简单的英语,否则就没法与游客接触,更不用说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只要懂英语,在经济上获得的回报就比只懂瑶语和越语的人多得多。这种因为从事旅游而有意识地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的做法,使大坪乡瑶族形成了语言使用多元化的现象。   (三)使瑶族的居住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瑶族民居大多数是一栋三间横排的平房,居住空间比较狭窄,卫生条件较差,家中既无厕所,也无洗澡房。这种居住方式既不能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也不能满足瑶族对现代生活的需求。为了改变现状,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以及满足自身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大坪乡瑶族对自家的住房进行了改建,将原来的木板茅草屋改建为木板水泥瓦屋,有的还向越族学习,建起了干栏式木屋,住宅旁修建了厕所、洗澡房,安装了自来水、电灯、电视。瑶族民居建筑比过去更为合理、方便、舒适。
  (四)唤起了瑶族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旅游人类学者认为,这些从事旅游活动的民族,“他们在从事旅游活动的时候,常常因为与游客的接触而唤起对自身的重新认识,甚至会加强对自身身份和历史记忆的表述。”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方式,可以凸显、增强接待地居民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尊感。随着大坪乡瑶族旅游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大坪乡观光旅游,购买瑶族民间工艺品和民间文物。在从事旅游活动和与外民族的接触中,瑶族村民们逐渐意识到那些在他们看来似乎是无用的、传统的东西竟可以给他们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和实惠,便主动恢复和强化这些传统文化与活动。在旅游业开发前,大坪乡瑶族刺绣、挑花等民间工艺的传承已出现衰败之势,会这项传统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但旅游业开发后,越来越多的青年妇女又重新学回这门丢失了的手艺。在大坪乡广场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几十名到上百名妇女坐在广场边上等候游客,她们一边挑花、刺绣,一边摆卖随身携带的瑶族工艺品,既有四五十岁的中老年妇女,也有十多二十岁的年轻姑娘。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越文的推行和普及,越文、越语成为越南瑶族与其他民族及社会交流的主要文字和语言,但在本民族内部交流则仍使用瑶语,在祭祖、祭鬼、度戒等宗教祭祀活动中,仍用瑶语和汉语,喃念用喃瑶字(亦称瑶族“土俗字”)和汉字写的经书、祖图、家先单等。但能看懂喃瑶字和汉字的人越来越少。旅游业开发后,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在沙巴县瑶族村寨开办喃瑶文培训班,聘请民间师公为瑶族中青年男子讲授喃瑶字和汉字。参加初级班培训的瑶族青年,毕业时可学到1500—2000个喃瑶字和汉字,基本上可以看懂瑶族民间古籍。撒祥村瑶族青年LGX,今年2l岁,原来学过越文,平时说越语和瑶语,但不会说汉语,更看不懂喃瑶字和汉字。2007年1月和2008年12月,他先后两次参加喃瑶文培训班学习后,不仅能看懂瑶族民间古籍,还能写些简单的喃瑶字和汉字。据报导人赵文银说,他过去学过5年越文,能看懂越文报,但不识喃瑶字和汉字,前年到本村DWX师公办的喃瑶文培训班学习后,现在已经能看懂瑶族民间古籍。他认为,学了喃瑶字和汉字,不仅可以看懂瑶族民间古籍,祭祖、祭鬼时不用再求人念家先单、祖图等,而且还可以通过喃念民间古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很有用。报导人ZLS也说,撤祥村瑶族现在都以会喃念喃瑶字和汉字为荣,每年过年时,村里的师公还比赛写喃瑶字和汉字,看谁写得好。据越南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阮雄孟先生调查,在20个瑶族受访者中,有17个高度评价发展瑶族旅游业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旅游除了能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外,还能和外界交流,增加对社会的认识。很多瑶族村民通过参加旅游经营活动认识到,瑶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如果丧失这一优势,当地的旅游业也就无从发展。这种以某种文化资源而开发的旅游活动是一种多向、多因的互动过程。游客被瑶族的特色文化资源吸引而来,瑶族村民也因游客对本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好奇、吸引而对自身传统文化有了重新认识,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唤起了民族意识的重新觉醒。旅游业的开发成为大坪乡瑶族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个新途径,人们在从事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新塑造自我形象,强化族群认同,兴起一场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
  (五)瑶族女性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主力军。历史上,瑶族是个刀耕火种的山地游耕民族。瑶族从中国进入越南后,一直就过着这种迁徙不定的游耕农业生活。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越南政府实行革新开放后,越南境内的瑶族才最终定居下来。报导人大坪乡撒祥村村长盘朝光说,过去,撒祥村的瑶族一直是刀耕火种的,种完一座山,三五年后,到地力耗尽时,再种另一座山,一直到1982年,政府把田地分给瑶族,不许随便迁徙,他们才不走,从此定居在撒祥。这种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需要有较强的体力,所以男子往往成为游耕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但旅游业发展后,买卖瑶族挑花、刺绣成为旅游业的主要经营活动,而从事挑花、刺绣的人全部是妇女。据报导人瑶族妇女PMS说,因为卖瑶族工艺品赚的钱较多,一般年轻的妇女都不用做农活,在家喂完猪、煮好饭就出来卖工艺品了。据报导人ZDG说,自己在家负责种田、养猪、种草果,妻子则在外面搞旅游。从阮雄孟先生在沙巴县大坪乡撒祥村的入户调查来看,旅游业收入占到了当地瑶族家庭收入的51%,这些收入主要是靠妇女得来的。在大坪乡调查期间,我们看到从事旅游业的人大多数是瑶族妇女,只有少数瑶族男子从事摩托车搭客或协助妻子开家庭旅馆。瑶族女性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主力军。
  (六)商品经济观念的增强与传统理论道德的削弱。大坪乡瑶族在发展旅游之后,瑶族村民在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到旅游业中来,通过开旅馆、卖瑶族工艺品、销售山货、提供旅游服务等各种方式与游客交流。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商品经济观念也逐步增强。妇女们挑花、刺绣的布料不再是自纺、自织的土布,而是通过商贩从中国云南河口进货得来;一些瑶族妇女甚至主要依靠收买边远村寨瑶族的挑花、刺绣品来转手买卖;当地的瑶药经过与河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已经销售到河内、胡志明等城市;看到有外地人来时,妇女们都会主动上前兜售工艺品;甚至连我们给一些瑶族妇女拍照片时,她们也会提出要收相应的小费。已有的事实已经证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也可以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历史上,瑶族是个无人经商的民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很少要求回报,一家有难,全村相帮;尊老爱幼,和谐相处。但自从卷入商品经济的浪潮后,大坪乡瑶族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受了极大的冲击。在从事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争抢游客,压价竞争,甚至争吵、斗殴。仅2008年就发生了6起因争夺买卖流动摊子、2起争抢游客过夜而争吵,甚至斗殴的事件。瑶族村民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受削弱。
  结语
  在现代化进程中,很多国家都把旅游业开发看作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但如何把握好开发的尺度,处理好旅游开发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促进旅游业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越南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发展瑶族旅游业所引起的一系列文化变迁现象再一次说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必须给予重视。处理好旅游开发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促进旅游业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仍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附记:本文是作者担任中方主持人的中国广西民族大学与越南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越南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科研合作项目《中越跨境瑶族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成果之一,并获得“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特聘专家岗项目资助。作者在越南调查过程中,得到越南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沙巴县旅游中心、沙巴县大坪乡政府等单位,以及老街省文化体育旅游厅厅长陈友山博士、副厅长阮氏朔源、工作人员杨俊义、阮氏明秀、范妙香、阮小虹、黎成南,以及沙巴县瑶族同胞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广西民族大学王柏中教授、胡牧君教授、滕成达教授、盘美花讲师参加了本课题调查,谨致谢意。
其他文献
巫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壮族巫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它的活态巫信仰研究意义非常重大。2012年出版的“壮学丛书”重点项目《壮族巫信仰研究与右江壮族巫辞译注》(以下简称《壮族巫信仰》)就是壮族巫信仰活态研究的硕果。2004年《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以下简称壮族《麽经》)一书的出版,曾令学界振奋一时。《壮族巫信仰》沿袭了《麽经》作为壮族典籍资料的重要价值的特征。  一、精心谋篇布局,
期刊
【摘 要】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协调处理好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界定华南地区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广西桂平西山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剖析了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相互间的矛盾冲突,并据此提出利益协调机制,以期为促进我国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佛教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机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典籍、民俗学资料、文物古迹等的综合考察与分析,既进行了中国南方竹木城郭形制——竹楼、竹城、竹宫的推演,同时也进行瓯骆古国“城”和皇宫类大型建筑的构想。  【关键词】竹楼;竹城;竹宫  【作 者】潘春见,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南宁,530004;邓璇,三峡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研究生。湖北宜昌,443002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口传文学通常以一种“文本”的形式呈现,但其中所隐现的民族文化意蕴却促使人类学家去追寻其“本文”,并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阐述而探寻“本文”之所以得以展演的内在逻辑。普米族口传文学在不同的层面上为当地人阐释当前的生活伦理及社会规则提供了依据,而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又为口传文学的传承和记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田野工作使我们得以把握某一文化的基本结构,进而可以对文本与本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
期刊
[摘要]在云南峨山、新平等彝族地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遭受眼镜蛇患。有剧毒的眼镜蛇被当地人视为灾祸、意外的征兆,引起极度社会恐慌。应对蛇患,彝族自古有着药草敷服、外科处置、民间偏方等独特疗技,同时施行叫魂、吃“蛇”肉、驱(草)蛇等禳解仪式。作为极富智慧的地方性知识及应对措施,其实为一种隐性的自然生态保护机制。彝族以动植物崇拜为代表的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实践,也许是修复当代人与自然失和关系
期刊
[摘要]普同性知识与本土生态知识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本土生态知识可为当前我国产业扶贫开发提供经验和参考。项目组对贵州麻山苗族传统养蜂的本土生态知识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和访谈后,发现贵州麻山地区的苗族乡民不但还保留着一整套饲养中蜂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而且还有维护这一传统的制度保障,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麻山苗族文化生态共同体的延续和运行,从而使得麻山地区成为我国中蜂饲养最多的地区之一。在
期刊
【摘 要】“中国梦”的实质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的“中国梦”因循守旧,虽积极向外但却墨守成规;现代的“中国梦”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循序渐进。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体现到民族问题上,就是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实质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三个自信”,构筑“中
期刊
【摘要】民俗志是民俗研究的重要环节和结果呈现,“潜在民俗”的实际特点决定了该类型民俗事象的民俗志书写范式不能一概而论。以作为“潜在民俗”之一的周公庙“撵香头”祈子习俗为例,当地文化持有者针对外界访谈持有“家丑不可外扬”的忌讳心理,笔者尝试采用“一般民俗志”和“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并置的策略,运用整体性民俗志书写策略,多维度地呈现关于“撵香头”习俗的多元记忆与评述,为探索“潜在民俗”民俗志书写范式
期刊
【摘要】通过对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计算和比较,文章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聚居和流动趋势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依然聚居于西部地区,但集中程度已经有所减轻;西部少数民族呈现向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同时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表现出明显的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趋势。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变动趋势;人口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13
期刊
[摘要]有观点认为,由于全国五个自治区自治条例迟迟不能出台,而其在内容、功能上与更具实施性的自治区单行条例别无二致,因此应以体系化的自治区单行条例全面替代自治条例。但该论调在理论认知、实践认知、论证逻辑和思想立场方面均有重大缺陷,既无必要性亦无可行性,并且还可能引发深层的消极影响。自治区自治条例难以出台,既有形式原因也有实质原因,而在明确时代基础、意识理念和实现路径三个重点的基础上实施三步走战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