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郭密族是藏族的一个宗族或部落组织,千百户制度是清王朝对青海牧区的部落采取的一种基层管理制度,本文依据现存的文献,对郭密部落及郭密千户的历史作了一些梳理。
【关键词】:郭密;部落;千户
青海藏族地区解放前的社会基层组织是“封建部落制”,这种基层组织在当时是数以千计、遍布整个牧业区的。郭密部落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存在的。 郭密族是青海藏族的一个部落组织,位于海南州贵德县的黄河之北和共和县的南部,还有兴海县的东南边的广大地区。分为上郭密、中郭密和下郭密三大部分。
郭密部落亦作郭密族,藏语称sgo me,这名字的寓意和来历,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如要对这名称的来历做一分析和研究,可能要写另一篇论文所以在此就不多说了。
关于郭密族至今比较明确的最早的记载是《西宁府新志》卷19中记载:“思果迷族:一曰果迷卜砸,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招抚,在上隆卜。西去卫治一百五十余里,盖古浇河郡地。有上、下二族。其饮食居处不异隆卜。”从此记载中可得知公元1380年之前,郭密部落就已形成,距今至少已有640多年的历史。在离西宁一百五十余里的共和县和贵德县部分的古浇河郡地,并受西宁卫治属,并且那时郭密族就分为上郭密和下郭密两个部分。但还有南宋著名历史学家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熙宁六年(1073年)十二月,熙河路经略司言,固密族首领六人助包顺、辖吴叱战有功,诏各转一资。” 陈庆英先生认为这里所说的“固密”即为今海南境内的郭密部落,如真是这样郭密部落就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但这这段记载还有待考察研究,所以我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论述了。
清政府在1724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为了吸取教训,分散在青海的军事势力,以年羹尧所奏的“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及“禁约青海十二事”为基础,规定将藏族部落划归内地管辖,清查户口,划定地界,设立土司土官,分别授予各部落头人以千户、百户、巡检等职衔,以统领各部落。《青海通史》中写道“雍正四年(1726年),青海办事大臣大鼎会同西宁总兵官周开捷着手在藏族地区清查户口,划定地界,因俗设官,给各部落首领分别授以土千户、百户等职。” 由此可知在青海蒙藏地区广泛的施行千百户制度是在1726年开始。《西宁府新志-番族》卷19中记载:“上各密族:百户说合多尔。共管四族。内:上各密族 郡城西南二百二十里,相连竹革族。共七十七户。乡约拉木赖。竹革族 郡城西南二百里,相连提哇族。共七十六户。乡约沙克都尔多勒。提哇族 郡城西南一百八十里,相连果米宛里族。共五十一户,乡约格隆。果米宛里族 郡城西一百九十里,相连公管家族。共五十户。乡约依卖现。下个密族 百户噶然儿。共管五族。内:管家族 郡城西南一百一十里,相连提哇族。共一百二户。百长锁南达尔吉。亦石杂族 郡城南一百四十里,相连火力家族。共六十三户。乡约才旦尖木措。火力家族 郡城南二百五十里,相连多利仓族。共八十户。乡约阿刚。多利仓族 郡城南一百六十里,相连火力家族。共五十户。百长噶卜藏,乡约哈卜藏。噶然尔族 郡城南一百三十里,相连群家族。共二百四十三户。乡约多尔吉且夫旦。”《西宁府新志》的成书时间是1747年,因此可知1747年之前郭密部落便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郭密有四族,下郭密有五族,共九族。封有百户各一人,并受西宁县治属。 因此郭密部落初被封为百户的确切时间虽不清晰,但以上历史事件和文献可以分析出郭密部落初封为百户是在1726年到1747年之间。
据贺尔加俄日写的《贵德藏族简史》郭密部落的尕让百户至1803年提升千户,而第一任千户是班玛曲沛。班玛曲沛是1788年担任百户而在1803年提升为千户长的。《青海通史》中写道“清朝在青海藏族中推行千百户制度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如在贵德厅、循化厅所属“野番”中推行千百户制度是道光初年(1822年)由那彦成完成的。那彦成在整饬蒙番事务当中,分化藏族各部落势力,限制旧有千百户的管辖权,责令每300户设一千户。这样一来,使原千户的权利分由3人掌管,千百户管辖的户数减少,权利也相对减肉。但是官爵不变,清朝仍依旧例赏给五、六品顶戴,版给印照号纸。” 尕让千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约在1826年左右被委任的总千户,并统一管理郭密部落,成为郭密九族的头领。
1803年委任第一任千户到解放之前,尕让千户有十任千户长。从第一任相继是班玛曲沛、更乃(又叫更藏)、嘉措、久迈多杰、贤巴、拉洲、诺吾(又叫师登云)、多丹(又叫师兴帮)、班玛杭秀、诺吾(他是第七任,是再次委任第十任千户长)。他们对郭密部落尤其下郭密地方的百姓的生活及宗教兴旺有着不可磨没的贡献。
安定县知事康敷荣写的《青海记》记载:“下郭密千户居尕壤尔,上郭密百户三人,一名楞本,一名陳列,一名达哈拉皆居曲扣,管中郭密。按上下郭密住屋耕田而兼事游牧。此外恰布恰、东巴尔什迭、圮吉、巷哇,且耕且牧之地甚多。惟恰布恰格里哈系青海大臣所任之头目。”《青海记》的成书时间是民国初期约1914年左右,就说明到大约1914年左右时郭密就已分为上郭密、中郭密和下郭密三大部分。下郭密有千户一个,居住在尕让。上郭密有三个百户,但还未封有千户,都居住在共和曲扣。中郭密即没封千户也没封百户,它治属上郭密。
海南文史资料第三辑(部落篇)记载 “1921年,部落因摊派税款及法制过严而引起分裂,再加之正值国民政府调整和缩小各千户的编制和势力,郭密千户部落中的上郭密脱离了尕让千户的管辖,由杭欠本和楞本二人统治。” 楞本和杭欠本两人是父子,原是居住在郭密香卡的上郭密百户,1911年因游牧的生活习俗和草场的需要他们率领大批部族迁居切吉滩。1921年一方面是因为国民政府正在为加强统治之便,压缩千户编织,减弱部族势力。另一方面郭密部落内部因摊派税款及法制过严而部落内部分裂。第三个方面是因上郭密百户杭欠本领部族迁居水草丰富的切吉地方,而经过十年之后上郭密在领地和户数、经济等方面逐渐强大起来,因而不服下郭密尕让千户的管理。因此,杭欠本父子买通原青海省马家旧政府,拿到了千户的职衔和印信号纸,摆脱了下郭密尕让千户的节制,充任了上郭密部落的千户,从此,上郭密正式成为千户部落,杭欠本是上郭密的第一任千户。
上郭密1921年从下郭密尕让千户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郭密千户到解放之前有两任千户长。第一任千户长是杭欠本,第二人千户是他的长子班玛让卓。上郭密居住于今曲沟、恰卜恰、铁盖、切吉的部分地区。解放初期,辖五个百户部落,五十多个氏族或村落,各个百户部落及其头人是:切吉百户部落,百户为完德。曲乎百户部落,百户为南木拉;周盖百户部落,百户为扎洛;还木部落,头人多不欠;尕加百户部落,百户为索旦;另尚辖司后岗部落,头人为羊本。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马步芳在青海全面推行保甲制度。在实行保甲制度后,原治属郭密千户的曲乃亥、罗汉堂和豆后浪等中郭密从郭密千户分离出来,不属上下两千户的管理。形成了独立的中郭密部落。中郭密无千户,1938年最初从上郭密分离出来时在罗汉堂、曲乃亥、豆后浪三个村庄设有百户,曲乃亥百户为青居,罗汉堂百户为才夫旦,豆后浪百户为环公加。 到1958年时中郭密辖9个村。
千百户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形式,是青海藏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青海牧区的近代藏族社会中存在了几百年。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解放这种特殊的“封建部落制”也就没有它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了。青海海南地区的郭密部落及郭密千户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生存并逐渐解散的。
【关键词】:郭密;部落;千户
青海藏族地区解放前的社会基层组织是“封建部落制”,这种基层组织在当时是数以千计、遍布整个牧业区的。郭密部落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存在的。 郭密族是青海藏族的一个部落组织,位于海南州贵德县的黄河之北和共和县的南部,还有兴海县的东南边的广大地区。分为上郭密、中郭密和下郭密三大部分。
郭密部落亦作郭密族,藏语称sgo me,这名字的寓意和来历,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如要对这名称的来历做一分析和研究,可能要写另一篇论文所以在此就不多说了。
关于郭密族至今比较明确的最早的记载是《西宁府新志》卷19中记载:“思果迷族:一曰果迷卜砸,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招抚,在上隆卜。西去卫治一百五十余里,盖古浇河郡地。有上、下二族。其饮食居处不异隆卜。”从此记载中可得知公元1380年之前,郭密部落就已形成,距今至少已有640多年的历史。在离西宁一百五十余里的共和县和贵德县部分的古浇河郡地,并受西宁卫治属,并且那时郭密族就分为上郭密和下郭密两个部分。但还有南宋著名历史学家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熙宁六年(1073年)十二月,熙河路经略司言,固密族首领六人助包顺、辖吴叱战有功,诏各转一资。” 陈庆英先生认为这里所说的“固密”即为今海南境内的郭密部落,如真是这样郭密部落就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但这这段记载还有待考察研究,所以我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论述了。
清政府在1724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为了吸取教训,分散在青海的军事势力,以年羹尧所奏的“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及“禁约青海十二事”为基础,规定将藏族部落划归内地管辖,清查户口,划定地界,设立土司土官,分别授予各部落头人以千户、百户、巡检等职衔,以统领各部落。《青海通史》中写道“雍正四年(1726年),青海办事大臣大鼎会同西宁总兵官周开捷着手在藏族地区清查户口,划定地界,因俗设官,给各部落首领分别授以土千户、百户等职。” 由此可知在青海蒙藏地区广泛的施行千百户制度是在1726年开始。《西宁府新志-番族》卷19中记载:“上各密族:百户说合多尔。共管四族。内:上各密族 郡城西南二百二十里,相连竹革族。共七十七户。乡约拉木赖。竹革族 郡城西南二百里,相连提哇族。共七十六户。乡约沙克都尔多勒。提哇族 郡城西南一百八十里,相连果米宛里族。共五十一户,乡约格隆。果米宛里族 郡城西一百九十里,相连公管家族。共五十户。乡约依卖现。下个密族 百户噶然儿。共管五族。内:管家族 郡城西南一百一十里,相连提哇族。共一百二户。百长锁南达尔吉。亦石杂族 郡城南一百四十里,相连火力家族。共六十三户。乡约才旦尖木措。火力家族 郡城南二百五十里,相连多利仓族。共八十户。乡约阿刚。多利仓族 郡城南一百六十里,相连火力家族。共五十户。百长噶卜藏,乡约哈卜藏。噶然尔族 郡城南一百三十里,相连群家族。共二百四十三户。乡约多尔吉且夫旦。”《西宁府新志》的成书时间是1747年,因此可知1747年之前郭密部落便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郭密有四族,下郭密有五族,共九族。封有百户各一人,并受西宁县治属。 因此郭密部落初被封为百户的确切时间虽不清晰,但以上历史事件和文献可以分析出郭密部落初封为百户是在1726年到1747年之间。
据贺尔加俄日写的《贵德藏族简史》郭密部落的尕让百户至1803年提升千户,而第一任千户是班玛曲沛。班玛曲沛是1788年担任百户而在1803年提升为千户长的。《青海通史》中写道“清朝在青海藏族中推行千百户制度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如在贵德厅、循化厅所属“野番”中推行千百户制度是道光初年(1822年)由那彦成完成的。那彦成在整饬蒙番事务当中,分化藏族各部落势力,限制旧有千百户的管辖权,责令每300户设一千户。这样一来,使原千户的权利分由3人掌管,千百户管辖的户数减少,权利也相对减肉。但是官爵不变,清朝仍依旧例赏给五、六品顶戴,版给印照号纸。” 尕让千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约在1826年左右被委任的总千户,并统一管理郭密部落,成为郭密九族的头领。
1803年委任第一任千户到解放之前,尕让千户有十任千户长。从第一任相继是班玛曲沛、更乃(又叫更藏)、嘉措、久迈多杰、贤巴、拉洲、诺吾(又叫师登云)、多丹(又叫师兴帮)、班玛杭秀、诺吾(他是第七任,是再次委任第十任千户长)。他们对郭密部落尤其下郭密地方的百姓的生活及宗教兴旺有着不可磨没的贡献。
安定县知事康敷荣写的《青海记》记载:“下郭密千户居尕壤尔,上郭密百户三人,一名楞本,一名陳列,一名达哈拉皆居曲扣,管中郭密。按上下郭密住屋耕田而兼事游牧。此外恰布恰、东巴尔什迭、圮吉、巷哇,且耕且牧之地甚多。惟恰布恰格里哈系青海大臣所任之头目。”《青海记》的成书时间是民国初期约1914年左右,就说明到大约1914年左右时郭密就已分为上郭密、中郭密和下郭密三大部分。下郭密有千户一个,居住在尕让。上郭密有三个百户,但还未封有千户,都居住在共和曲扣。中郭密即没封千户也没封百户,它治属上郭密。
海南文史资料第三辑(部落篇)记载 “1921年,部落因摊派税款及法制过严而引起分裂,再加之正值国民政府调整和缩小各千户的编制和势力,郭密千户部落中的上郭密脱离了尕让千户的管辖,由杭欠本和楞本二人统治。” 楞本和杭欠本两人是父子,原是居住在郭密香卡的上郭密百户,1911年因游牧的生活习俗和草场的需要他们率领大批部族迁居切吉滩。1921年一方面是因为国民政府正在为加强统治之便,压缩千户编织,减弱部族势力。另一方面郭密部落内部因摊派税款及法制过严而部落内部分裂。第三个方面是因上郭密百户杭欠本领部族迁居水草丰富的切吉地方,而经过十年之后上郭密在领地和户数、经济等方面逐渐强大起来,因而不服下郭密尕让千户的管理。因此,杭欠本父子买通原青海省马家旧政府,拿到了千户的职衔和印信号纸,摆脱了下郭密尕让千户的节制,充任了上郭密部落的千户,从此,上郭密正式成为千户部落,杭欠本是上郭密的第一任千户。
上郭密1921年从下郭密尕让千户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郭密千户到解放之前有两任千户长。第一任千户长是杭欠本,第二人千户是他的长子班玛让卓。上郭密居住于今曲沟、恰卜恰、铁盖、切吉的部分地区。解放初期,辖五个百户部落,五十多个氏族或村落,各个百户部落及其头人是:切吉百户部落,百户为完德。曲乎百户部落,百户为南木拉;周盖百户部落,百户为扎洛;还木部落,头人多不欠;尕加百户部落,百户为索旦;另尚辖司后岗部落,头人为羊本。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马步芳在青海全面推行保甲制度。在实行保甲制度后,原治属郭密千户的曲乃亥、罗汉堂和豆后浪等中郭密从郭密千户分离出来,不属上下两千户的管理。形成了独立的中郭密部落。中郭密无千户,1938年最初从上郭密分离出来时在罗汉堂、曲乃亥、豆后浪三个村庄设有百户,曲乃亥百户为青居,罗汉堂百户为才夫旦,豆后浪百户为环公加。 到1958年时中郭密辖9个村。
千百户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政权形式,是青海藏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青海牧区的近代藏族社会中存在了几百年。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解放这种特殊的“封建部落制”也就没有它存在的必要了,所以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了。青海海南地区的郭密部落及郭密千户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生存并逐渐解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