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首先研究了现有文献中关于盘龙城宫城制度的观点。从《周礼•考工记》的成书由来、庙社朝寝布局的演变及盘龙城考古文献的记载假设盘龙城可能的宫城制度,尝试推断其庙社朝寝的布局,认为应遵循“择中立庙”原则。
关键词:宫城制度考工记盘龙城
The Study on the Physical Pattern of Palace-city in Panlong City
HUANG Changling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studies the opinions about the inner-city pattern in Panlong City recorded in the
presentliterature. Try to raises a new model of the physical pattern of palace-city in Panlong City, based on the orign of the Kaogong ji(record of trades) , the evolvement of the physical pattern ofPalace-city,and the recordation of the Panlong City in the archaeological literature.we can assume that the physical pattern of Palace-city in Panlong City should conform tobe a “Great-Temple Centered” model.
KEYWORDS: Palace-city;Kaogong ji(record of trades);Panlong city
1引言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黄陂区,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汉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城遗址,也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商代古城址之一,它的发掘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对提高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根据武汉市盘龙城开发领导小组2004年9月15日会议精神,着手开展盘龙城遗址公园保护规划工作,笔者有幸参与。在对盘龙城遗址宫殿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布局形制未见是许多文献中所认为的“前朝后寝”形式。以下是笔者一些拙见,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2现有文献中对盘龙城宫殿区布局的论断
迄今考古发掘了其中两座宫殿: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见图一),通过对其基址的分析研究,许多文献中倾向于认为发掘的这两座宫殿反映出“前朝后寝”的格局,而对未发掘的三号宫殿未作假设。
陈贤一先生认为:“……一号宫殿并列四室,二号基址未见分别。从建筑学上判断:一号基址分间作‘寝’的形式;二号基址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应属‘朝’的形式。它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建筑实例”①;王劲先生认为:“……已发掘的两座宫殿基址,彼此平行对称,建筑结构严谨有序,在主殿之外,两侧似有配殿与之对应,……在两座宫殿基址中,二号宫殿未见分间,一号宫殿并列四室,推定前者是‘朝’,后者是‘寝’,形成为‘前朝后寝’的格局”②;杨鸿勋先生认为:“盘龙城遗址F1、F2、F3 座落在一条南北轴线上。已揭露的F1并列四室。《考工记》描述周人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盘龙城所见为四室,未知是否四嫔居之,然而从建筑学判断,这些房间是卧室的性质,即“寝”的形制,则是不成问题的。F1前方的 F2,从已知的情况来看,……若估计无误,则F2是位于‘寝’前方的朝。这样,它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布局的建筑群实例”③。
这种推论正好论证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宫殿建筑群“前朝后寝”布局的描述,似乎已成定论了。然而,基于这种假设,又如何解释未发掘的三号宫殿呢?另一方面,对《周礼•考工记》形成年代最早的推断不早于春秋时期,在此之前的庙社朝寝的布局未见是和《周礼•考工记》一致的,那么在盘龙城形成的时期,庙社朝寝的布局应该是怎样的呢?
要研究盘龙城三座宫殿之间最合理的布局关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和形成背景,从庙社朝寝的布局演变之推断,推断出盘龙城宫殿建筑群最有可能的布局。
3由《周礼•考工记》的成书由来推断庙社朝寝布局的演变
3.1《周礼•考工记》成书之前,城市形制未有定论
《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长期以来人们对《考工记》的成书年代意见不一,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看法: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对“匠人营国”形成年代的专门论述并不多,往往采信《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或战国时期的说法,认为它追述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城市规划原理》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然而近期有学者认为:“‘匠人营国’可能是王莽时期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蓝本,揉入当时宇宙观念而描绘的都城布局理想蓝图”,“书中不仅是描述西汉时期城市的布局,而是加入了作者的理想”,“认为汉初长安城市布局受‘匠人营国’影响的说法,显然本末倒置了”④。至汉代刘向《别录》中还有“社稷宗庙在路寝之西”和“左明堂辟雍、右宗庙社稷”之说,表明在汉代城市形制还未有定制。
3.2先秦到春秋前期仍采取“择中立庙”的原则
先秦時期,宫室建筑基本上是宫庙一体。在先秦文献中, “庙”、“宫”经常通用,如《左传》称郑国之祖庙为“大宫”(隐公十一年),《国语》称晋襄公之庙为“襄公之宫”(晋八语)。“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战国策•秦》)这些正是先秦古制“宫庙一体”的遗痕。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为便于防卫,往往将宫城置于郭城一隅或一侧,但至少春秋前期,宫城布局仍然采取“择中立庙”的做法。《春秋》经传中所记王侯事迹多有关于宫城布局的线索,如《左传•僖公五年》载公元前655年“公既视朔(告朔于大庙),遂登观台以望”,这表明宗祖大庙(即周公庙)出可至观台。
3.3“宗庙置中”的宫城营建理念在商周就已形成
宗庙置中的宫城营建理念,并非在春秋时期独有,而在商周甚至更早就已形成。《吕氏春秋•慎势篇》:“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心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墨子•明鬼下》:“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菆(从)社”,此“宗庙—从社”配置正印证鲁都“周公台—雩舞台”之轴线⑤;《诗•大雅緜》载周初建都,也首先言“作庙翼翼”,而后才及“皋门”、“应门”、“冢土”、“行道”等;《礼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廏库为次,居室为后”。
3.4结论
由此可以推断庙社朝寝布局的演变过程:均质向心的聚落模式——择中立庙的宗礼邦族模式——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地缘国家模式⑥。宫城内各相关人居环境要素在这三个阶段演进中的序列,分别为“大房子—大庙—左祖”、“中广场—大廷—外朝”、“中房子—大宗主公室—王路寝”。由此推断,商周时期的宫殿布局要素应由“大庙—大廷—大宗主公室”组成。
4基于盘龙城考古文献的记载的假设
基于对商周时期宫殿群空间布局要素的推断,我们再从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角度寻找依据。
4.1文献中记载的宗庙在建构上的描述
杜正胜先生在《宫室、礼制与伦理》一文中曾把庙宗的发展分为庙宗合一、庙寝相连、庙寝分离三个阶段。《尔亚•释宫》载:“室有东西厢曰庙。”《独断》中更进一步阐述说:“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庙,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像朝,后制寝以像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像生之具。总谓之宫。”以上是从庙的建构上而言的。一般来说,宗庙在建构上都有五室、十二堂和四门。典出贾公彦《周礼注疏》一书:“明堂,路寝及庙宗,皆有五室、十二堂和四门,十二月听朔于十二堂。闰月各于时之门。故大史诏诰王居路寝门。”路寝的位置正对着大庙,贾公彦的解释是:“路寝对大庙,生人之尊也。”
在宗庙和宫殿建筑同构的情况下,对考古遗址的宗庙和宫殿的划分,的确是非常复杂的。许宏博士在《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在考古学上还难以区分早期都城内具体的大型夯土建筑究竟属宗庙或宫殿遗存”。
4.2盘龙城考古发掘报告中的依据
《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记载:“F1、F2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前后平行排列于城内东北部高地的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见图一)。“一号大型宫殿建筑基址(F1),平面呈长方形,是建筑在夯土台基上的一座四周有回廊、中为并列四室的大型宫殿建筑。用红土铺筑的台面东西长39.8、南北宽12.3米”(见图二)。“二号大型宫殿建筑基址(F2),为一座坐北朝南的长方形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它建筑在一个长29.25、宽12.7米的长方形夯土台基上。台基系用红土铺筑台面,是一座四周有28个大檐柱穴,中部呈空间式的殿堂建筑”⑦(见图三)。
4.3基于盘龙城考古文献的记载的推论
基于上述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在盘龙城建城之时,也就是早商年代,宫殿布局要素应由“大庙—大廷—大宗主公室”组成,庙社朝寝的布局应遵循“择中立庙”原则,即认为:F1、F2 、F3分别为大庙、大廷、大宗主公室。F1遗址与文献所载“宗庙在建构上都有五室、十二堂和四门”的结构相近,但F3宫殿建筑的悬念,使得我们难以判断该时期的宗庙建筑是否发展到“庙寝分离”阶段,或是仍为“庙寝相连”的形式,笔者在此不枉下判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①陈贤一.介绍商代盘龙城遗址.
②王劲,陈贤一.试论商代盘龙城早期城市的形态与特征.
③杨鸿勋.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
④武廷海,戴吾三.“匠人營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城市规划,2005(2):52-58.
⑤张悦.周代宫城制度中庙社朝寝的布局辨析——基于周代鲁国宫城的营建模式复原方案.城市规划,2003(1):72-76.
⑥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主编.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⑦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⑧杨宝成,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⑨武汉城市之根——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黄嫦玲,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规划师
关键词:宫城制度考工记盘龙城
The Study on the Physical Pattern of Palace-city in Panlong City
HUANG Changling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studies the opinions about the inner-city pattern in Panlong City recorded in the
presentliterature. Try to raises a new model of the physical pattern of palace-city in Panlong City, based on the orign of the Kaogong ji(record of trades) , the evolvement of the physical pattern ofPalace-city,and the recordation of the Panlong City in the archaeological literature.we can assume that the physical pattern of Palace-city in Panlong City should conform tobe a “Great-Temple Centered” model.
KEYWORDS: Palace-city;Kaogong ji(record of trades);Panlong city
1引言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黄陂区,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汉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城遗址,也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保存最为完整的商代古城址之一,它的发掘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对提高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根据武汉市盘龙城开发领导小组2004年9月15日会议精神,着手开展盘龙城遗址公园保护规划工作,笔者有幸参与。在对盘龙城遗址宫殿区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布局形制未见是许多文献中所认为的“前朝后寝”形式。以下是笔者一些拙见,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2现有文献中对盘龙城宫殿区布局的论断
迄今考古发掘了其中两座宫殿:一号宫殿和二号宫殿(见图一),通过对其基址的分析研究,许多文献中倾向于认为发掘的这两座宫殿反映出“前朝后寝”的格局,而对未发掘的三号宫殿未作假设。
陈贤一先生认为:“……一号宫殿并列四室,二号基址未见分别。从建筑学上判断:一号基址分间作‘寝’的形式;二号基址是一座大空间的厅堂,应属‘朝’的形式。它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的建筑实例”①;王劲先生认为:“……已发掘的两座宫殿基址,彼此平行对称,建筑结构严谨有序,在主殿之外,两侧似有配殿与之对应,……在两座宫殿基址中,二号宫殿未见分间,一号宫殿并列四室,推定前者是‘朝’,后者是‘寝’,形成为‘前朝后寝’的格局”②;杨鸿勋先生认为:“盘龙城遗址F1、F2、F3 座落在一条南北轴线上。已揭露的F1并列四室。《考工记》描述周人宫廷是‘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盘龙城所见为四室,未知是否四嫔居之,然而从建筑学判断,这些房间是卧室的性质,即“寝”的形制,则是不成问题的。F1前方的 F2,从已知的情况来看,……若估计无误,则F2是位于‘寝’前方的朝。这样,它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前朝后寝‘布局的建筑群实例”③。
这种推论正好论证了《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宫殿建筑群“前朝后寝”布局的描述,似乎已成定论了。然而,基于这种假设,又如何解释未发掘的三号宫殿呢?另一方面,对《周礼•考工记》形成年代最早的推断不早于春秋时期,在此之前的庙社朝寝的布局未见是和《周礼•考工记》一致的,那么在盘龙城形成的时期,庙社朝寝的布局应该是怎样的呢?
要研究盘龙城三座宫殿之间最合理的布局关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和形成背景,从庙社朝寝的布局演变之推断,推断出盘龙城宫殿建筑群最有可能的布局。
3由《周礼•考工记》的成书由来推断庙社朝寝布局的演变
3.1《周礼•考工记》成书之前,城市形制未有定论
《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长期以来人们对《考工记》的成书年代意见不一,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看法: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对“匠人营国”形成年代的专门论述并不多,往往采信《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或战国时期的说法,认为它追述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城市规划原理》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
然而近期有学者认为:“‘匠人营国’可能是王莽时期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蓝本,揉入当时宇宙观念而描绘的都城布局理想蓝图”,“书中不仅是描述西汉时期城市的布局,而是加入了作者的理想”,“认为汉初长安城市布局受‘匠人营国’影响的说法,显然本末倒置了”④。至汉代刘向《别录》中还有“社稷宗庙在路寝之西”和“左明堂辟雍、右宗庙社稷”之说,表明在汉代城市形制还未有定制。
3.2先秦到春秋前期仍采取“择中立庙”的原则
先秦時期,宫室建筑基本上是宫庙一体。在先秦文献中, “庙”、“宫”经常通用,如《左传》称郑国之祖庙为“大宫”(隐公十一年),《国语》称晋襄公之庙为“襄公之宫”(晋八语)。“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战国策•秦》)这些正是先秦古制“宫庙一体”的遗痕。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为便于防卫,往往将宫城置于郭城一隅或一侧,但至少春秋前期,宫城布局仍然采取“择中立庙”的做法。《春秋》经传中所记王侯事迹多有关于宫城布局的线索,如《左传•僖公五年》载公元前655年“公既视朔(告朔于大庙),遂登观台以望”,这表明宗祖大庙(即周公庙)出可至观台。
3.3“宗庙置中”的宫城营建理念在商周就已形成
宗庙置中的宫城营建理念,并非在春秋时期独有,而在商周甚至更早就已形成。《吕氏春秋•慎势篇》:“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心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墨子•明鬼下》:“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必择木之修茂者,立以为菆(从)社”,此“宗庙—从社”配置正印证鲁都“周公台—雩舞台”之轴线⑤;《诗•大雅緜》载周初建都,也首先言“作庙翼翼”,而后才及“皋门”、“应门”、“冢土”、“行道”等;《礼记•曲礼》:“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廏库为次,居室为后”。
3.4结论
由此可以推断庙社朝寝布局的演变过程:均质向心的聚落模式——择中立庙的宗礼邦族模式——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地缘国家模式⑥。宫城内各相关人居环境要素在这三个阶段演进中的序列,分别为“大房子—大庙—左祖”、“中广场—大廷—外朝”、“中房子—大宗主公室—王路寝”。由此推断,商周时期的宫殿布局要素应由“大庙—大廷—大宗主公室”组成。
4基于盘龙城考古文献的记载的假设
基于对商周时期宫殿群空间布局要素的推断,我们再从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角度寻找依据。
4.1文献中记载的宗庙在建构上的描述
杜正胜先生在《宫室、礼制与伦理》一文中曾把庙宗的发展分为庙宗合一、庙寝相连、庙寝分离三个阶段。《尔亚•释宫》载:“室有东西厢曰庙。”《独断》中更进一步阐述说:“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庙,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像朝,后制寝以像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像生之具。总谓之宫。”以上是从庙的建构上而言的。一般来说,宗庙在建构上都有五室、十二堂和四门。典出贾公彦《周礼注疏》一书:“明堂,路寝及庙宗,皆有五室、十二堂和四门,十二月听朔于十二堂。闰月各于时之门。故大史诏诰王居路寝门。”路寝的位置正对着大庙,贾公彦的解释是:“路寝对大庙,生人之尊也。”
在宗庙和宫殿建筑同构的情况下,对考古遗址的宗庙和宫殿的划分,的确是非常复杂的。许宏博士在《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在考古学上还难以区分早期都城内具体的大型夯土建筑究竟属宗庙或宫殿遗存”。
4.2盘龙城考古发掘报告中的依据
《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记载:“F1、F2两座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前后平行排列于城内东北部高地的一条南北中轴线上”(见图一)。“一号大型宫殿建筑基址(F1),平面呈长方形,是建筑在夯土台基上的一座四周有回廊、中为并列四室的大型宫殿建筑。用红土铺筑的台面东西长39.8、南北宽12.3米”(见图二)。“二号大型宫殿建筑基址(F2),为一座坐北朝南的长方形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它建筑在一个长29.25、宽12.7米的长方形夯土台基上。台基系用红土铺筑台面,是一座四周有28个大檐柱穴,中部呈空间式的殿堂建筑”⑦(见图三)。
4.3基于盘龙城考古文献的记载的推论
基于上述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在盘龙城建城之时,也就是早商年代,宫殿布局要素应由“大庙—大廷—大宗主公室”组成,庙社朝寝的布局应遵循“择中立庙”原则,即认为:F1、F2 、F3分别为大庙、大廷、大宗主公室。F1遗址与文献所载“宗庙在建构上都有五室、十二堂和四门”的结构相近,但F3宫殿建筑的悬念,使得我们难以判断该时期的宗庙建筑是否发展到“庙寝分离”阶段,或是仍为“庙寝相连”的形式,笔者在此不枉下判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①陈贤一.介绍商代盘龙城遗址.
②王劲,陈贤一.试论商代盘龙城早期城市的形态与特征.
③杨鸿勋.从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谈中国宫廷建筑发展的几个问题.
④武廷海,戴吾三.“匠人營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城市规划,2005(2):52-58.
⑤张悦.周代宫城制度中庙社朝寝的布局辨析——基于周代鲁国宫城的营建模式复原方案.城市规划,2003(1):72-76.
⑥王宇信,宋镇豪,孟宪武,主编.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⑦盘龙城1963-1994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⑧杨宝成,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⑨武汉城市之根——商代盘龙城与武汉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黄嫦玲,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注册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