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新课标提出“多认少写”,让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于及早进入阅读阶段。识字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随时随地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低年级识字教学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要用好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等活的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一、在课堂的生活情境中识字
课堂教学是学生识字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或引导学生回忆合适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识字。
1、回忆生活情境。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善于想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还能促进他们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如“采”字,学生会想到一只勤劳的正在树上采摘果子;也会看着汉字想到一幅图画,如“山”字,会让学生联想到连绵起伏的群山……
2、創设生活情境。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可把抽象生字形象化、生动化。如许多学生对文中高原、塞北、江南、海岛这四个地理概念并不熟悉,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高原、江南、塞北、海岛”四个词语,然后依次出现在地图上各自对应的地域,直观、形象,这样,识字就变得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情境。
3、把实物带进课堂。把实物带进课堂识字,使汉字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教学“豆角”时,问:“这是什么蔬菜?”学生见了,兴奋地说:“是豆角。”我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豆角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大声说:“颜色青青的,又细又长。”这时我及时小结:“对呀,豆角青青细又长。”接着,我又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余的蔬菜名字。
二、在校园生活中识字
陈树民先生在《现代儿童识字创新之路》一书中指出:“引导儿童熟悉学校、幼儿园的环境,在了解、熟悉、适应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识字。学校要把识字和校园文化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这种识字过程,有效地发挥校园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鼓励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识字。
1、认识课程表。可以组织学生读课程表比赛,看谁先会读课程表。一张课程表汉字最多也不过几十个字,大多数学生一二天下来,就基本会读了。
2、认识同学姓名。帮老师收发本子是一年级学生都抢着做的事,如果能认全班同学的姓名,就可以当收发作业本子的班长。开学时,先让孩子们进行自我介绍,大声说出自己名字及由来,然后在他们的课桌左上角贴上孩子们名字。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请教名字的“主人”。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推波助澜”,比如:哪些同学早晨到校自觉读书,我就在黑板上写到:表扬读书认真的同学:×××;发现自觉做值日的同学,我就写:表扬爱劳动的、或讲卫生的同学:×××……被表扬的同学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这样的表扬也起到替代强化作用,激发了学生认字的积极性。
3、认识校园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有意识地参观校园,认识校园中的黑板报的内容、植物标签、办公室及教室的名称、橱窗里的标语、花坛楼道里的告示牌和名人名言等。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这里写的是什么?那里写的是什么?让整个校园成为多彩的识字乐园。
三、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深层联系。
1、识家庭用品名称。家庭生活的一切用品除了发挥起自身的功能以外,还可以成为孩子识字之路上的重要友伴。家用电器的产品说明、油盐酱醋的品名介绍、爱吃的零食包装、洗漱用品的特点功用等,要求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成卡片,分别贴在实物上,让学生对照实物认字。这样,字与实物结合,学生就会在无形中记住这些字。
2、鼓励儿童在看电视中识字。孩子爱看电视,如何把看电视和他们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呢?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幕,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同样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卡片、图书进行有意识的认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导孩子在社会活动中识字。广阔的社会,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语文课程资源,让每个节日的欢乐中留有语文的痕迹。比如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利用各种广告牌、路标、商店名识字,购物时可通过商品的商标、包装、产品说明去识字。让学生将收集来的商标,动手做成一张简单的剪贴报,然后将剪贴报上的字读给老师、同学、家人听,比一比谁收集的商标多,谁认得字多。每周对这些积累本进行全班展示,交换欣赏,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积累生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先认认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然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等。
日常生活中识字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顺应儿童的心理,把识字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之中,生活中处处学汉字,生活中处处用汉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江苏】
一、在课堂的生活情境中识字
课堂教学是学生识字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或引导学生回忆合适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识字。
1、回忆生活情境。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善于想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还能促进他们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如“采”字,学生会想到一只勤劳的正在树上采摘果子;也会看着汉字想到一幅图画,如“山”字,会让学生联想到连绵起伏的群山……
2、創设生活情境。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可把抽象生字形象化、生动化。如许多学生对文中高原、塞北、江南、海岛这四个地理概念并不熟悉,就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高原、江南、塞北、海岛”四个词语,然后依次出现在地图上各自对应的地域,直观、形象,这样,识字就变得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活动情境。
3、把实物带进课堂。把实物带进课堂识字,使汉字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教学“豆角”时,问:“这是什么蔬菜?”学生见了,兴奋地说:“是豆角。”我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豆角的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大声说:“颜色青青的,又细又长。”这时我及时小结:“对呀,豆角青青细又长。”接着,我又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余的蔬菜名字。
二、在校园生活中识字
陈树民先生在《现代儿童识字创新之路》一书中指出:“引导儿童熟悉学校、幼儿园的环境,在了解、熟悉、适应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识字。学校要把识字和校园文化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这种识字过程,有效地发挥校园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我鼓励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识字。
1、认识课程表。可以组织学生读课程表比赛,看谁先会读课程表。一张课程表汉字最多也不过几十个字,大多数学生一二天下来,就基本会读了。
2、认识同学姓名。帮老师收发本子是一年级学生都抢着做的事,如果能认全班同学的姓名,就可以当收发作业本子的班长。开学时,先让孩子们进行自我介绍,大声说出自己名字及由来,然后在他们的课桌左上角贴上孩子们名字。有的字不会读,怎么办?请教名字的“主人”。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推波助澜”,比如:哪些同学早晨到校自觉读书,我就在黑板上写到:表扬读书认真的同学:×××;发现自觉做值日的同学,我就写:表扬爱劳动的、或讲卫生的同学:×××……被表扬的同学感到无比的荣耀和自豪,这样的表扬也起到替代强化作用,激发了学生认字的积极性。
3、认识校园资源。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有意识地参观校园,认识校园中的黑板报的内容、植物标签、办公室及教室的名称、橱窗里的标语、花坛楼道里的告示牌和名人名言等。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这里写的是什么?那里写的是什么?让整个校园成为多彩的识字乐园。
三、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深层联系。
1、识家庭用品名称。家庭生活的一切用品除了发挥起自身的功能以外,还可以成为孩子识字之路上的重要友伴。家用电器的产品说明、油盐酱醋的品名介绍、爱吃的零食包装、洗漱用品的特点功用等,要求家长把家里的各种常用的物品名称制成卡片,分别贴在实物上,让学生对照实物认字。这样,字与实物结合,学生就会在无形中记住这些字。
2、鼓励儿童在看电视中识字。孩子爱看电视,如何把看电视和他们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呢?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幕,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同样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卡片、图书进行有意识的认读,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引导孩子在社会活动中识字。广阔的社会,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语文课程资源,让每个节日的欢乐中留有语文的痕迹。比如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利用各种广告牌、路标、商店名识字,购物时可通过商品的商标、包装、产品说明去识字。让学生将收集来的商标,动手做成一张简单的剪贴报,然后将剪贴报上的字读给老师、同学、家人听,比一比谁收集的商标多,谁认得字多。每周对这些积累本进行全班展示,交换欣赏,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积累生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先认认父母的姓名、工作单位,然后扩展到认识亲戚朋友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等。
日常生活中识字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顺应儿童的心理,把识字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之中,生活中处处学汉字,生活中处处用汉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