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运动的节奏性与文学创作的“开”与“闭”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dd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跑步”与“文学创作”分属人类的物理运动与精神活动的典型代表,二者相互关联作用,从而形成“身体”这一统一、平衡的概念。本文以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跑步”的习惯和文学创作生涯作切入点和实例分析,通过认识理解“跑步”中的“节奏性”如何影响了这位著名作家的抽象的精神活动和生活方式,继而更进一步,探究人类的物理运动和精神怎样相互融合、作用,共同构建出一个具象、整体的对外呈现。
  【关键词】 跑步;文学创作;村上春树;文体;节奏;精神卫生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30-03
  一、文学作品的叙事节奏与文体
  在文学创作中,叙事节奏和文体都极为重要。叙事节奏既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故事发展的整体掌控和把握能力,也决定了读者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和吸收、理解程度。而文体,是故事的框架,也是承载作者思想、情绪表达的容器、载体,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读者、评论家眼里,一个故事的文体是其作者个人风格特色,表达习惯和水平的直接体现。在很多情况下,故事的叙事节奏和文体又是充分关联的,节奏决定了文体的风格,一种充满作者个人特色的文体也自带作者习惯的节奏表达。
  以村上春树为例,他就是一个极度重视文学作品“文体”的作家。在林少华对村上春树的叙述中,就明确指出了其对于作品“文体”的重视和态度:“这位世界著名作家的身体的意义以及身体之于他的文体的意义。村上春树是极为看重文体的作家。早在1991年他就宣称“文体就是一切。”[1]而且,文体中他最看重的是节奏或韵律:“小说引人入胜的各种要素中节奏是主要的。”[1]对于叙事节奏的强调态度,一定程度表达了村上春树对于文体框架高度简洁的要求,无须过多赘述,就让故事的发展轻松、灵活地流淌。
  在林少华看来,村上春树对于“跑步”的喜爱和对文体的重视其实在本质上有巧妙、深度的共通之处:“村上对待‘赘肉’和‘赘疣’的态度,那就是都要坚决除掉;‘赘肉’和‘赘物’‘赘疣’之间的关系即身体和文体之间的关系:身体有了‘赘肉’,很可能由于脑袋转动不灵而导致文体出现‘赘物’ ‘赘疣’。为了防止这一恼人状况的出现,必须坚持跑步。因此,‘跑’这一行为乃是推动身体和文体干净利落地持续运转的主轴,从而使村上实现他的文学志向—以清新简约的、节奏明快的文体写出抵达人们心灵深处的‘物语’。”[1]
  张再林在《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身体哲学”的概念。他指出不同于西方的“意识本体论”,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了“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并且“该哲学不仅以身体构建世界图式,从身体推出社会伦理,由身体企求精神超越,而且该哲学的历史亦是循着身体运行的模式而非意识运行的模式展开的。”[2]此处所指的“身体”稍微有别于之前将“生物身体”与“文化身体”统一的“身体”抽象定义,更多强调和实指的是人的“生物身体”概念。而在这里的总结定义中,作者把“身体哲学”视作“生物身体”是个人单位与世界和宇宙接触的媒介和视野,人类以“躯体”的感触经历作为增加个人社会性的方式,从而建立与社会的桥梁和联系,再完成精神的积累和升华。“身体哲学”强调“躯体真实感知”的重要性,它既是精神意识的基础和起源,也代表了人与世界融合的经历和过程。相较而言,“精神”的意义则更像是“生物身体”经历的一个总结回馈和抽象呈现。
  具体到“跑步”这项物理运动,人的躯体以自身的脚步运动与地面建立起联系,继而完成一段“世界”里距离的移动。无论是短跑速度瞬间爆发带来的肌肉刺激,还是马拉松长时间机械重复下肌肉的酸痛,都是“躯体真实感知”的过程。通过“跑步”移动的这段过程,人成功地与世界建立了一段以“距离”和“时间”为标准、刻度的联系,同时也通过“跑步”带来的“躯体”痛楚的感知,积累了更多坚韧、充沛的精神力。可以说,在“身体哲学”中,与世界建立联系和延伸意识的积累是“躯体真实感知”的两个重要特性和作用,精神活动的基础是躯体。
  “极致简约的文体”和“没有赘肉的躯體”,可以说,“跑步”与“文学创作”在村上春树身上表现出的高度统一,是其对于自身“躯体”与“精神”的共同要求即一个“干净纯粹”的状态。而当村上春树通过“跑步”与“文学创作”的方式,达到和表现出“躯体”与“精神”的“干净纯粹”,他的“身体”也自然呈现出和谐统一、内部平衡的状态。
  换而言之,“跑步”与“文学创作”既是村上春树实现对于自身“躯体”与“精神”要求的方法、途径,也是他在外部世界个人“身体”状态的综合表达、呈现。反过来,为达到一个内部平衡、整体和谐的“身体”状态,一个好的文学创作者也需要在“躯体”和“精神”的自我要求和表达上表现出充分的一致性。
  对于“躯体”的要求,可能是由一个偶然的“精神”上的想法驱动。当然,由“身体哲学”提出的以“躯体感知”为“精神意识”基础的理论,人在“精神”上的转变,很大程度也是通过不断的躯体运动沟通起的个人与世界的新联系,延伸产生的。所以说,无论是“躯体”还是“精神”引发出对于“身体”的改变或要求,当村上春树提出文学创作“文体”去繁化简的想法,充分契合其通过“跑步”消除赘肉的做法,这就体现出了在“身体”这一概念中,“躯体”与“精神”的融合作用在人的内部是时刻动态发生的,也侧面证明本文提出的以村上春树在“跑步”的视野观念作为切入点,理解其“文学创作”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对于人的局部方面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个体“整体性”的前提,一个人“身体”是其具有统一和动态平衡的呈现。其次,“身体”内部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和共通性,无论是“躯体”还是“精神”的具体表现都可以作为切入点,提供对于其他部分的研究方法和理解角度。
  不仅是作品本身“文体”简洁要求,“躯体”与“精神”的关联性在村上春树文学创作过程中也有充分展示。   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就有其对于完成“文学创作”和“跑步”之间关联性的直接表述:“想跑快点就适当地加速,不过就算加速也为时甚短,只想将身体感受到的愉悦尽量维持到第二天。其要领与写作长篇小说一般无二。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决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欧内斯特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3]
  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往往漫长而艰辛,从开头到结尾都需要重组躯体后续力的支撑,然而,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创作的节奏也极为重要,如何选择正确的时间点分阶段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这也需要创作者把握合适的“节奏”。创作过程作者完成作品的节奏,往往也会影响作品内容的节奏。
  二、作家生活方式、精神世界的运行节奏:私人的
  内部空间活动与外界世界运转的频率关联
  “跑步对‘精神卫生’有好处。跑步是孤独的运动。一句话,是形式最为洗练的个体运动。”[3]这是村上春树在书中对于“跑步”与“精神活动”最为直接的表达。这句话既表明“躯体运动”对于积累升华“精神”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也包含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躯体运动”是否只是单纯的、不带任何思想的肌肉活动?“跑步”本身会不会也含有“精神”层面的意义呢?当村上春树以“孤独”这个词形容“跑步”的时候,他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至于,“跑步”中的“精神活动”是本身特性自带的,还是人为发展、附加的,这就需要更详细的研究分析了。
  通过特性分析,不难发现,与其他的运动相比,“跑步”是极为个人且简单的。不需要同伴或者对手一同完成,也不要求任何必需的器械,只需要一个人以自己选择的速率,机械重复地不断迈腿前进。从这个特性来看,“跑步”的确是“孤独”的运动,其本身的要求和特性就含有了“精神活动”的部分。“跑步”是一项全身的运动,所谓“全身”不单单指人的躯体肌肉,当“躯体”开始动的时候,作为驱动力的“精神”也要开始活动。在那些需要与其他个体协同或者对抗完成的运动中,“精神活动”大多是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的互动。可是,在“跑步”这项“孤独”的运动中,互动没有,“精神活动”就只能是自我的互动,以保持“跑步“状态下“身体”内部“躯体”和“精神”的动态平衡。
  在村上春树看来,正是“跑步”中自带的“孤独”的“精神特性”,使他钟爱这项运动。“希望一人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3]又或者:“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即便在这样的空白当中,也有片时片刻的思绪潜入。”[3]
  由此可见,“精神活动”在“跑步”中同样积极存在,以保持一个“身体”内部的动态平衡状态,然而“跑步”的特殊性在于,其鼓励和推动的“精神活動”并不是一个由个人向外的“互动”和“感知”,却恰恰相反,是一个逆向地向个人更内部、更安静地“回归”。正如村上所说,跑步时“精神”是“空白”的,这样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在身体肌肉处于静止放松的状态时,人的“精神”状态也是处于相对舒适、便于集中的。而在“跑步”这种需要调动全身力量的“孤独”运动时,人需要大量的“精神力”以驱动身体肌肉始终保持紧张的运动状态,这时候“精神”就很难集中思考问题,处于涣散、甚至达到村上所言的空白的状态。
  为什么村上春树钟情和追求“跑步”中的“空白”状态?这里可以用他本人之前提到的一个名词回答:“精神卫生。”对于创作者而言,“精神卫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当是“精神的独立性。”作为传播和表达思想和情绪的主体,创作者时刻注意与外界声音保持距离,留给自己足够的精神空间。所谓“空白”所指的正是“私人精神空间”中的“精神活动。”只要人开始思考,即使处于绝对安静的空间,不受打扰,思考本身依旧带有外界的影响。由于人“群居”的特性,人的思考不凭空出现,而是通过“躯体感知”加工转换得到的,所以人的思考一定含有外界世界的影响,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到绝对的独立自主。如何追求“精神的独立性”,完成“精神卫生”,最合适的方式就是让通过“跑步”中全身机体重复机械运动下的疲惫感,使头脑处于绝对“空白”的状态,从而达到在这一段“空白”的时间里,躯体与精神、外界与个人,因为存在一个动静差,而产生短暂却彻底的隔绝。
  事实上,“空白”和“隔绝”不仅是跑步时,人“身体”的短暂改变,“跑步”这项运动也因其自身的特性,带给人更长远、深刻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在村上春树的自述中,他说自己曾经运营一家小餐馆,过着忙碌与和人交流的生活。可在他尝试写小说并获得成功之后,就立刻知道自己无法同时经营餐馆和写作这两件风格迥异的事。开餐馆是与人打交道的极具社会性的工作,而文学创作则更偏向私人思想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权衡之下,村上春树选择放弃餐馆的经营,全职小说创作,也就是这时,他开始了“跑步”这项运动,以求帮助自己顺利平稳地完成生活方式上的过渡和改变。他这么形容,自己全职写作和尝试把“跑步”带入日常习惯后的生活:“于是,我们从长达七年的‘开’的生活,急转直下改为‘闭’的生活。”[3]
  “跑步”就是一项“闭”的运动,这完美契合了全职文学创作要求的“闭”的生活方式和状态。“闭”在“跑步”中的呈现,既是之前所说“跑步”下“空白”的精神状态,或是“跑步”简单的需求,是“孤独”的运动,也是其纯粹的目的和自身带有的“淡化竞争”的思想。
  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与自己挑战,旁若无人地完成一项运动,放弃了与他人拼死拼活竞争时紧绷的胜负欲和得失心,却以平静舒适的心态,在一点点超越自己,变成更好个体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自信。“跑步”在其自身目的上,就带有一个积极向上的“闭”的哲学思想。它的“闭”不是绝对的自我封闭,而是自己审视、探索、突破自己的内部运动。   对于村上春树而言,“跑步”与“文学创作”的高度契合在“闭”的思想目的和方式上显露无余:“小说家这一职业,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3]
  简单来说,“节奏”在“跑步”无论是在“跑步”这项躯体运动,还是“文学创作”的精神活动中都显现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跑步”中,如何以“节奏”合理地支配躯体机能力量,将既定、可能漫长的目标距离分解,科学、耐心地逐步完成,是每个跑步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做到的。而在“文学创作”中,村上春树的经历告诉人们,“文学创作”需要“跑步”等躯体运动辅助达到的“精神卫生”,创作者生活在世界里,不断与其他个人和广阔宇宙建立新的联系,却也需要短暂时间,保留住自己独立的“精神空间。”而“文学创作”和“跑步”一样,既是一件事,也代表了一种特定的生活状态。文学作品应当是创作者个人主观思想、情绪的表现,为更好地“文学创作”,就需要“创作者”寻求一个“闭”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在如何理解“节奏”上,“跑步”和“文学创作”展现出了高度一致的视角和要求,在实际完成上,也存在互为借鉴,相互扶助、互利合作的积极作用关系。
  三、结语
  村上春树的个人经历详细解释了,“跑步”这项“孤独”的躯体运动,是怎样影响这位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以村上春树的个人经历为实例参考,本文进一步探究、总结“跑步”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性,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村上春树对于文学作品简洁“文体”的重视和追求,又以此展开,联系到他对“躯体”无“赘肉”的要求。继而得出结论,“躯体”和“精神”的追求在“节奏”方面是具有高度契合度和一致性的。本文也关注了“节奏”这一刻度指标在“跑步”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实际作用。在村上春树看来,“跑步”是实现其“精神卫生”的重要方式,其带来的精神“空白”是创作者暂时隔离嘈杂世界,探究自身内部空间的精神活动。“跑步”自身所带有的“闭”的特性和“淡化竞争”的目的性,为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的漫长过程和生活方式的概念提供了新的角度视野和方式,鼓励“軀体”与“精神”协同作用,从而达到一个积极的“身体”内部动态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林少华.林少华看村上:从《挪威森林》到《刺杀骑士团长》[M].青岛:青岛出版社,2020.
  [2]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日)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作者简介:
  李成蹊,男,江苏南京人,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硕士学历,主要从事传媒、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眉山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具有未来视角的、具有活力的城市,城市品牌形象亟待重塑。本文通过分析眉山城市标志存在的问题,简述当下国内外城市品牌形象的设计发展动态,探索眉山市在城市品牌形象的设计方向,通过整合眉山市的资源要素,解读城市底蕴,从而为眉山城市品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眉山市;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重塑;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斯蒂芬·克莱恩《快马骑士》和《发生了激烈的战争冲突》两首战争主题诗歌为例,旨在探究克莱恩的诗歌主题表现形式所包含的文学特征。他的诗借意象描述,运用印象主义图像塑造手段勾勒诗境,并结合象征手法的运用表达主题。未呈现的描述留给读者思考空间,让读者最终领会到诗歌的引申含义。  【关键词】战争诗歌;印象主义;象征手法;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萨特强调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而这个自由选择就是存在,这也就是“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人成为什么样的存在,主要取决于自我主观上的自由选择、设计与规划。因为他的哲学更多是关心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选择,他称自己的哲学为“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但是萨特的哲学强调人的主观自由性的同时却脱离了社会团体和社会现实,所以他的存在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较大不同,而且也并没
期刊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创意的时代悄然来临,文化创意产业化随之在深度和广度上展开大范围的扩展,数字创意技术优势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够促进文化创新发展,丰富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并且还可以通过集成创新推進文化与先进科技的结合。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了文创产业化进程当中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化;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多次遭受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很多思想先进的爱国人士深感肩负的民族责任重大,萌发了创业救国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彩的一笔。本文针对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阐述了近代创业救国思想的萌芽和诞生,以及创业救国道路的探索和实施行动,对近代创业救国思想和行动的意义进行了论证和反思。
期刊
【摘要】 从《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入手,解析“道”的哲学架构以及现实意义。并且就“自然”、“小国寡民”等论点与孟子及卢梭等的相关观点进行比较,发现《老子》一书虽有时代局限性,但是其在对于世界认知、社会思考等方面具有不可置疑的先进性。  【关键词】 《老子》;道;比较;孟子;卢梭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6-0036-
期刊
【摘要】 小说《与橱中人的对话》是一则关于儿童成长的伦理教诲的寓言。小说叙述了主人公从小受母亲的非道德伦理引导,在畸形的伦理环境中被社会伦理秩序所排斥和践踏,构建起来的脆弱的理性意志终被非理性意志所吞噬,最后做出成为“橱中人”的非理性伦理选择。小说展示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伦理身份确认、伦理意识构建和伦理选择的困难,揭示了道德伦理教诲之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蕴含了麦克尤恩对儿童成长伦理的省思,并藉此向社
期刊
【摘要】 当今社会,面临的是传统舞蹈的大量缺失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侵染。在这样严峻的文化背景之下,社会的市场化、审美的泛俗化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化也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是否可以借鉴千年前中西融合的举措来缓和如今日渐尖锐的文化问题?《肥唐瘦宋——西游》似乎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道路。人们要用中国的眼光去看世界,珍视自己的文化资源,但也要具备开放的胸怀,直面现实问题,真正了解当代世界的舞蹈价值需求。鲁迅曾说:
期刊
【摘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的文明发展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科技、文化、经济都得到重大的进步和发展。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快速的。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完全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相应的网络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直接表现之一,对于人们的生活学习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网络语言的兴起受到人们生活的影响,也直接反作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期刊
【摘要】 《瓦尔登湖》一书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思想。从梭罗创作的视角出发,分析艾默生和中国哲学思想对于梭罗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并且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解读,探讨《瓦尔登湖》中生态系统的循环自洽、“个人主义”和“以自然为本”的冲突、人类的价值观对自然生态的审判等问题,从而从人在自然环境当中的价值归属和科技对于整个自然生态的影响两个方面对人类生态环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