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专注和倾听的习惯等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于幼儿来说会受益终生。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到:
1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进餐、午睡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我们就要培养他们的文明礼貌习惯,见到老师和小朋友要打招呼问:您好!走时要说:再见!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盥洗时我们还要提醒幼儿不要浪费水;进餐时鼓励孩子不挑食、不洒饭粒;午睡时还要培养幼儿:穿、脱、叠衣物,将自己的鞋袜摆放整齐;看图书时要爱护图书,不乱扔乱放,做手工时提示孩子不随地扔纸屑;户外活动时,提醒孩子爱护花草树木……时时处处的教育,点点滴滴的渗透,使孩子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做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幼儿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受到批评、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老师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3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老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又如:可以在起床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游戏时,安排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等,在以上活动中谁表现好,老师就表扬谁,让孩子明白互相帮助是好事,老师会喜欢,小朋友也会喜欢。通过这样的一些小事,使幼儿在帮助、关爱他人之中得到乐趣,从而使好习惯巩固。
4家长配合、教育一致
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经验交流活动,教师经常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生活常规及行为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要求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开端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成家里谁也管不了的“小霸王”,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再者,社会上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有的认为幼儿只要吃好、玩好、身体好就行,有点坏习惯也不要紧,有的甚至认为“树大自直”有点毛病大了就能好。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人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是啊,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要成才必须先成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担负的责任很重大,我们要培养好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例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进餐、午睡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小班幼儿刚入园时,我们就要培养他们的文明礼貌习惯,见到老师和小朋友要打招呼问:您好!走时要说:再见!同时也要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盥洗时我们还要提醒幼儿不要浪费水;进餐时鼓励孩子不挑食、不洒饭粒;午睡时还要培养幼儿:穿、脱、叠衣物,将自己的鞋袜摆放整齐;看图书时要爱护图书,不乱扔乱放,做手工时提示孩子不随地扔纸屑;户外活动时,提醒孩子爱护花草树木……时时处处的教育,点点滴滴的渗透,使孩子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2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做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幼儿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受到批评、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如果老师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3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老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又如:可以在起床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游戏时,安排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等,在以上活动中谁表现好,老师就表扬谁,让孩子明白互相帮助是好事,老师会喜欢,小朋友也会喜欢。通过这样的一些小事,使幼儿在帮助、关爱他人之中得到乐趣,从而使好习惯巩固。
4家长配合、教育一致
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定期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经验交流活动,教师经常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生活常规及行为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要求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行为习惯。
总之,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的开端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变成家里谁也管不了的“小霸王”,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再者,社会上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有的认为幼儿只要吃好、玩好、身体好就行,有点坏习惯也不要紧,有的甚至认为“树大自直”有点毛病大了就能好。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人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是啊,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要成才必须先成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担负的责任很重大,我们要培养好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