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根本性质才能得以落实,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目标;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过程的总方向,是考察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是否准确、明了,直接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2011年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开门见山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确定,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学什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么学?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学习内容和最终目的了,“理解”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运用”才是目的。只有“理解”而达不到“运用”,语文教学就没有达到目标。当下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多数还是局限于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也就是纯粹教课文,或者是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生搬硬套,让教学目标在教案里成为一种摆设。下面以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为例,列举两则教学目标的案例来阐述。
案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课文中“贪婪、企盼”等词语;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讨论,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和思维表达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语言平台,激发学生思维,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嫦娥善良的品质,增强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并通过具体语句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语言的品味、朗读、感悟,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
案例(一)很显然是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给予图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显然是不妥的。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是学科整体目标,不应该是某一节课的目标。另外,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过程始终伴随着人文精神的孕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凭借语言文字,结合内容自然生发出来。三维目标结合如血肉不可分离,为此,笔者认为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如果真的按照上述三条目标的分割去实施课堂教学,只恐怕难以操作。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可操作性,否则,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称为有效目标。
案例(二)的教学目标确立,可以说是当下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设计时较为通行的一种模式,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只是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譬如“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是第一课时目标,是知识目标,而“通过具体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与第三个目标“通过语言的品味、朗读、感悟,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不仅有重复,而且目标也只是理解课文内容,应该说是典型的教课文目标。吴忠豪教授对“教课文”与“教语文”曾有这样一段阐述:“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吴教授这段话,告诉我们:真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教课文,即只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算完成了语文学习目标。
实际上,就一篇课文来说,虽然内容较多,但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落实和完成的教学目标只要有一两个就可以了,目标多了,反而没有重点,会影响教学效益。《嫦娥奔月》这篇课文,依我们之见,就可以设定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领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之美,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要实现第一个目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读通、读顺、读熟课文,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老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朗读训练,加上自己有感情地范读,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感情朗读,从而达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为一体的有效目标。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学生将来能成为那个“经验丰富的人”。《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在简洁通俗的故事情节里,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中,却蕴藏着丰富的美感:力大无比的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一个充满正义、为民除害的神勇形象跃然纸上。就连嫦娥这样一个美丽善良,心地纯洁的柔弱女子,面对逢蒙提剑威逼,她毫不畏惧,机智周旋,挫败了奸诈贪婪之人的企图,这是何等壮举。嫦娥吃了仙药飞往月宫。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却只能与嫦娥四目相视,已无缘再聚。后羿“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这对有情人从此天地相望,永远分离,此情此景,又怎不令人哀泣。课文第六自然段,一轮明月悬挂碧蓝的天空,吞下仙药的嫦娥飘飘悠悠,飞出撒满银辉的郊野,朝着月亮飞去,意境幽美,如诗似画,遐想连连……在教师的引领下,如果学生真切感悟到了课文内容里蕴含的美,长此以往地学习,就不会担心学生的另一只眼睛看不到“纸的背面”了。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根本性质才能得以落实,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目标;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过程的总方向,是考察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是否准确、明了,直接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2011年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开门见山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确定,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学什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么学?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学习内容和最终目的了,“理解”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运用”才是目的。只有“理解”而达不到“运用”,语文教学就没有达到目标。当下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多数还是局限于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也就是纯粹教课文,或者是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生搬硬套,让教学目标在教案里成为一种摆设。下面以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为例,列举两则教学目标的案例来阐述。
案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课文中“贪婪、企盼”等词语;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讨论,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和思维表达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语言平台,激发学生思维,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嫦娥善良的品质,增强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并通过具体语句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语言的品味、朗读、感悟,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
案例(一)很显然是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给予图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显然是不妥的。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是学科整体目标,不应该是某一节课的目标。另外,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过程始终伴随着人文精神的孕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凭借语言文字,结合内容自然生发出来。三维目标结合如血肉不可分离,为此,笔者认为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如果真的按照上述三条目标的分割去实施课堂教学,只恐怕难以操作。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可操作性,否则,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称为有效目标。
案例(二)的教学目标确立,可以说是当下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设计时较为通行的一种模式,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只是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譬如“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是第一课时目标,是知识目标,而“通过具体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与第三个目标“通过语言的品味、朗读、感悟,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不仅有重复,而且目标也只是理解课文内容,应该说是典型的教课文目标。吴忠豪教授对“教课文”与“教语文”曾有这样一段阐述:“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吴教授这段话,告诉我们:真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教课文,即只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算完成了语文学习目标。
实际上,就一篇课文来说,虽然内容较多,但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落实和完成的教学目标只要有一两个就可以了,目标多了,反而没有重点,会影响教学效益。《嫦娥奔月》这篇课文,依我们之见,就可以设定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领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之美,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要实现第一个目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读通、读顺、读熟课文,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老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朗读训练,加上自己有感情地范读,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感情朗读,从而达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为一体的有效目标。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学生将来能成为那个“经验丰富的人”。《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在简洁通俗的故事情节里,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中,却蕴藏着丰富的美感:力大无比的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一个充满正义、为民除害的神勇形象跃然纸上。就连嫦娥这样一个美丽善良,心地纯洁的柔弱女子,面对逢蒙提剑威逼,她毫不畏惧,机智周旋,挫败了奸诈贪婪之人的企图,这是何等壮举。嫦娥吃了仙药飞往月宫。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却只能与嫦娥四目相视,已无缘再聚。后羿“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这对有情人从此天地相望,永远分离,此情此景,又怎不令人哀泣。课文第六自然段,一轮明月悬挂碧蓝的天空,吞下仙药的嫦娥飘飘悠悠,飞出撒满银辉的郊野,朝着月亮飞去,意境幽美,如诗似画,遐想连连……在教师的引领下,如果学生真切感悟到了课文内容里蕴含的美,长此以往地学习,就不会担心学生的另一只眼睛看不到“纸的背面”了。
由此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准确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根本性质才能得以落实,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