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靖远城郊,两山相夹处,一水蜿蜒而来,这里便是明代陇上名臣彭泽曾经的读书之地。
彭泽是兰州人,曾经官至兵部尚书,虽文武兼备,但仕宦生涯却起伏跌宕,为当时人们瞩目的一代名臣。彭泽是兰州人,为何到靖远城郊读书呢?这背后,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山中古寺
出靖远城外往西北而行,大约15公里的地方,一个很不起眼的岔路口,拐进去,往前走三四公里,一座八角高塔耸立山顶,转过塔往前,钟鼓楼耸峙,山门矗立。这里便是法泉寺了。
这是一座很古老的寺院。人们说,明代陇上名臣彭泽曾经在法泉寺内苦读,而后一举成名。我们这次就是为寻找这位名臣在法泉寺读书足迹而来。
法泉寺大体沿着一条河谷而修建,院落、洞窟分布在河谷的两边,中间用几座小桥连接。整个河谷中建筑的布局简洁而明快。河谷两侧的山体为红色,泉水从红色山岩下流出,在河谷中形成蜿蜒的小河,最后在下游汇集成一个小人工湖泊。人们依据地形,将寺院命名为红山法泉寺。
法泉寺的历史非常悠久。寺院最初是从洞窟发展而来,寺内最早几座洞窟在山谷的深处。我们一路前行,依次经过演阳宫等诸多建筑,慢慢往山谷深处走去。
法泉寺最早建于北魏时期,至今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有材料显示,在唐、宋时期就有了“红山法泉寺”的称呼。自北魏后,人们多次维修法泉寺。比较有名的人有尉迟敬德。在民间传说中,敬德是神话一类的人物。其实,秦琼、敬德都是唐初名将,骁勇善战。传说他们曾为唐太宗守夜,鬼神见而之避之。后来,民间逐渐把他们神化了,取代门神的位置。据说,贞观初年,尉迟敬德曾经奉唐太宗之命来到这里监修寺院。
过了演阳宫后,我们就到了三教洞。从山脚一处石洞中蜿蜒而上,爬上十几级极其陡峭的台阶,就来到了半山腰。眼前,忽然开阔之极。这是一个居高临下之地,举目四望,山谷中建筑、河谷、香客净收眼底。
那些沿着河谷分布的建筑,哪个才是陇上名臣的读书之地呢?
名臣彭泽
彭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陇上名臣。彭泽,初名鄘,后更名泽,字济物。明中期兰州人士。彭泽祖上世代为宦,到祖父时家境衰落。青少年时跟随外祖父段坚读书。段坚是明代陇上的大学者,被称为理学名臣,也是明代河东学派的继承者。正是有段坚等学者,明代兰州的士人文化才获得长足发展。
彭泽在成化十九年(1483)中举人,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此后,先后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主持镇压了河南、山东、四川农民军。正德九年(1514),总督陕西甘肃军务,平定了土鲁番速檀满速儿的叛乱。也正是这件事使他纠结终身,两次因此而被革职。嘉靖七年(1528年),又以昔年夷情被诬而革职。两年后,抑郁而死。隆庆初年(1567),他病逝后的第37年,才得以平反昭雪,谥号襄毅。彭泽一生著述甚丰,书法雄浑遒劲,豪气十足,至今在兰州碑林还能见到他写的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中堂。
彭泽是兰州人,为何在靖远留下了他的足迹呢?这是一段众说纷纭的谜团。有一种说法是彭泽有亲戚在靖虏卫居住,而他年少时家境贫寒,故而到此投亲,并到法泉寺读书。他究竟在法泉寺读了几次书,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少年在此地读书,青年时又再次来此地读书3年。
明代中期,法泉寺兴盛一时。我们在寺内一隅,看到了四五通明代石碑,后来其他地方又发现了几块明代石碑。在一个地方能看到如此多的明代石碑,的确令人惊叹。这些石碑早系成化年间,晚系崇祯年间,可以说贯穿了明代中晚期,最为难得是些石碑中有一块《刘公祖置田供香碑》,石碑上方是两首诗。这不仅说明法泉寺香火兴盛,而且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里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
无疑,这种文化底蕴是彭泽来此地读书的前提。古人读书和现在大有不同,古人读书或者跟随师父,言传身教,亦或能找到可以指点或者切磋的人,这样学问才有长进。死读书、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如果当地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彭泽来了,也未必能长期留住。
彭泽是兰州人,曾经官至兵部尚书,虽文武兼备,但仕宦生涯却起伏跌宕,为当时人们瞩目的一代名臣。彭泽是兰州人,为何到靖远城郊读书呢?这背后,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山中古寺
出靖远城外往西北而行,大约15公里的地方,一个很不起眼的岔路口,拐进去,往前走三四公里,一座八角高塔耸立山顶,转过塔往前,钟鼓楼耸峙,山门矗立。这里便是法泉寺了。
这是一座很古老的寺院。人们说,明代陇上名臣彭泽曾经在法泉寺内苦读,而后一举成名。我们这次就是为寻找这位名臣在法泉寺读书足迹而来。
法泉寺大体沿着一条河谷而修建,院落、洞窟分布在河谷的两边,中间用几座小桥连接。整个河谷中建筑的布局简洁而明快。河谷两侧的山体为红色,泉水从红色山岩下流出,在河谷中形成蜿蜒的小河,最后在下游汇集成一个小人工湖泊。人们依据地形,将寺院命名为红山法泉寺。
法泉寺的历史非常悠久。寺院最初是从洞窟发展而来,寺内最早几座洞窟在山谷的深处。我们一路前行,依次经过演阳宫等诸多建筑,慢慢往山谷深处走去。
法泉寺最早建于北魏时期,至今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有材料显示,在唐、宋时期就有了“红山法泉寺”的称呼。自北魏后,人们多次维修法泉寺。比较有名的人有尉迟敬德。在民间传说中,敬德是神话一类的人物。其实,秦琼、敬德都是唐初名将,骁勇善战。传说他们曾为唐太宗守夜,鬼神见而之避之。后来,民间逐渐把他们神化了,取代门神的位置。据说,贞观初年,尉迟敬德曾经奉唐太宗之命来到这里监修寺院。
过了演阳宫后,我们就到了三教洞。从山脚一处石洞中蜿蜒而上,爬上十几级极其陡峭的台阶,就来到了半山腰。眼前,忽然开阔之极。这是一个居高临下之地,举目四望,山谷中建筑、河谷、香客净收眼底。
那些沿着河谷分布的建筑,哪个才是陇上名臣的读书之地呢?
名臣彭泽
彭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陇上名臣。彭泽,初名鄘,后更名泽,字济物。明中期兰州人士。彭泽祖上世代为宦,到祖父时家境衰落。青少年时跟随外祖父段坚读书。段坚是明代陇上的大学者,被称为理学名臣,也是明代河东学派的继承者。正是有段坚等学者,明代兰州的士人文化才获得长足发展。
彭泽在成化十九年(1483)中举人,弘治三年(1490)中进士。此后,先后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主持镇压了河南、山东、四川农民军。正德九年(1514),总督陕西甘肃军务,平定了土鲁番速檀满速儿的叛乱。也正是这件事使他纠结终身,两次因此而被革职。嘉靖七年(1528年),又以昔年夷情被诬而革职。两年后,抑郁而死。隆庆初年(1567),他病逝后的第37年,才得以平反昭雪,谥号襄毅。彭泽一生著述甚丰,书法雄浑遒劲,豪气十足,至今在兰州碑林还能见到他写的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中堂。
彭泽是兰州人,为何在靖远留下了他的足迹呢?这是一段众说纷纭的谜团。有一种说法是彭泽有亲戚在靖虏卫居住,而他年少时家境贫寒,故而到此投亲,并到法泉寺读书。他究竟在法泉寺读了几次书,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少年在此地读书,青年时又再次来此地读书3年。
明代中期,法泉寺兴盛一时。我们在寺内一隅,看到了四五通明代石碑,后来其他地方又发现了几块明代石碑。在一个地方能看到如此多的明代石碑,的确令人惊叹。这些石碑早系成化年间,晚系崇祯年间,可以说贯穿了明代中晚期,最为难得是些石碑中有一块《刘公祖置田供香碑》,石碑上方是两首诗。这不仅说明法泉寺香火兴盛,而且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里的文化底蕴相当深厚。
无疑,这种文化底蕴是彭泽来此地读书的前提。古人读书和现在大有不同,古人读书或者跟随师父,言传身教,亦或能找到可以指点或者切磋的人,这样学问才有长进。死读书、闭门造车是不行的。
如果当地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彭泽来了,也未必能长期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