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随着我国产业调整升级的脚步加快,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于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因此职业教育受到了比较大的关注,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现在的职业教育来说,在学校教育中,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需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起来,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创新,将个性化培养模式引入到种植农民专业教学中,在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为均衡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对个性化培养模式在中职农林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中职农林专业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农林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尤其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并在职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尤其通过推出具有很高含金量的政策以及激励措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总的来说,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思路与目前社会实际的发展情况,并不能完全的适应,尤其在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这些问题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如何。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进行优化,是目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职农林专业發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来看,农林专业的发展存在生源上的问题,供需情况上的问题以及学生发展空间上的问题。从生源质量来说,在中职教育中,农林专业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因此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比较少,同时学生的素质也无法得到保证,从各省的招生情况上来看,只有少数院校在招生,不少专业都是在独立发展。因此,学校在农林专业上所投入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少,目前农林专业在整体专业建设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学生的报考意愿不高;从农林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上来看,目前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针对农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各个省份在现代农业规模化农业的发展上都十分迅速,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农林专业学生就业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农林行业的工作环境比较差,公司待遇比较低,同时发展空间也比较有限,就到这就导致,虽然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民专业人才,但是人才的培养数量却难以满足农业确实发展的需求,另外。很多大的企业往往倾向于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就很难进入到企业中,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农林人才,另一方面,中职农林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从农林专业学生素质以及发展空间上来看,很多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办学条件比较差,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受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生源素质的限制导致。专业建设缓慢,同时学生技能掌握程度也不高,导致学生的实际技能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很多企业出于自身发展考虑,要求中职院校培养熟悉市场规律,懂法律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而从中职院校实际的教学情况上来看,很多学校受办学条件以及教学模式的限制,往往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通行的教学做法就是通过减少文化力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无法保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另外,中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到企业之后往往得不到重用,学生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2中职农林专业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2.1开设定向实践课程,完善专业学习导入机制
在职业教育中,想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专业学习,就需要对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行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从教学实践上来看,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就是通过职业定向实践,课程学习以及职业体验,让学生加强对专业的理解,感受专业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对学科方向以及职业前景有着明确的定位。在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在宏观上考虑,人力资源产业社会结构的契合度,通过强化课程的通用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学校的特点,结合学校的特点来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在中职院校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都需要保证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将体验式实践课程引入到中职农林专业的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让学生产生对专业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更深的体会。该教学方法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针对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2落实导师培养制度,促进个性化培养教学模式的实施
导师培养制度,在本科教学中取得了十分成功的教学成果,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导师培养制度在中职教育中也获得了比较成功的应用,但是从具体的教学方式以及实施手段上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中职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将现代学徒制作为导师制度,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应用,从应用实践的效果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这种传统的师徒制度往往在现代中职教育中存在很大的弊端。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择优生导师制,主要就是针对能力的优秀,主要就是针对能力优秀的学生进行小灶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在于,仅仅针对少部分学生进行精英培养而忽视了其他大部分学生,而针对种植农民专业的特点,可以将项目教学与导师制培养进行结合。学校需要在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就对毕业指导教师进行确定,由相关的导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选择,导师规定,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导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培养,从而促进个性化,要培养教学模式在中职农林专业中的实施。
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并在农业的发展上不断加大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对农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中职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补充社会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来看,种植农民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对中职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中职农林专业中,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培养,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守国.中职农林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7):30.
[2]江兴龙.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系列改革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6(35):10-11.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中职;农林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发展阶段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尤其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并在职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尤其通过推出具有很高含金量的政策以及激励措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总的来说,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思路与目前社会实际的发展情况,并不能完全的适应,尤其在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这些问题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如何。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进行优化,是目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职农林专业發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来看,农林专业的发展存在生源上的问题,供需情况上的问题以及学生发展空间上的问题。从生源质量来说,在中职教育中,农林专业属于比较冷门的专业,因此报考该专业的学生比较少,同时学生的素质也无法得到保证,从各省的招生情况上来看,只有少数院校在招生,不少专业都是在独立发展。因此,学校在农林专业上所投入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少,目前农林专业在整体专业建设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学生的报考意愿不高;从农林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上来看,目前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针对农业的发展加大投入,各个省份在现代农业规模化农业的发展上都十分迅速,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科技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农林专业学生就业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农林行业的工作环境比较差,公司待遇比较低,同时发展空间也比较有限,就到这就导致,虽然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民专业人才,但是人才的培养数量却难以满足农业确实发展的需求,另外。很多大的企业往往倾向于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就很难进入到企业中,这就导致了一方面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农林人才,另一方面,中职农林专业的学生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从农林专业学生素质以及发展空间上来看,很多中职学校农林专业办学条件比较差,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受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生源素质的限制导致。专业建设缓慢,同时学生技能掌握程度也不高,导致学生的实际技能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很多企业出于自身发展考虑,要求中职院校培养熟悉市场规律,懂法律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而从中职院校实际的教学情况上来看,很多学校受办学条件以及教学模式的限制,往往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通行的教学做法就是通过减少文化力课程,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无法保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另外,中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到企业之后往往得不到重用,学生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2中职农林专业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2.1开设定向实践课程,完善专业学习导入机制
在职业教育中,想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专业学习,就需要对学生的专业兴趣进行培养,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从教学实践上来看,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就是通过职业定向实践,课程学习以及职业体验,让学生加强对专业的理解,感受专业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对学科方向以及职业前景有着明确的定位。在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需要在宏观上考虑,人力资源产业社会结构的契合度,通过强化课程的通用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学校的特点,结合学校的特点来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在中职院校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中都需要保证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将体验式实践课程引入到中职农林专业的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让学生产生对专业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有更深的体会。该教学方法的特点就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针对社会的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2.2落实导师培养制度,促进个性化培养教学模式的实施
导师培养制度,在本科教学中取得了十分成功的教学成果,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导师培养制度在中职教育中也获得了比较成功的应用,但是从具体的教学方式以及实施手段上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中职教育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将现代学徒制作为导师制度,在专业教学中进行应用,从应用实践的效果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这种传统的师徒制度往往在现代中职教育中存在很大的弊端。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择优生导师制,主要就是针对能力的优秀,主要就是针对能力优秀的学生进行小灶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在于,仅仅针对少部分学生进行精英培养而忽视了其他大部分学生,而针对种植农民专业的特点,可以将项目教学与导师制培养进行结合。学校需要在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就对毕业指导教师进行确定,由相关的导师带领学生完成项目,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来选择,导师规定,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导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帮助,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培养,从而促进个性化,要培养教学模式在中职农林专业中的实施。
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并在农业的发展上不断加大投入,在这个过程中,对农林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中职教育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补充社会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来看,种植农民专业建设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需要对中职农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创新,将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中职农林专业中,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培养,保证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守国.中职农林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7):30.
[2]江兴龙.中职专业课教学模式系列改革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6(35):10-11.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