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山地、平原及其过渡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区位等自身条件存在明显不同,在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如何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情的“差异化”城镇化发展路径,这已成为发展共识。本文以宜昌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探讨了“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为未来山地平原过渡地区的城镇化研究及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镇化;差异化;路径;飞地经济;宜昌
近年来,宜昌市按照中央、省、市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宜昌市城镇化基本情况
(一)城镇化水平
2013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15万,宜昌城镇化率已逾54.74%,略高于全国53.7%的平均水平,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中等偏上水平。宜昌市2013年城镇总建成区面积为23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10%。宜昌市总体空间城镇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基本协调,保持着同步发展的势头。
(二)城镇化特征
一是城镇化速度逐步加快,人口回流趋势明显。我市城镇化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中等偏上水平,较2005年的41%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近年来,在东部地区资源、土地、人口竞争优势逐步下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趋势明显,我市也不例外,自2007年开始,市域人口回流趋势明显,2010年人口变为净流入。
二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大发展活力。宜昌市人口年龄结构正趋于人口红利的峰值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足,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未来宜昌15年宜昌市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总人口抚养虽有递增趋势,但依然处于人口红利阶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动力较足。
三是城镇发展差异化明显。宜昌市地形呈西高东低的特征,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区、枝江、当阳等平原及沿江区域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这个区域聚集了全市约75.3%的人口。
二、宜昌市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宜昌市地处平原与山地交接地带,东部多平原,西部多山地。根据区位特征和经济空间分布现状,走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符合宜昌市情有效推動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按照差异化非均衡发展思路,实施“沿江优先发展、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平稳发展”战略,做强中心城区,做优县城,做特中心镇,做美中心村,充分发挥东部优势、沿江优势,突出重点建设重点区域,形成集聚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加强规划统筹,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以全域规划引领城镇空间拓展,做到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合理布局、科学建设、突出特色。构建全域规划新体系。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融合对接机制,完善县市区域总体规划、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各专项规划,着力构建全域规划新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的发展思路和“东部宜业、西部宜旅”的总体布局,做强中心城区、做优县城、做特中心镇、做美中心村,使城镇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着力构建“特大城市—中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围绕以人为核心城镇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市承载力,促进宜昌建设特大城市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在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重大历史机遇期,形成“200平方公里”的一江两岸的城市大框架,搭建现代化特大城市新格局。二是以“一主五副、一带四廊”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成为拉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核心引擎。三是着力发展一批重点中心镇,拔高整体实力度,按照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于周边一般镇及农村新社区,着力提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牵引吸附能力。
3、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源泉,通过城镇内部产城融合与协调布局功能区,实现产城共荣。一是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合理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带两片、一区六园”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带”即为长江经济带,形成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加快万亿经济走廊建设,打造成为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经济支撑和产业平台。“两片”即为西部山区农林特色发展片和东部平原粮油农业发展片,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加快中心城区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和退二进三,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专业园区建设,走集约节约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专业园区的资源共享优势和规模集聚效应,强化专业园区建设,以宜昌国家高新区“一区六园”发展为示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生态化。
4、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城镇化新模式
“飞地经济”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能有效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减轻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压力,实现互利共赢、健康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根据宜昌市现实条件,通过飞地经济来大力发展本地经济,是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加快城镇化步伐的有效途径。飞地经济的主要模式有:经济园区开发模式、企业与地方合作模式、项目托管式模式。
5、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城镇绿色集约发展
宜昌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应以宜昌市特有的“七山二丘一平”的地理条件为基础,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促进城镇绿色集约发展。一是积极引导西部山区不适宜开发建设地区的居民向市域中东部转移。二是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有效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三是是变劣势为优势,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挖掘西部城镇山水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
6、传承文脉资源,突出城镇发展特色
宜昌市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明星城镇。如具有昭君文化的昭君镇,具有屈原文化的屈原镇,具有峡江文化的三斗坪镇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更应按照“挖掘特色资源、保护历史文脉”的原则,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建设山水形胜、特优特美的特色宜昌。一是加强对历史文脉的传承。通过正在推进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整理工程,挖掘老城区历史资源,重塑学院街、红星路开埠文化区等文化特色,重视文化内涵,打造成为宜昌市的文化窗口。二是继续推进特色村镇建设。深度挖掘特色村镇的文化基底,将文化村镇建设和现代观光农业、特色化生态产业相结合,发展以文化景观类旅游业为龙头、生态环保型的工农业为支撑的特色村镇。
三、结语
2014年初,宜昌市高位推进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有力指导了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市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得以有效高,宜昌市正在积极探索符合宜昌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化”城镇化发展路径,这或将为山地平原过渡地区的城镇化研究及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祥胜.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化”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
[2]戈大专.湖北大别山区城镇化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林小如.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彭翀、胡剑双、刘婕.中国城镇化的差异化发展问题研究[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关键词】 城镇化;差异化;路径;飞地经济;宜昌
近年来,宜昌市按照中央、省、市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城镇扩容提质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宜昌市城镇化基本情况
(一)城镇化水平
2013年底,全市总人口为415万,宜昌城镇化率已逾54.74%,略高于全国53.7%的平均水平,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中等偏上水平。宜昌市2013年城镇总建成区面积为23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10%。宜昌市总体空间城镇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基本协调,保持着同步发展的势头。
(二)城镇化特征
一是城镇化速度逐步加快,人口回流趋势明显。我市城镇化处于长江中上游地区中等偏上水平,较2005年的41%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75个百分点。近年来,在东部地区资源、土地、人口竞争优势逐步下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趋势明显,我市也不例外,自2007年开始,市域人口回流趋势明显,2010年人口变为净流入。
二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大发展活力。宜昌市人口年龄结构正趋于人口红利的峰值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足,是宏观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未来宜昌15年宜昌市人口呈缓慢增长趋势,总人口抚养虽有递增趋势,但依然处于人口红利阶段,推动新型城镇化动力较足。
三是城镇发展差异化明显。宜昌市地形呈西高东低的特征,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区、枝江、当阳等平原及沿江区域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这个区域聚集了全市约75.3%的人口。
二、宜昌市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宜昌市地处平原与山地交接地带,东部多平原,西部多山地。根据区位特征和经济空间分布现状,走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符合宜昌市情有效推動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按照差异化非均衡发展思路,实施“沿江优先发展、东部加快发展、西部平稳发展”战略,做强中心城区,做优县城,做特中心镇,做美中心村,充分发挥东部优势、沿江优势,突出重点建设重点区域,形成集聚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加强规划统筹,优化城镇发展布局
以全域规划引领城镇空间拓展,做到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合理布局、科学建设、突出特色。构建全域规划新体系。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规”融合对接机制,完善县市区域总体规划、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加快编制各专项规划,着力构建全域规划新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按照“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的发展思路和“东部宜业、西部宜旅”的总体布局,做强中心城区、做优县城、做特中心镇、做美中心村,使城镇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着力构建“特大城市—中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社区”的现代城镇体系。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围绕以人为核心城镇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市承载力,促进宜昌建设特大城市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在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重大历史机遇期,形成“200平方公里”的一江两岸的城市大框架,搭建现代化特大城市新格局。二是以“一主五副、一带四廊”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综合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成为拉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核心引擎。三是着力发展一批重点中心镇,拔高整体实力度,按照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于周边一般镇及农村新社区,着力提升对周边农村地区的牵引吸附能力。
3、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动力
产业发展是推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源泉,通过城镇内部产城融合与协调布局功能区,实现产城共荣。一是立足地方特色资源,合理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一带两片、一区六园”的产业空间结构,“一带”即为长江经济带,形成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现代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加快万亿经济走廊建设,打造成为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经济支撑和产业平台。“两片”即为西部山区农林特色发展片和东部平原粮油农业发展片,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加快中心城区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和退二进三,提高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专业园区建设,走集约节约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专业园区的资源共享优势和规模集聚效应,强化专业园区建设,以宜昌国家高新区“一区六园”发展为示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生态化。
4、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城镇化新模式
“飞地经济”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能有效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减轻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压力,实现互利共赢、健康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根据宜昌市现实条件,通过飞地经济来大力发展本地经济,是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加快城镇化步伐的有效途径。飞地经济的主要模式有:经济园区开发模式、企业与地方合作模式、项目托管式模式。
5、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城镇绿色集约发展
宜昌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应以宜昌市特有的“七山二丘一平”的地理条件为基础,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促进城镇绿色集约发展。一是积极引导西部山区不适宜开发建设地区的居民向市域中东部转移。二是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有效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三是是变劣势为优势,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挖掘西部城镇山水人文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
6、传承文脉资源,突出城镇发展特色
宜昌市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明星城镇。如具有昭君文化的昭君镇,具有屈原文化的屈原镇,具有峡江文化的三斗坪镇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更应按照“挖掘特色资源、保护历史文脉”的原则,加强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建设山水形胜、特优特美的特色宜昌。一是加强对历史文脉的传承。通过正在推进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整理工程,挖掘老城区历史资源,重塑学院街、红星路开埠文化区等文化特色,重视文化内涵,打造成为宜昌市的文化窗口。二是继续推进特色村镇建设。深度挖掘特色村镇的文化基底,将文化村镇建设和现代观光农业、特色化生态产业相结合,发展以文化景观类旅游业为龙头、生态环保型的工农业为支撑的特色村镇。
三、结语
2014年初,宜昌市高位推进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有力指导了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市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得以有效高,宜昌市正在积极探索符合宜昌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化”城镇化发展路径,这或将为山地平原过渡地区的城镇化研究及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祥胜.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化”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
[2]戈大专.湖北大别山区城镇化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林小如.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4]彭翀、胡剑双、刘婕.中国城镇化的差异化发展问题研究[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