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真美合一;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0-0126-01
数学家邱成桐认为它体现的是天地之大美,人性之极至。他指出数学所研究的对象“是从我们心灵里得出来的一个感激”,只要它是美丽的,我们就将它引出来,推导它不同的结果。
1.过分强调结论
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教师把大力气花在提高学生分数上。为了“争取时间”,对数学教学中的过程能省则省,不能省就一笔带过。学生对于知识的成因一知半解,实在接受不了,只要强记结果,生搬硬套,做对得分即可。表面上分数提高了,实际效果堪忧,大大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教师授课过于呆板,缺乏情感
情感中孕育了美,美又激发了情感,产生亲和力,是师生沟通的有效润滑剂。由于数学学科偏重理性的特点,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因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实施美育,意在革除此弊。作为教育者,自己首先明确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把传授知识看作是一种“美”。若能真正地把数学的“美”,用“美”的手段,方式加以传授,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不难从中体会出数学的科学美。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运用审美手段,让学生感知数学的真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我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黑板上逐渐出现如下板书:
商不变的性质
16÷8=2 16÷8=2
(16×10)÷ (8×10) =2 (16÷2)÷(8÷2) =2
(16×125)÷(8×125) =2 (16÷8)÷(8÷8) =2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这叫做商不变的性质。
在上面的板书中关键性的数字、符号、文字用色彩加以强调。这一教学过程,便于学生观察、比较,舍其异取其同,把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归纳并得出商不变性质。这样的板书有利于启智,并揭示数学规律,体现和谐之美。
数学结论是抽象的,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却可以是直观的。正,负数的加减法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弱项。首先我和学生一起做了学具,用“+”表示一个+1,用“一”表示一个-1。之后,我把书本上要求计算的试题变成动手操作题,让学生摆摆符号,再看看结果。在一次次地动手操作中,学生很容易直观地理解了计算原理。计算变得不再枯燥。再让他们笔算时,都能做得又快又好。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较注重运用规范、简洁的数学语言,以期提高知识传授的清晰度和接受的可靠度。学生通过教师精确的课堂语言,更充分地体会数学的真。
(2)由数学的真,体会数学的美
形式是数学和美学的共同世界,即数中有美,美中有数。数学的美非常抽象。因为它以抽象为一种符号系统,掩盖了其美的直观性质。这是小学生难以理解数学公式的主要原因。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思维活动,因为数学的美只有在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时才能更好地展现出来。
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时,我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先让学生用已会的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它们的面积,然后用表格的形式一一出示。接着让学生讨论,表格中的数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乘以宽正好是长方形的面积。因此成功地推导出S= ab的面积公式,之后由长方形的公式进一步推导出S= a2的正方形面积公式。公式中的字母可以换成任何数据,这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而它的形式又是何等的简洁。在这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公式的科学美有了感性认识并得到了审美的喜悦。
应用题向来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述能力。要使他们能从烦琐的条件中找出简洁的数量关系。任凭题目千变万化,只要抓住数量关系定能找到解题的捷径。学生也从应用题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以简驭繁的科学美。
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发散性的培养,使他们从中感悟出真的力量,并开始由衷地喜欢数学。
(3)真,美合一,充分体现创新意识
如果说求真,审美,是一种手段的话,那么,体现创新意识则是目标所在。我们的教学除了让孩子会学,还要让他们自己在学习中去发现,去创造。因为科学世界不认同唯一,多样性才是美的。
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鼓励他们多想,多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想出了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可以割,补,还可以平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被充分挖掘出来。当然,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万万不能吝啬时间,否则就是对孩子创造性的扼杀。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产生了感情,不再觉得学数学是苦事,教师教起来亦有滋有味,教学双方都极为投入。我也从中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过程中的美,实际上是对普遍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创造性运用的结晶。它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种催化剂,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甚至可以化平淡为神奇,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审美的乐趣與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玲.生活化数学教学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7)
[2]彭艳清.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的几个途径[J].江西教育,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