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教学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增加人文素养。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滋养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人文知识;物理教学;科学;社会责任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物理学是以“物”为主的,从而忽视了“人”这个层面更多精彩的事迹。他们的教学只停留在“知识的转移”上,仅有知识的“解惑”,缺少做人的“传道”和“授业”。事实上,“物”(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由人去总结和书写的。在“物”的背后,更令人激动和赞叹的,是那些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精彩故事,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探究精神。
一、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著名科学家杨福家说过:“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必须依赖于持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都要对祖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有理性的认识。既要因昨日古代中国之辉煌而骄傲,也要因今日现代中国之崛起而自豪,更要为明日祖国之强盛、民族之复兴而努力。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相关性及时讲述科学家的爱国史事,以此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是异常热爱自己祖国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出生于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她至死也不忘记自己的祖国——波兰,并把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波兰的“波”之谐音),以此寄托对祖国的思念。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学成后,时时不忘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冲破来自美方的种种人为阻力——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于1955年回到了贫穷、落后的新中国。回国后开创了我国的火箭事业。为祖国的崛起做出了为世人瞩目的贡献。没有钱学森的回国,新中国的长征号序列火箭不知何日诞生。难怪有美国国防部军官大声吼叫:“别放他走,他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除了钱学森之外,多少科技工作者用青春、人生乃至生命,谱写了他们追求科学救国的篇章。早年赴美(欧)求学,学成后毅然归国,就是想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他们科学救国和科学强国的梦想。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叶企孙、赵九章、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谢希德、谢家麟、钱三强……等等,无一不是这样。这些人除了有精湛的学术成就,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们有一颗热爱自己祖国的炽热之心。今天,科学家饶毅、施一公等,婉拒国际同行的重金相聘,也要回到祖国,不也是新时期科学家的爱国典范吗?教师富于激情的讲述,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打上了印迹。
二、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中的概念、公式、理论,是极其抽象的。教学中应适时夹杂“人”的故事的讲述。通过物理知识与人文事迹两种方式的交替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就是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科学简史、与科学相关的人文事迹的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会促使他们对人生有更多的美好向往,留下来继续完成学业,减少社会、家庭的负担。让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知识素材,把握好教学的切入点,完成了知识的趣味性学习与学生思想的高度性升华。当前农村的孩子,留守的多;城市的孩子,单亲的也不少。他们在成长的路上都疏于管理,极需教师的引领。如果能在知识的熏陶和思想的感化中快乐地成长,我们的教育离成功还远吗?譬如,教师在讲授“导体与绝缘体”中的半导体知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半导体专家原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的事迹。谢希德教授的父亲谢玉铭是燕京大学早年的物理学工作者,1933年谢玉铭所著论文《氢原子光谱H阿尔法线的精细结构》引起了“重整化概念”的研究,后来国际上因“重整化概念”之研究曾两度产生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谢玉铭因种种原因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但他是最早涉足“重整化概念”研究之人。他的求知精神与治学思想永远值得人们追怀。谢希德从小受父亲治学的影响,学习刻苦,在美学成后于解放初期回到了祖国。开创了新中国的半导体事业,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的科技人才。如今,活跃在我国半导体专业的人,多数都是谢希德教授的弟子。谢玉铭、谢希德父女的事迹不胜枚举,教学中可适时抓住机会予以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
三、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滋养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Leon Lederman)说过:“科学的享乐是带有观赏性的,你必须学会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带给人类的贡献,并激励学生从科学家的成就中获得乐趣。以此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触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一生有宏伟目标之追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的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孩子。物理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之外,还应适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之影响,施予心灵之健康成长。教师的科学、人文情怀对学生的影响是在课堂中耳濡目染地进行的。教师要做到“课中有人”(有人文精神之渗透),他的教学中应该有科学家的故事。教师要敬畏科学家的精神,就必需广泛地阅读。“专深很好,博雅更佳”。利用科学人文史实,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成为构建学生心灵成长和精神追求之动力。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过,要精读几本书,并以此作为引导自己一生精神成长之动力。陈平原教授在《读书为何成为风景》一文中这样说:“教师也是学生眼中的文本,要经得起他们的鉴赏或挑剔。”对于物理教师,不精读一些书籍,不广泛涉足科学人文读本,他面临的“挑剔”无疑会很突出。物理教师要精读的书可选取《中国科技的基石》、《继承与叛逆:近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中国当代教育家杨福家卷》等等,阅读的文章可以选择梁从诫的《与自然为友:一种现代公民意识》、杨振宁的《一个真的故事》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自己阅读的史事及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述,以此默默地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思想感情影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深度、教师的心境、情怀和教学技巧。教师的人文知识丰厚了,他的谈吐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学生的心灵因之而得到良好“养料”的滋养,完成了灵魂的唤醒。 四、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玛丽居里曾在自传《居里夫人》中说:“如果……,一个美好的社会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目标,所有人都必须完美自己,并且共同分担社会责任……”今天,孩子们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很多的,这里仅谈谈环境保护的责任。上世纪科学史上的三大理论导致了三大工程,其中爱因期坦的相对论导致了阿波罗登月工程;玻尔、海森堡等的量子论导致了曼哈顿工程;华生、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导致了基因组工程。如今,三大工程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今天的航天事业、核发电、基因疗法、干细胞、核磁共振的诞生等等无不与之紧密相连。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温室效应。如今,人类面临着环境的极大考验。有学者悲观地认为:“未来的世界就是由垃圾构成的”。教师可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在讲“能源的利用与可持性发展”一节时,可介绍梁从诫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梁从诫,当年考清华大学的时候因8分之差未能进入清华的建筑系。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主任是其父亲梁思成。他没有因父亲的关系就读于清华建筑系,而是改学了历史。本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当一辈子的历史教授。但他后来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创办了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他的后半生是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的做环保讲座中渡过的。他写的《与自然为友:一种现代公民意识》,专业程度不比资源环境方面的专家差。其祖父梁起超、父亲梁思成及他自己,三代人都做出了杰出成就。他们除梁思成外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家。可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世人瞩目的贡献。“他们从事的事业比1000颗太阳发出的光还要亮”。 如今,很多大学毕业生,出口闭口就说:“这不是我的专业该干的。”梁从诫的故事告诉我们,对社会有益的事都应该做。梁先生先后放弃建筑专业、历史专业,最后选择了环保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对我们是有很大启示的。今天,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在环境保护上还有什么理由不尽点责任?尤其是物理教师要带头、并倡导师生、家长过节能低碳的生活。这是我们明智和理性的选择。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走向美好的未来。
此外,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还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集体意识等,这里不再赘述。物理学工作者要在课堂内外,挖掘人文素材,关心人类处境,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而贡献力量。这样,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师便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关键词:人文知识;物理教学;科学;社会责任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物理学是以“物”为主的,从而忽视了“人”这个层面更多精彩的事迹。他们的教学只停留在“知识的转移”上,仅有知识的“解惑”,缺少做人的“传道”和“授业”。事实上,“物”(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由人去总结和书写的。在“物”的背后,更令人激动和赞叹的,是那些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精彩故事,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探究精神。
一、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著名科学家杨福家说过:“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不是简单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必须依赖于持久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都要对祖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有理性的认识。既要因昨日古代中国之辉煌而骄傲,也要因今日现代中国之崛起而自豪,更要为明日祖国之强盛、民族之复兴而努力。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相关性及时讲述科学家的爱国史事,以此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纵观历史,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是异常热爱自己祖国的。“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出生于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她至死也不忘记自己的祖国——波兰,并把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 波兰的“波”之谐音),以此寄托对祖国的思念。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学成后,时时不忘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冲破来自美方的种种人为阻力——麦卡锡主义的迫害,于1955年回到了贫穷、落后的新中国。回国后开创了我国的火箭事业。为祖国的崛起做出了为世人瞩目的贡献。没有钱学森的回国,新中国的长征号序列火箭不知何日诞生。难怪有美国国防部军官大声吼叫:“别放他走,他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除了钱学森之外,多少科技工作者用青春、人生乃至生命,谱写了他们追求科学救国的篇章。早年赴美(欧)求学,学成后毅然归国,就是想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他们科学救国和科学强国的梦想。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叶企孙、赵九章、王淦昌、郭永怀、邓稼先、谢希德、谢家麟、钱三强……等等,无一不是这样。这些人除了有精湛的学术成就,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们有一颗热爱自己祖国的炽热之心。今天,科学家饶毅、施一公等,婉拒国际同行的重金相聘,也要回到祖国,不也是新时期科学家的爱国典范吗?教师富于激情的讲述,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打上了印迹。
二、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中的概念、公式、理论,是极其抽象的。教学中应适时夹杂“人”的故事的讲述。通过物理知识与人文事迹两种方式的交替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就是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科学简史、与科学相关的人文事迹的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会促使他们对人生有更多的美好向往,留下来继续完成学业,减少社会、家庭的负担。让教学真正服务于社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知识素材,把握好教学的切入点,完成了知识的趣味性学习与学生思想的高度性升华。当前农村的孩子,留守的多;城市的孩子,单亲的也不少。他们在成长的路上都疏于管理,极需教师的引领。如果能在知识的熏陶和思想的感化中快乐地成长,我们的教育离成功还远吗?譬如,教师在讲授“导体与绝缘体”中的半导体知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我国半导体专家原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教授的事迹。谢希德教授的父亲谢玉铭是燕京大学早年的物理学工作者,1933年谢玉铭所著论文《氢原子光谱H阿尔法线的精细结构》引起了“重整化概念”的研究,后来国际上因“重整化概念”之研究曾两度产生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谢玉铭因种种原因与诺贝尔物理学奖擦肩而过。但他是最早涉足“重整化概念”研究之人。他的求知精神与治学思想永远值得人们追怀。谢希德从小受父亲治学的影响,学习刻苦,在美学成后于解放初期回到了祖国。开创了新中国的半导体事业,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的科技人才。如今,活跃在我国半导体专业的人,多数都是谢希德教授的弟子。谢玉铭、谢希德父女的事迹不胜枚举,教学中可适时抓住机会予以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
三、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滋养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
美国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德曼(Leon Lederman)说过:“科学的享乐是带有观赏性的,你必须学会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带给人类的贡献,并激励学生从科学家的成就中获得乐趣。以此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触发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一生有宏伟目标之追求。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的正在成长的活生生的孩子。物理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之外,还应适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之影响,施予心灵之健康成长。教师的科学、人文情怀对学生的影响是在课堂中耳濡目染地进行的。教师要做到“课中有人”(有人文精神之渗透),他的教学中应该有科学家的故事。教师要敬畏科学家的精神,就必需广泛地阅读。“专深很好,博雅更佳”。利用科学人文史实,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成为构建学生心灵成长和精神追求之动力。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过,要精读几本书,并以此作为引导自己一生精神成长之动力。陈平原教授在《读书为何成为风景》一文中这样说:“教师也是学生眼中的文本,要经得起他们的鉴赏或挑剔。”对于物理教师,不精读一些书籍,不广泛涉足科学人文读本,他面临的“挑剔”无疑会很突出。物理教师要精读的书可选取《中国科技的基石》、《继承与叛逆:近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中国当代教育家杨福家卷》等等,阅读的文章可以选择梁从诫的《与自然为友:一种现代公民意识》、杨振宁的《一个真的故事》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自己阅读的史事及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讲述,以此默默地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思想感情影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深度、教师的心境、情怀和教学技巧。教师的人文知识丰厚了,他的谈吐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学生的心灵因之而得到良好“养料”的滋养,完成了灵魂的唤醒。 四、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玛丽居里曾在自传《居里夫人》中说:“如果……,一个美好的社会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目标,所有人都必须完美自己,并且共同分担社会责任……”今天,孩子们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很多的,这里仅谈谈环境保护的责任。上世纪科学史上的三大理论导致了三大工程,其中爱因期坦的相对论导致了阿波罗登月工程;玻尔、海森堡等的量子论导致了曼哈顿工程;华生、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理论导致了基因组工程。如今,三大工程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今天的航天事业、核发电、基因疗法、干细胞、核磁共振的诞生等等无不与之紧密相连。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温室效应。如今,人类面临着环境的极大考验。有学者悲观地认为:“未来的世界就是由垃圾构成的”。教师可利用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在讲“能源的利用与可持性发展”一节时,可介绍梁从诫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梁从诫,当年考清华大学的时候因8分之差未能进入清华的建筑系。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主任是其父亲梁思成。他没有因父亲的关系就读于清华建筑系,而是改学了历史。本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当一辈子的历史教授。但他后来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创办了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他的后半生是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的做环保讲座中渡过的。他写的《与自然为友:一种现代公民意识》,专业程度不比资源环境方面的专家差。其祖父梁起超、父亲梁思成及他自己,三代人都做出了杰出成就。他们除梁思成外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科学家。可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世人瞩目的贡献。“他们从事的事业比1000颗太阳发出的光还要亮”。 如今,很多大学毕业生,出口闭口就说:“这不是我的专业该干的。”梁从诫的故事告诉我们,对社会有益的事都应该做。梁先生先后放弃建筑专业、历史专业,最后选择了环保事业作为自己的责任,对我们是有很大启示的。今天,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在环境保护上还有什么理由不尽点责任?尤其是物理教师要带头、并倡导师生、家长过节能低碳的生活。这是我们明智和理性的选择。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正走向美好的未来。
此外,与科学相关的人文知识,还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集体意识等,这里不再赘述。物理学工作者要在课堂内外,挖掘人文素材,关心人类处境,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而贡献力量。这样,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师便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