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幼儿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可见,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等道德行为,使幼儿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前教育 德育 渗透
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这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德育规律。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提高。
一、学前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历来被人们关注,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 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 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 养的重要时光,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 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 众星捧月的地位, 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 使我们的幼儿从孩子便养成了任性, 骄傲等道德意识和行为. 部分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不良个性和品质,,如脾气大, 个性固执, 挨不得批评, 不懂礼貌, 打人, 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更显的十分重要. 我们要让幼儿从小怀有感恩的心,从小尊重人。
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只有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二、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1.幼儿老师要了解学生
幼儿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原因就在于她们不是真的了解幼儿。尽管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可是关爱方式方法,让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搞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性格,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并建立起完整的个人档案资料。同时,还应注意随时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变化,以便充实和修改,在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幼儿不同情况分别给他们制定出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开展个别教育。
2.要让幼儿感受爱、学会表达爱
师生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这个"关系"和"距离"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得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以爱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由此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精神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幼儿不断地积累情感经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幼儿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会以相应的关心、友善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人的爱。
作为教师,应积极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孩子入园初期,教师除了要做到对幼儿每日抱一抱、亲一亲外,还必须保证与每个幼儿有个别游戏与交流的时间。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谈谈他喜欢的亲人,喜欢的玩具,喜欢的衣服和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会逐步培养幼儿愿意和教师说"悄悄话"的习惯。
3.幼儿活动中的德育要注意恰当的认知培养
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实际上,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社会是由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社会行为规范的掌握,应当从小培养。为此,在游戏及其他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了解自己和别人,学会处理与同伴、教师及其他人的关系,既是活动的重要目的,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幼儿活动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指导幼儿的行为,使之逐渐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会自己提出要求,学习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如何分享、轮流、合作,如何解决与同伴的纠纷,如何理解帮助别人。在活动中,孩子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就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皮亚杰的“社会认知冲突理论”告诉我们,幼儿之间由于观点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观点,还要考虑同伴的观点,这样,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道德认知必然得到升华,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正确地掌握了社会概念。“玩具应当大家一起玩。”“小朋友们应该团结、合作。”这些看似指令和口号的要求,也就成为了他们的观念和习惯。
4.以榜样的行为激励幼儿时要适时引导
榜样激励是我们常用的教育方法。因为幼儿的道德认识水平不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为他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让他们照着去模仿,并适当渗透道德认知的教育,容易收到较好的教育成效,有时甚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将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的照片贴在班级的表扬栏里。这样,无需教师讲很多的道理,幼儿就会照榜样去做。一段时间以后,表扬栏中孩子的照片会越来越多。有的教师配合榜样教育,向幼儿出示两张画着小手的图画,一张是干净的小手,一张是肮脏的小手,组织大家讨论:“你喜欢哪只小手?”孩子们在纷纷发言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一旦道理明白了,洗手自然逐渐成为了孩子们自觉的行为。
总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幼儿的德育培养,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 德育 渗透
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这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德育规律。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提高。
一、学前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历来被人们关注,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 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 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 养的重要时光,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 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 众星捧月的地位, 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 使我们的幼儿从孩子便养成了任性, 骄傲等道德意识和行为. 部分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不良个性和品质,,如脾气大, 个性固执, 挨不得批评, 不懂礼貌, 打人, 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更显的十分重要. 我们要让幼儿从小怀有感恩的心,从小尊重人。
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只有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二、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1.幼儿老师要了解学生
幼儿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原因就在于她们不是真的了解幼儿。尽管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可是关爱方式方法,让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搞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性格,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并建立起完整的个人档案资料。同时,还应注意随时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变化,以便充实和修改,在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幼儿不同情况分别给他们制定出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开展个别教育。
2.要让幼儿感受爱、学会表达爱
师生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这个"关系"和"距离"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得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以爱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由此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精神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幼儿不断地积累情感经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幼儿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会以相应的关心、友善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人的爱。
作为教师,应积极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孩子入园初期,教师除了要做到对幼儿每日抱一抱、亲一亲外,还必须保证与每个幼儿有个别游戏与交流的时间。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谈谈他喜欢的亲人,喜欢的玩具,喜欢的衣服和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会逐步培养幼儿愿意和教师说"悄悄话"的习惯。
3.幼儿活动中的德育要注意恰当的认知培养
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特别是游戏活动,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实际上,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社会是由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社会行为规范的掌握,应当从小培养。为此,在游戏及其他活动中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了解自己和别人,学会处理与同伴、教师及其他人的关系,既是活动的重要目的,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幼儿活动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指导幼儿的行为,使之逐渐形成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会自己提出要求,学习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如何分享、轮流、合作,如何解决与同伴的纠纷,如何理解帮助别人。在活动中,孩子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如果教师处理得当,就能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皮亚杰的“社会认知冲突理论”告诉我们,幼儿之间由于观点不同而争论,导致社会认知上的冲突。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观点,还要考虑同伴的观点,这样,冲突解决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幼儿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也是幼儿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道德认知必然得到升华,在不知不觉中也就正确地掌握了社会概念。“玩具应当大家一起玩。”“小朋友们应该团结、合作。”这些看似指令和口号的要求,也就成为了他们的观念和习惯。
4.以榜样的行为激励幼儿时要适时引导
榜样激励是我们常用的教育方法。因为幼儿的道德认识水平不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为他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让他们照着去模仿,并适当渗透道德认知的教育,容易收到较好的教育成效,有时甚至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为了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培养幼儿讲卫生的好习惯,教师可以将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的照片贴在班级的表扬栏里。这样,无需教师讲很多的道理,幼儿就会照榜样去做。一段时间以后,表扬栏中孩子的照片会越来越多。有的教师配合榜样教育,向幼儿出示两张画着小手的图画,一张是干净的小手,一张是肮脏的小手,组织大家讨论:“你喜欢哪只小手?”孩子们在纷纷发言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一旦道理明白了,洗手自然逐渐成为了孩子们自觉的行为。
总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幼儿的德育培养,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