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轨迹方程的求解,探究椭圆的生成方式

来源 :高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0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椭圆单元教学整体分析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例题和习题,引导学生通过求解轨迹方程,总结归纳椭圆的几种不同生成方式,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
  关键词:单元教学;椭圆方程;轨迹方程;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椭圆及标准方程、轨迹方程的求解。
  (二)内容解析
  内容的本质:解析几何是数学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是微积分创立的基础。本节课是椭圆单元的第2课时,是学生学习完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之后的综合应用。通过对教材例题和习题的探究,能熟练掌握轨迹方程的几种常用求解方法,分析椭圆的不同生成方式,从而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有更深的认识。掌握使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用方程的观点实现几何问题的代数化解决。
  蕴含的思想和方法:感悟平面解析几何中蕴含的坐标法、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培养作图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等数学能力。提升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等数学素养。
  知识的上下位关系:从知识上讲,椭圆的标准方程是在直线和圆的基础上,解析法的进一步运用,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讲,它为我们类比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研究思路,注重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的引领性。充分体现椭圆的重要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在本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认识椭圆的几种不同生成方式,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
  掌握轨迹方程的几种常用求解方法,分析椭圆的不同生成方式,掌握使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把椭圆作为重点,强调它的典型示范作用,注重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
  (二)目标解析
  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
  1.能熟练掌握轨迹方程的几种常用求解方法;
  2.能理解椭圆的几种不同生成方式,对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有更深的认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能使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用方程的观点实现几何问题的代数化解决;
  4.能类比椭圆的研究方法,研究双曲线、抛物线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解决解析几何有关问题的时候,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作图意识薄弱,解题时没有养成做出草图或相对准确图像的意识;
  (二)对题目中条件的实际含义理解不清,无法熟练掌握几何条件与代数条件互化;
  (三)计算能力欠缺,对待相对复杂计算存在较强畏惧感;
  (四)表达规范有待加强,书写或表达不规范、不完整。
  教学难点:椭圆的几种不同生成的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几何画板、GeoGebra等数学软件制作课件供教师演示,为教师和学生探究轨迹方程和进行数学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1:旧知回顾,引入课题
  问题1:在本单元前我们介绍了圆锥曲线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回答预案:曲线的几何特征——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应用
  问题2: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并根据椭圆的几何特征,使用坐标法研究得到了椭圆的标准方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结了求解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回答预案:建系——设点——限式——代换——化简——检验
  师生活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总结在椭圆的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研究轨迹方程求解的一般步骤。
  追问1:轨迹方程的常用求解方法有哪些?椭圆是否还有其他的生成方式?
  接下来我们通过研究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来研究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引导学生思考椭圆是否有其他的生成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科书中的例题与习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圆锥曲线的几何特征,熟练运用坐标法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概括、类比推理的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素养。
  环节2:问题研討,典例剖析
  探究1:利用定义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1](教材P115-6)如图,圆O的半径为定长r,A是圆O内一个定点,P是圆O上任意一点,线段PA的垂直平分线l和半径PQ相交于点Q,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点Q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3:本题隐藏的几何特征是什么?分析点Q运动过程中的变与不变,为什么不变?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研究例1,教师通过GeoGebra软件动态展示,几何直观展现动点Q的轨迹,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个别提问,学生回答点Q运动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追问2:(教材P115-10)一动圆与圆外切,同时与圆内切,求动圆圆心O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几何直观展现动点的轨迹。师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共同总结得出圆心O到两圆圆心距离之和为一个定值。
  教师总结: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1——定义法;椭圆生成方式1——椭圆的第一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操作性,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体会轨迹问题中的变与不变。   探究2:利用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2](教材P108例2)在圆x2+y2=4上任取一点P,过点P作x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通过GeoGebra软件动态展示,几何直观展现动点的轨迹。师生共同分析得到,点P在圆x2+y2=4上运动,点P的运动引起点M运动,可以由M为线段PD的中点得到点M与点P坐标之间的关系式,并由点P的坐标满足圆的方程得到点M的坐标所满足的方程。教师板书例2的求解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利用相关点法求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
  问题4:如果过点P作y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追问3:你能发现椭圆和圆之间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GeoGebra软件几何直观展现动点的轨迹,如果過点P作y轴的垂线段PD,D为垂足。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线段PD的中点M的轨迹是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引导学生发现,圆按某一个方向作伸缩变换可以得到椭圆。
  教师总结: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2——相关点法;椭圆生成方式2——利用伸缩与变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椭圆与圆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探究3:利用直接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3](教材P108例3)A、B两点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M的轨迹方程。
  师生活动:学生上台进行扮演,其他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所求方程是否满足“曲线上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和“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验曲线与方程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进一步理解通过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合理性,培养理性思维。
  追问4:我们把这个问题一般化,是否椭圆上的点(长轴端点除外)与长轴的两个端点连线的斜率之积是一个定值?如果是,这个定值是多少?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探究一般问题:
  1.已知A(-a,0),B(a,0),点M在椭圆则。
  椭圆的性质:椭圆上的点(长轴端点除外)与长轴的两个端点连线所成角是定值。
  2.已知A(-a,0),B(a,0),点M满足则点M的轨迹是椭圆(长轴端点除外),轨迹方程是。
  教师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推导过程的变形,从数的角度进行解释:
  ,得,
  得,得
  教师总结: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3——直接法求轨迹方程;椭圆生成方式3——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连线的斜率之积是一个负常数。
  设计意图:不同于教材中从“距离”间的关系给出椭圆的定义,本例题从“角度”间的关系反映椭圆的性质及其生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这条性质还具有可推广性,给后续拓展教学留下了空间。此外,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归纳、概括的机会,得到生成椭圆的另一种方法,一个动点到两个定点连线的斜率之积是一个负常数的轨迹是一个椭圆,使学生体会椭圆的几何特征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例4](教材P113例6)动点M(x,y)与定点F(4,0)的距离和M到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求动点M的轨迹。
  师生活动:学生利用直接法求得动点M的轨迹方程,发现点M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教师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推导过程的变形,从数的角度进行解释:
  ,得
  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方程的几何意义如何?教师通过GeoGebra软件几何直观展现动点的轨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椭圆的第二定义。
  教师总结:椭圆生成方式4,椭圆的第二定义。
  设计意图:介绍椭圆的第二定义,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为后续引出抛物线的定义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作铺垫。用“距离”的眼光看待问题,将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式子变形为,这说明“统一定义”和“个性定义”的等价性。从数的角度进行分析,充分体现数与形的内在统一性,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将已有的几何元素、几何关系代数化,通过代数运算及变形,考查不同途径下代数运算的几何意义,发现几何性质,提升学生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素养。
  环节3:当堂检测,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内容,从而获得四基、四能,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有何所想所得?
  本节课通过研究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探究椭圆的几种不同的生成方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转化与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数学思想。
  1.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
  2.进一步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椭圆的几种不同的生成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渗透直观想象、数学运算、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等核心素养。
  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完成目标检测。
  2.整理作业:类比探究双曲线的几种不同生成方式。
  3.拓展作业:解析几何形成与发展(可上网查阅),推荐书目:阿波罗尼奥斯《圆锥曲线论》。
  设计意图:教材中安排了“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解析几何的形成与发展”,要求学生查阅与解析几何有关的文献,了解解析几何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解析几何对人类文明的主要贡献,从而体现数学文化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学生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学生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教师培训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其他文献
摘 要: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力学和电磁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用到一些数学知识。本文将从理论和计算机仿真模拟两方面研究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规律。  关键词:高中物理;复合场;带电粒子;数字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  复合场是指重力场、电场、磁场中的两者或三者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空间。带电粒子经过复合场时会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其中重力和电场力具有相似的
期刊
摘 要:“电能的输送”一节应用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知识,内容贴近生活,比较注重具象思维。本节课采用职业体验学习的方式,将电力工程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思考和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能输送;体验式教学;职业规划;职业情境  在实现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从教材出发,创设多样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与深化,“翻转课堂”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让学生的“学”不再是静态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流程,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构了教学课堂的单一性,由此,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本文通过“翻转课堂”发展趋势的分析,针对高中历史课堂,提出可行性的运用举措,以期深化当前课堂教学的革新,促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翻转课堂”
期刊
摘 要:精细化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中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价值。精细化教学管理理念本身内涵丰富,要求我们在“精”“细”“化”上分别去下功夫并加以整合,从而借助这一理念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本文则主要阐释了精细化理念下的新时代特色学校建设的推进,从而为提升特色精品高中的影响力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精细化;教学管理;特色高中  精细化是现代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延伸,既可以作
期刊
摘 要:主题教学是破解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困境的有效之道,其意义不仅在于能提升历史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更能起到连接课堂知识与核心素养的作用,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主题教学;核心素养;任务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感觉教材内容繁多,存在课堂容量过大和课时吃紧的现象。同时,统编教材与初中教材在知识内容上重叠度高,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如何在
期刊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科教学中最为热闹的关键词。笔者按照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要求实施教学,采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情境  随着新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科教学中最为热闹的关键词。2019年江苏省高中数学骨干教师
期刊
摘 要:马克思曾经说“劳动创造了美”,劳动的美学价值能够从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成果这两个方面体现。在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到劳动中,才能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以及美感。通过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其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当前学校与家庭都应该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成长。本文从创新劳动教育的意义着手分析,探究了当前针对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的误
期刊
摘 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的“整本书阅读”书目是《红楼梦》。《红楼梦》这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一座高峰。《红楼梦》内容深广,折射历史,反映社会,书写人生,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如何带领学生走进经典的古典文学巨作中,本文认为方法之一就是“激发兴趣——问题驱动——章节赏读——读写结合”。其中落实好章节赏读课要求教师细读文本,设计问题驱动阅读,最终师生共同促进动态
期刊
摘 要: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到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受外界条件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分析高考典型试题,试从高考题的功能价值引导平时的学习实践,概念学习要注重真实情境、发展学科思维、形成学科观念。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事实1:制“消毒液”的原理是将氯气通入烧碱溶液,反应如下:  Cl2+2OH-=Cl-+ClO-+H2O  事实2:“消毒液”与“洁厕灵”不能混用,否则产
期刊
摘 要:设计系列探究实验,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实验情境和设置驱动性问题,在“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建构学科基本观念:分类观、微粒观、变化观和化学价值观,以此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系列探究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自主探究出宏观现象中的微观本质,同时建立了基本观念,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基本观念;分散系;探究实验;分类观;微粒观;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