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学生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而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中应具备的内在品质,语文素养能体现学生文化、思想、科学、心理等多方面的素质。因此,语文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简单阐述了中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浅析了出现中小衔接过程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脱节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意在共同探讨中小衔接的关键阶段如何提高学生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中小衔接;语文素养;培养
教育部 2014 年 4 月 24 日正式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大素养。学科素养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始终是学科素养的追求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核心素养学科化的具体反映,是个体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能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自身价值、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语文品格和关键语文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它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本体性要素。语文教育必须以发展学生语言素养为基础,建构学生的语言就是建构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通过学得促进习得。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文字及内容的开发,让学生从中发现意义,实现自我建构和运用,在复杂建构中发展,在综合运用中提升。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语文知识,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感和家国情怀。
一、立足教学实际,积极发现问题
在中学七年级进行区调研测试中,我们发现阅读与鉴赏部分得分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对文本的阅读,从而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部分学生分不清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等文学现象, 回答问题用客套话,空话,甚至没有结合问题本身而答非所问。这折射出小、初语文衔接教学脱节的现状。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素养的培养是做好中小衔接的关键环节。
二、结合学科特点,客观分析原因
1.传统观念使语文素养的培养被忽略
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育中,更看重的仍然是成绩,随着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面临着一项新的压力,即升学压力,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考出优异的成绩,而学校与教师也希望得到较高的升学率。因而,部分语文老师授课时仍然是将学生获得优秀成绩作为目标,重点进行课本知识点的教学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人文知识的讲解。语文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局限,阻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很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扩展其视野。
2.教材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受限
课程的改革虽在不断地进行,但教材的更新却不多,语文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累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面对相对固定的教材,语文教师习惯性的使用固定的模式进行课堂授课,创新不足。此外,大部分语文教师只立足于对课文内容的讲授,难以将教材与不断变化进步的现实进行联系,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
三、促进中小衔接,积极探讨策略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2013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小学5、6年级的学生应该能“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文章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初中7—9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中小衔接这个关键的时期,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丰富阅读形式,提升阅读兴趣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采取不同手段,丰富中学生分阅读形式,营造愉快、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基础学科教学衔接研究”课例展示中,笔者曾与小学六年级的老师进行了六、七年级交换授课,在教授选自六年级的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过程中体会深刻。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自觉理解文本的过程。朗读中所要求的节奏的顿挫扬抑,轻重缓急,若想处理得当,必须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表达在作品中的情绪有准确的把握,这是朗读者和作者的一次心与心的交流的过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在朗读时的发音、轻重的处理、语气的缓急、感情的沉淀、甚至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知识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底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性强,学生感兴趣读,所以课堂教学适合采取“朗读法”“自学研讨法”教学。课堂上可以鼓励同学们通过表演朗读、小组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合作朗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朗读技巧。例如,要求学生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对比着读、找出关键词重音朗读、通过对文本中标点符号的对比把握朗读的不同语气等等。这样,当反复琢磨、体味作者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读出文字背后的重要信息,从而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自主学习,提升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3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中还提到,7—9年级的学生应具有“对文本的初步鉴赏能力,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尝试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当以读代讲,示范引导,使学生能以读悟情,以读达意。学生自主感悟领会,小组交流合作。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在对六年级的学生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过程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中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会会比小学生更高。例如,在品读课文语句的过程中,小学生的领悟层面相对比较粗浅,而中学则要求更具体、细化。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中,我们会要求六年级的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可怜的内容”。学生只需要根据问题筛选信息,找出关键句子。而中学则要求学生从句子中品读出小女孩可怜的具体表现,从而提炼出如:饥饿、寒冷、恐惧、孤独、痛苦等。又例如,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试着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的要求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重点解读故事中小女孩的不幸,感受作者对社会中贫苦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深刻控诉。但是对于初中的学生,我们要从更高的层面的去理解,在尊重学生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体会到,我们不仅是一个对社会贫苦人民同情者,而更应该是一个反思者,学生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体会到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苦难,如何塑造自己的坚韧的性格,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在教授过程中的难点,教师组织同学们小组探讨,合作探究,围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允许有个性化的答案,从而促进学生对当时社会及作品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3.提倡广泛阅读,铺陈人生底色
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学生的语文课学好没有要看他阅读的能力如何,写作的能力如何。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得多练习才能提高。”多练习、多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基本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靠阅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应该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从古今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整本阅读,广泛涉猎各方面的文学滋养。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中小衔接阶段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对广阔的文学天地充满渴望。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不偏食”,要告诉学生不同的书籍将给予我们不同的精神营养,教师在为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时,可以推荐他们喜欢读的、体现学生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可以推荐长篇文学名著,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老舍的《骆驼祥子》、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也可以推荐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龙应台的《目送》、周国平的《妞妞》、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充满温情和爱的作品。或者还可以推荐彰显正直、力量、善良、勇敢坚毅等人性中的美好品质的优秀作品。例如,凡尔纳的《十五岁的小船长》、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还可以推荐介绍自然科学、科幻作品,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如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佐野阳子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系列科幻小说,又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傅雷夫妇的《傅雷家书》、林汉达和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埃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等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甚至是柴静的《看见》、马明博与肖瑶的《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介绍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型读物等。
(2)教给学生阅读长篇作品的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梗概了解书的大意;通过阅读目录了解书的大致结构,从而进行选择性阅读或通篇阅读,阅读方法多样,喜欢的段落可以进行感情朗读。例如,《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当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而且文本内容以诗歌、文言为主要的表情达意的形式,对于中小衔接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书本每一回的标题就是故事主线的体现。在120回本里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作者通过贾宝玉做梦的方式把小说里的各种人物的命运都在这一回中做了预示,十二金钗的命运都以判词和曲子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内容深奥难懂,对于中小衔接階段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先跳过这一回暂时不读。可以选择学生较容易理解的部分细读。例如,刘姥姥作为一个极度贫困的乡下老太太,为了生活得到一点救济设法带着孙子板儿来到了大观园,在这种贫富差距极为悬殊的关系下展开的故事情节,刘姥姥的到来给表面光鲜荣华,实则没落衰败的荣国府带来一点生机活力,里面会有不少滑稽、热闹的场面描写,尤其对刘姥姥的人物描写的精彩之笔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
此外,阅读长篇作品一般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既可以边读边思考,又能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有些长篇作品学生还可以尝试略读、浏览,大致了解大意,或选择性的阅读相关篇目。
为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划、批注,做读书笔记,做读书卡片等,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教学中习得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作品语言。
阅读长篇作品,除了读懂作品内容,还应指导学生读后思考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从而进行学习、迁移并运用。例如,《红楼梦》中作者在作品中展现的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的推敲品味。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幕中,作者对贾府中的几个女性人物进行了极富层次的刻画:黛玉进入内堂后,先是见过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接着见过迎春、探春、惜春几位表姐妹,三位小姐衣着打扮一模一样;最后是极力铺排了“不见其人,先问其声”的王熙凤的出场,从精致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刻画出一个年纪轻轻便当家的圆滑老练、精明泼辣的少妇形象。这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作者精彩的人物描写的手法。 (3)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
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要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课外阅读进课堂体现在定期安排课堂阅读课,师生在课堂上静静的阅读课外书,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读书演讲会、自编自演剧表演等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每个月评选班上的“读书大王”“小小读书迷”,使爱读书的孩子成为学生的榜样。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或者师生同读一个主题的书的活动,参与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以促进学生持久的读书热情。例如,教师可以以“寻找母爱,体验真情”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以“母爱”为主题的多文本阅读的序列活动,老师可以推荐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刘心武的《神圣的沉静》等与母爱相关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让学生畅游书海,在读书交流会上,分小组分享读过的有关母爱的文章。学生可以谈谈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母亲;体会文章塑造母亲的形象的写作手法;追忆过往,分享自己的母爱故事,并进行情诗创作,表达对母亲的爱。引领学生从阅读升华为可贵的感恩教育。
4.加强综合性学习,培养分享习惯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提倡并新增的一个课型,它既符合语文教学的学习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教师按照教材设计或自行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有效提高小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良好途径。
比如,有的教师在执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主题单元“人与动物”时,可相机组织开展“我们的动物朋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同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班级读书会、“我随蒂皮游非洲”读后感演讲会、“我的动物朋友”主题画报展示和“我眼中的动物英雄”诗歌故事会等。又例如,执教七年级第四单元的“到民间采风”主题时,可组织开展“我家乡的端午节”手抄报制作比赛、“寻找家乡的历史文化”小组采风活动、“广东音乐”分享会、“广府文化”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和喜爱。
开展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还有利于形成学生开朗、豁达、乐观、上进的性格。
我们小学六年级及初中七年級的语文老师,既要“瞻前”,也要“顾后”,除了继续巩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外,还要熟悉彼此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小学六年级与初一语文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身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中小衔接比较性的联系,进行有机的教学渗透,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与衔接,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小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实现向初中阶段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奚志华.搞好阅读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4(10).
[2]顾峰.从"语言"到"语言"——课前美文分享对小学生与语言素养积累与提升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3]邵迪青.顺学而导——谈如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J].教学月刊,2010(1).
【关键词】中小衔接;语文素养;培养
教育部 2014 年 4 月 24 日正式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大素养。学科素养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始终是学科素养的追求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应该是核心素养学科化的具体反映,是个体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能在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自身价值、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必备语文品格和关键语文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它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本体性要素。语文教育必须以发展学生语言素养为基础,建构学生的语言就是建构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通过学得促进习得。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文字及内容的开发,让学生从中发现意义,实现自我建构和运用,在复杂建构中发展,在综合运用中提升。语文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语文知识,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感和家国情怀。
一、立足教学实际,积极发现问题
在中学七年级进行区调研测试中,我们发现阅读与鉴赏部分得分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及概括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对文本的阅读,从而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部分学生分不清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等文学现象, 回答问题用客套话,空话,甚至没有结合问题本身而答非所问。这折射出小、初语文衔接教学脱节的现状。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素养的培养是做好中小衔接的关键环节。
二、结合学科特点,客观分析原因
1.传统观念使语文素养的培养被忽略
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育中,更看重的仍然是成绩,随着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面临着一项新的压力,即升学压力,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考出优异的成绩,而学校与教师也希望得到较高的升学率。因而,部分语文老师授课时仍然是将学生获得优秀成绩作为目标,重点进行课本知识点的教学和答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人文知识的讲解。语文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局限,阻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没有很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扩展其视野。
2.教材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受限
课程的改革虽在不断地进行,但教材的更新却不多,语文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累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面对相对固定的教材,语文教师习惯性的使用固定的模式进行课堂授课,创新不足。此外,大部分语文教师只立足于对课文内容的讲授,难以将教材与不断变化进步的现实进行联系,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教学活动。
三、促进中小衔接,积极探讨策略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2013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小学5、6年级的学生应该能“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文章故事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初中7—9年级的学生应该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中小衔接这个关键的时期,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丰富阅读形式,提升阅读兴趣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采取不同手段,丰富中学生分阅读形式,营造愉快、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基础学科教学衔接研究”课例展示中,笔者曾与小学六年级的老师进行了六、七年级交换授课,在教授选自六年级的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过程中体会深刻。
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自觉理解文本的过程。朗读中所要求的节奏的顿挫扬抑,轻重缓急,若想处理得当,必须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表达在作品中的情绪有准确的把握,这是朗读者和作者的一次心与心的交流的过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在朗读时的发音、轻重的处理、语气的缓急、感情的沉淀、甚至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知识的积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底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性强,学生感兴趣读,所以课堂教学适合采取“朗读法”“自学研讨法”教学。课堂上可以鼓励同学们通过表演朗读、小组合作朗读、师生合作朗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合作朗读、小组竞赛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朗读技巧。例如,要求学生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对比着读、找出关键词重音朗读、通过对文本中标点符号的对比把握朗读的不同语气等等。这样,当反复琢磨、体味作者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读出文字背后的重要信息,从而从多种角度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自主学习,提升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3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中还提到,7—9年级的学生应具有“对文本的初步鉴赏能力,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尝试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地解读文本,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当以读代讲,示范引导,使学生能以读悟情,以读达意。学生自主感悟领会,小组交流合作。教师是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在对六年级的学生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过程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中学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会会比小学生更高。例如,在品读课文语句的过程中,小学生的领悟层面相对比较粗浅,而中学则要求更具体、细化。在第一课时的教学安排中,我们会要求六年级的学生找出“表现小女孩可怜的内容”。学生只需要根据问题筛选信息,找出关键句子。而中学则要求学生从句子中品读出小女孩可怜的具体表现,从而提炼出如:饥饿、寒冷、恐惧、孤独、痛苦等。又例如,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超越既往的主题定位,试着既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不幸的故事,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的要求可能更多的是停留在从现实的角度出发,重点解读故事中小女孩的不幸,感受作者对社会中贫苦者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深刻控诉。但是对于初中的学生,我们要从更高的层面的去理解,在尊重学生独特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体会到,我们不仅是一个对社会贫苦人民同情者,而更应该是一个反思者,学生能够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体会到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苦难,如何塑造自己的坚韧的性格,汲取怎样活着的勇气和力量。这是在教授过程中的难点,教师组织同学们小组探讨,合作探究,围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热烈讨论,允许有个性化的答案,从而促进学生对当时社会及作品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3.提倡广泛阅读,铺陈人生底色
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学生的语文课学好没有要看他阅读的能力如何,写作的能力如何。而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得多练习才能提高。”多练习、多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技能的基本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靠阅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新课标》要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材料应该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因此,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从古今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推荐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整本阅读,广泛涉猎各方面的文学滋养。教师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中小衔接阶段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对广阔的文学天地充满渴望。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不偏食”,要告诉学生不同的书籍将给予我们不同的精神营养,教师在为学生推荐阅读篇目时,可以推荐他们喜欢读的、体现学生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可以推荐长篇文学名著,如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老舍的《骆驼祥子》、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高尔基的《童年》、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也可以推荐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之绚烂》、龙应台的《目送》、周国平的《妞妞》、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充满温情和爱的作品。或者还可以推荐彰显正直、力量、善良、勇敢坚毅等人性中的美好品质的优秀作品。例如,凡尔纳的《十五岁的小船长》、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还可以推荐介绍自然科学、科幻作品,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如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佐野阳子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系列科幻小说,又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傅雷夫妇的《傅雷家书》、林汉达和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埃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等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甚至是柴静的《看见》、马明博与肖瑶的《舌尖上的中国——文化名家说名吃》介绍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型读物等。
(2)教给学生阅读长篇作品的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梗概了解书的大意;通过阅读目录了解书的大致结构,从而进行选择性阅读或通篇阅读,阅读方法多样,喜欢的段落可以进行感情朗读。例如,《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当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而且文本内容以诗歌、文言为主要的表情达意的形式,对于中小衔接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书本每一回的标题就是故事主线的体现。在120回本里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作者通过贾宝玉做梦的方式把小说里的各种人物的命运都在这一回中做了预示,十二金钗的命运都以判词和曲子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内容深奥难懂,对于中小衔接階段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先跳过这一回暂时不读。可以选择学生较容易理解的部分细读。例如,刘姥姥作为一个极度贫困的乡下老太太,为了生活得到一点救济设法带着孙子板儿来到了大观园,在这种贫富差距极为悬殊的关系下展开的故事情节,刘姥姥的到来给表面光鲜荣华,实则没落衰败的荣国府带来一点生机活力,里面会有不少滑稽、热闹的场面描写,尤其对刘姥姥的人物描写的精彩之笔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
此外,阅读长篇作品一般采用默读,因为默读既可以边读边思考,又能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有些长篇作品学生还可以尝试略读、浏览,大致了解大意,或选择性的阅读相关篇目。
为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划、批注,做读书笔记,做读书卡片等,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教学中习得的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作品语言。
阅读长篇作品,除了读懂作品内容,还应指导学生读后思考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特点,从而进行学习、迁移并运用。例如,《红楼梦》中作者在作品中展现的写作手法很值得我们去仔细的推敲品味。在林黛玉进贾府一幕中,作者对贾府中的几个女性人物进行了极富层次的刻画:黛玉进入内堂后,先是见过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接着见过迎春、探春、惜春几位表姐妹,三位小姐衣着打扮一模一样;最后是极力铺排了“不见其人,先问其声”的王熙凤的出场,从精致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刻画出一个年纪轻轻便当家的圆滑老练、精明泼辣的少妇形象。这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作者精彩的人物描写的手法。 (3)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
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要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课外阅读进课堂体现在定期安排课堂阅读课,师生在课堂上静静的阅读课外书,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会、读书演讲会、自编自演剧表演等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每个月评选班上的“读书大王”“小小读书迷”,使爱读书的孩子成为学生的榜样。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或者师生同读一个主题的书的活动,参与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以促进学生持久的读书热情。例如,教师可以以“寻找母爱,体验真情”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以“母爱”为主题的多文本阅读的序列活动,老师可以推荐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刘心武的《神圣的沉静》等与母爱相关的作品给学生阅读,让学生畅游书海,在读书交流会上,分小组分享读过的有关母爱的文章。学生可以谈谈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母亲;体会文章塑造母亲的形象的写作手法;追忆过往,分享自己的母爱故事,并进行情诗创作,表达对母亲的爱。引领学生从阅读升华为可贵的感恩教育。
4.加强综合性学习,培养分享习惯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提倡并新增的一个课型,它既符合语文教学的学习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教师按照教材设计或自行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是有效提高小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良好途径。
比如,有的教师在执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主题单元“人与动物”时,可相机组织开展“我们的动物朋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包括“同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班级读书会、“我随蒂皮游非洲”读后感演讲会、“我的动物朋友”主题画报展示和“我眼中的动物英雄”诗歌故事会等。又例如,执教七年级第四单元的“到民间采风”主题时,可组织开展“我家乡的端午节”手抄报制作比赛、“寻找家乡的历史文化”小组采风活动、“广东音乐”分享会、“广府文化”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和喜爱。
开展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还有利于形成学生开朗、豁达、乐观、上进的性格。
我们小学六年级及初中七年級的语文老师,既要“瞻前”,也要“顾后”,除了继续巩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外,还要熟悉彼此语文课程标准,清楚小学六年级与初一语文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身的教学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中小衔接比较性的联系,进行有机的教学渗透,为学生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铺垫与衔接,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小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地实现向初中阶段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奚志华.搞好阅读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4(10).
[2]顾峰.从"语言"到"语言"——课前美文分享对小学生与语言素养积累与提升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
[3]邵迪青.顺学而导——谈如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J].教学月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