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j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有人提出文本“工具论”,有人提出文本“人文性”,新课标又提出了“工具与人文的统一”。笔者以为,我们在反思二者孰轻孰重的同时,都应该首先考虑文本在语文教学思维中的重要性。
  应该说,当前语文教材的文学色彩越来越重,即使是说明文、说理性的文章,也不是简单地体现这些文体的基本特点,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更强调形象性、生动性。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是一个科技说明文单元,它除了具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外,还十分强调文本的可读性、文学性。那么,新课标的“工具性”又如何体现呢?我想,这一任务也要在文本的学习中去实现。我们只有通过“文本”这一形象、生动、质感的“案例”让学生逐渐做到心领神会,正如朱熹《观书有感》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个“源头”便是那些鲜活、生动的文本,学生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具体学习,方有“清如许”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
  所以,语文教学最核心的应该是把握“文本”。这可以说是与其他文科学科形成鲜明的区别,例如历史、政治课本只是知识的表述的与承载,无需学生对文本的强化,只要他能够掌握知识点就行了。但语文若离开了课文,脱离文本的具体语境,学生即使对一篇文章理解了,也会限制他对文本进一步的学习,那么,知识还是死知识,不会举一反三,所谓“人文性”只是一堆说教。如果这样,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人文”教育也是空洞的,文学鉴赏也是味同嚼蜡。
  新课标中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谓“用教材教”是在重视学生语感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把握语文知识,我们应该做必要的“延伸、联系”。这种“延伸”不一定是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更彻底地体验文本中的情感思想、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比如讲到《赤壁赋》中的“夜游赤壁”一段,可以联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前五句,充分让学生体味月色下赤壁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的境界。由此这般,学生才会进一步领悟结尾句中作者为什么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文本的“延伸、联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体味意蕴,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为了启发学生的联想与想像思维。如果我们的延伸、联系离开了文本,我们只能讲故事,学生也只是听热闹,何谈对文本的进一步领悟,更谈不上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样的道理,我们联系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绝然不能代替学生去诠释、把握文本,背景也只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
  用王国维的一句话来总结我对“文本”与“延伸”的理解:“入乎其内,故能感之。出乎其外,故能悟之。”我们走进文本,方能具体切实地学习语文,我们适当的延伸、联系,方能对其有灵活深刻地把握、理解。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必须紧紧围绕着文本进行,只有在这个原则下,我们才有可能实现新课标所说的“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所以,课堂交流最核心的便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例如我们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由于节选部分篇幅较长,人物众多,场景变化频繁,叙述近乎琐碎,描写亦趋铺陈,如果我们仅带着自己的理解,而忘了文本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是难解其中韵味的。因此,只有让学生反复阅读,走入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初步交流,我们才能充分实现师生交流,学生才能有所借鉴地理解这部名著的内涵,才能感受这一文学经典的魅力。
  时下,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使用,它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教学条件与方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对于我们拓展知识的外延,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帮助。但多媒体的使用与教学本身并不是完全交融,例如知识逻辑的推演不能用直观代替,因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知识的体验不能被图画形象代替,因为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更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多媒体的使用必须做到与文本结合,这是多媒体语文教学应该处理的关键问题。
  我曾观摩了一节运用多媒体讲授姚鼐的《登泰山记》的公开课,文中有一段对“泰山日出”极精彩的描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此为本节课之重点,但教师只是疏通文意,点明时间变化,色彩对比,便用课件展示了几张“泰山日出”的照片。语言的形象是通过抽象的语音符号间接实现的,必须通过想像为中介产生其形象的意义,它与图像的直观形象是有着思维性的不同,可以说,这种多媒体的使用是对语感、语境、体验的淡化,是对语文思维的湮没。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多媒体使用必须首先考虑语文思维的独立性,必须根据文本的特点来使用,必须根据与文本相关的延伸来使用,绝不能简单地做到知识的明白、直观与理解。我甚至可以说,盲目迷信地使用多媒体只是在语文课堂教改中搞“洋务运动”,真正变革语文教学首先得明确文本在语文教学思维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使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教师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他们才有在具体语境中领悟知识的可能;教师只有让学生融入文本,他们才有切身地感受思想人文的可能;教师只有让学生领悟文本,他们才有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的可能。
其他文献
如何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写作的持续性,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将自己的具体做法加以总结升华,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寻求原因,对症下药  不少教师都在强调学生写作积极性上作出了可贵的探讨,但从全局来看仍然收效甚微。我认为也许是我们的“调动”脱离了中学生的实际!学生缺乏写作积极性的原因何在?这个问题不弄明白,我们的“调动”只能对牛弹琴。学生无写作积极性,原因就在于轻视、惧怕、不会
【案例背景】  2015年7月,笔者与本校的罗秋红、徐青青两位老师作为南京市代表队参加了第十三届NOC全国网络教研团队竞赛,获得比赛一等奖。其实在比赛前,我们并不十分了解“翻转课堂”“微课”等一些新概念。但是经过赛前学习、准备与赛中的教研、攻关以后,一些新理念于不知不觉中领会于心。  本次大赛前,我就在心中琢磨:这次不能再像市赛那样,等现场抽取文题后,凭借文本解读的经验和灵感去确定微视频的“那一个
众所周知,积极有效的阅读作业可合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不仅如此,也可深度调动学生阅读热情,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之后在此基础上可稳步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课堂教学中和课后作业安排中,均会对学生阅读兴趣内容和学生学习习惯内容以及阅读习惯养成内容有所涉及。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传统语文阅读作业安排形式难以满足新课改需求和素质教育需求,所以我们应正视各类现状,从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带来一系列令人担忧的消极现象……党中央一再高举新时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旗,正集中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不断退化的趋向,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持既教书又育人,而广大语文教师更需强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担负起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任。现就这一话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  “近年一
课堂提问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而,好的课堂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点燃思想的火花,还能有效完成课程目标。然而,课堂提问,不是无中生有随意而为的,也不是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她要立足于课堂,凸显教学目标,要立足于文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变化。本文依据自我课堂教学实践,提出缘题质疑、着眼关键、比较设疑、巧妙“假设”等四种设置问题的有效方法,从
三、教学目标要反映学生言语实践的行为和阅读文本时心理的变化  教学目标即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作用下,通过与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预期达到的学习心理和行为结果。因而,在教学目标中应该反映出学生基于文本阅读的言语实践行为和学习心理有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学习表现,应达到怎样的言语发展程度等。要做到这些,须基于文本阅读的言语实践活动,力求通过描述学生言语实践行为和文本阅读心理的变化来反映学生学习的结果。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