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由屈辱走向独立的转折点,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有效整合教材,才能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更好实现知识的高效传授,因此本文尝试从国之殇、民之奋、吾之思三部分展开对教材知识的整合,并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对抗战和当前中日关系的正确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例研究;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G434;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280-02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由民族革命走向民主的桥梁和纽带,是近代百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因此本课不但是这一专题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既然抗战在中华民族复兴史和中国近代抗争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凸显它的重要性呢?为此我设计本课的题目为《三封信引发的思考——从理性角度回望抗日战争》,目的在于从微观角度,以抗戰真实历史人物故事为引导,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走进这段历史,感悟这些历史人物的悲喜,从而达到小角度大历史的目的。在结合历史学科及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我对教材知识进行了大胆整合,将整个抗战的历史分为:国之殇:日军侵华原因;民之奋:中国抗战;吾之思:勿忘国耻,守住理性的底线,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国之殇:日军侵华原因
在本课开始前,我向学生展示本课的第一封信:
美惠子女士:
……尽管我们俩的国籍不同,远隔海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让我们像亲姐妹一样,为中日两国入民世代友好作出贡献!
陈难1990年11月1日。
展示第一封信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交代故事主人公美惠子的丈夫高桥(侵华日军战机飞行员),陈难(抗战烈士陈怀民的妹妹);另一方面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为更好引领学生进行本课史实的学习做好铺垫。
对日军侵华原因的处理,我通过以下PPT展示让学生自主思考、归纳: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它为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日本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帝国存亡上必要之事也。”
——1927年东方会议之《田中奏折》。
材料二:红军长征及国民党堵截红军的路线图。
这样既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理解十四年抗战及局部和全面抗战奠定了基础。
二、民之奋
(一)局部抗战
针对十四年抗战的第一阶段即局部抗战来讲,我把局部抗战的相关事件标识在地图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中国抗战是怎么开始的,另一方面是有哪些中国军民在进行抗争?结果怎样?这为后面介绍全面抗战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二)全面抗战
在全面抗战阶段学习中用陈难回忆哥哥陈怀民武汉空战的经历来引领学生学习有关全面抗战的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学生对于以上抗战故事的了解,及蒋介石在武汉空战前对于陈怀民等空军飞行员所下的誓死报国命令,让学生结合教材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共产党游而不击”“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回答,到底哪一个正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教材认识面对日寇侵袭国共两党及中国民众对待抗战的态度,及在此态度的影响下,国共两党和民众应该怎样做才能赢得抗战的胜利。
(三)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战争是残酷的,有战争就有牺牲,为学生展示陈难回忆哥哥陈怀民战死殉国的相关材料,展示材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历史,回溯那些为赢得抗战胜利和国家独立而献身的英雄,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感恩先辈,珍爱和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为下一步分析总结抗战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做好铺垫。
在抗战胜利原因及意义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团结就是力量、近代中国签订屈辱条约、新中国建立等图片让学生讨论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认识抗战胜利的原因在于中国军民团结一心,而抗战胜利的意义对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经过整合教材,从国之殇、民之奋两部分对整个抗战历史的梳理基本做到了详略得当,在帮助学生形成对于有关抗战历史全面、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为吾之思部分中引领学生形成“勿忘国耻,守住理性的底线,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三、吾之思
为了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部分中向学生展示了如下材料:
战后哥哥的战友们在清理敌机残骸时,获知日军飞机驾驶员为高桥一宪,并在他的血衣袋里发现了他妻子美惠子几天前的来信和两个孩子的照片;
一宪君:
不知怎的老是放心不下,想接到你的来信……。我甚至有时想到不做飞行员的妻子才好,做了飞行员的妻子,总是过着孤凄的日子。……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
美惠子四月十九日
起初我恨透了高桥一宪和他的妻子美惠子,但当我看到信后,感受到美惠子对丈夫的哀怨和对战争的恐惧后,便随之泪水,我的恨转变为深深的同情。于是我忍痛给美惠子写了一封信:
怀着痛失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的地想到你失去丈夫的心境,想到中日人民竟如此凄凉的牺牲于日本军阀的错误政策下。怀民哥和高桥君同归于尽,并不是发泄对高桥君的私仇,他们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我期盼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有爱的握着,心和心相映着,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
祝你为全世界和平而奋斗。
陈难书于1938年5月31
通过两封信内容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普通中国民众还是日本国民对于法西斯战争态度是憎恶的,特别是当陈难看到美惠子写给丈夫的信后,在态度上的转变及对美惠子的同情,呈现了历史时期国民理性看待抗战的思考,从而为我们今天理性看待抗战和当前的中日关系埋下了伏笔。
真理不辨不明,最终在教师的总结和引领下得出:历史时期我们的民众和政府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是理性的,我们的政府谴责和打击的,我们的民众反抗和痛恨的是发动这场战争的日本法法西斯政府,而同情的是普通的日本民众;但与历史遥相呼应的今天,面对历史和当前的中日关系,我们部分民众的过激爱国行为最终会怎样?当然我们反思历史和今天部分中国民众过激的反日宣传并不是无视日本右翼势力沉渣泛起的现象,但对于这种逆历史的行为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用理性的方式予以回击,正向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讲的那样“只有加害者不忘责任,受害者方能平息内心的伤痛”,因此对于中日历史和当前的中日关系,我们应该做到“勿忘国耻,守住理性的底线,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例研究;抗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G434;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280-02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由民族革命走向民主的桥梁和纽带,是近代百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因此本课不但是这一专题的重点,也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既然抗战在中华民族复兴史和中国近代抗争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凸显它的重要性呢?为此我设计本课的题目为《三封信引发的思考——从理性角度回望抗日战争》,目的在于从微观角度,以抗戰真实历史人物故事为引导,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走进这段历史,感悟这些历史人物的悲喜,从而达到小角度大历史的目的。在结合历史学科及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我对教材知识进行了大胆整合,将整个抗战的历史分为:国之殇:日军侵华原因;民之奋:中国抗战;吾之思:勿忘国耻,守住理性的底线,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国之殇:日军侵华原因
在本课开始前,我向学生展示本课的第一封信:
美惠子女士:
……尽管我们俩的国籍不同,远隔海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让我们像亲姐妹一样,为中日两国入民世代友好作出贡献!
陈难1990年11月1日。
展示第一封信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交代故事主人公美惠子的丈夫高桥(侵华日军战机飞行员),陈难(抗战烈士陈怀民的妹妹);另一方面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为更好引领学生进行本课史实的学习做好铺垫。
对日军侵华原因的处理,我通过以下PPT展示让学生自主思考、归纳: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它为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日本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帝国存亡上必要之事也。”
——1927年东方会议之《田中奏折》。
材料二:红军长征及国民党堵截红军的路线图。
这样既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理解十四年抗战及局部和全面抗战奠定了基础。
二、民之奋
(一)局部抗战
针对十四年抗战的第一阶段即局部抗战来讲,我把局部抗战的相关事件标识在地图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中国抗战是怎么开始的,另一方面是有哪些中国军民在进行抗争?结果怎样?这为后面介绍全面抗战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二)全面抗战
在全面抗战阶段学习中用陈难回忆哥哥陈怀民武汉空战的经历来引领学生学习有关全面抗战的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学生对于以上抗战故事的了解,及蒋介石在武汉空战前对于陈怀民等空军飞行员所下的誓死报国命令,让学生结合教材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共产党游而不击”“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学生讨论后让学生回答,到底哪一个正确。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结合教材认识面对日寇侵袭国共两党及中国民众对待抗战的态度,及在此态度的影响下,国共两党和民众应该怎样做才能赢得抗战的胜利。
(三)抗战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战争是残酷的,有战争就有牺牲,为学生展示陈难回忆哥哥陈怀民战死殉国的相关材料,展示材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历史,回溯那些为赢得抗战胜利和国家独立而献身的英雄,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感恩先辈,珍爱和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为下一步分析总结抗战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做好铺垫。
在抗战胜利原因及意义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团结就是力量、近代中国签订屈辱条约、新中国建立等图片让学生讨论总结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认识抗战胜利的原因在于中国军民团结一心,而抗战胜利的意义对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经过整合教材,从国之殇、民之奋两部分对整个抗战历史的梳理基本做到了详略得当,在帮助学生形成对于有关抗战历史全面、系统认识的基础上,为吾之思部分中引领学生形成“勿忘国耻,守住理性的底线,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三、吾之思
为了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部分中向学生展示了如下材料:
战后哥哥的战友们在清理敌机残骸时,获知日军飞机驾驶员为高桥一宪,并在他的血衣袋里发现了他妻子美惠子几天前的来信和两个孩子的照片;
一宪君:
不知怎的老是放心不下,想接到你的来信……。我甚至有时想到不做飞行员的妻子才好,做了飞行员的妻子,总是过着孤凄的日子。……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
美惠子四月十九日
起初我恨透了高桥一宪和他的妻子美惠子,但当我看到信后,感受到美惠子对丈夫的哀怨和对战争的恐惧后,便随之泪水,我的恨转变为深深的同情。于是我忍痛给美惠子写了一封信:
怀着痛失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的地想到你失去丈夫的心境,想到中日人民竟如此凄凉的牺牲于日本军阀的错误政策下。怀民哥和高桥君同归于尽,并不是发泄对高桥君的私仇,他们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我期盼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有爱的握着,心和心相映着,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
祝你为全世界和平而奋斗。
陈难书于1938年5月31
通过两封信内容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普通中国民众还是日本国民对于法西斯战争态度是憎恶的,特别是当陈难看到美惠子写给丈夫的信后,在态度上的转变及对美惠子的同情,呈现了历史时期国民理性看待抗战的思考,从而为我们今天理性看待抗战和当前的中日关系埋下了伏笔。
真理不辨不明,最终在教师的总结和引领下得出:历史时期我们的民众和政府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是理性的,我们的政府谴责和打击的,我们的民众反抗和痛恨的是发动这场战争的日本法法西斯政府,而同情的是普通的日本民众;但与历史遥相呼应的今天,面对历史和当前的中日关系,我们部分民众的过激爱国行为最终会怎样?当然我们反思历史和今天部分中国民众过激的反日宣传并不是无视日本右翼势力沉渣泛起的现象,但对于这种逆历史的行为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用理性的方式予以回击,正向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讲的那样“只有加害者不忘责任,受害者方能平息内心的伤痛”,因此对于中日历史和当前的中日关系,我们应该做到“勿忘国耻,守住理性的底线,以史为鉴、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