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藤学曾经用三种比喻来形容教育研究的视角,他认为:教育研究如同是用眼睛在观察世界,不同的眼睛就代表了不同的观察视角,这三种视角即是:飞鸟之眼、蜻蜓之眼、蚂蚁之眼。过去我们习惯于使用飞鸟之眼观课,也尝试过蜻蜓之眼,但对蚂蚁之眼使用得远远不够。课堂观察与研究不仅需要飞鸟之眼、蜻蜓之眼,也需要近距离的贴近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状态来反观教师的教学环节与教学设计。现将我的观点阐述如下:
一、观点来源
一次青年教师课堂观察教研活动中,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上课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其次观课教师对本节课进行评课,在对本节课进行评课过程中,教师们从上课教师的课堂设计、活动组织、小组合作、技能目标、知识目标等一系列活动展开评论,这时我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有哪个学校的老师对她这节课说不足或者建议的时候,这个老师就会对建议的老师进行回复,说本学校的特点、学生的学情、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有多用心、多不容易,导致后面评课的老师都是草草结束。
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每周下校听课,被听课的教师都会很紧张的说要做什么准备、心情很紧张、能不能听其他人的课等诸多问题,我只这样理解:我们教研员下校听课,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的常规课,进校之后推门就听,听老师们的上课常态,上课教师真实的课堂状态。
二、观点阐述
1. 用蚂蚁之眼观察课堂,我们说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我们学生,那么用蚂蚁之眼观察记录的课堂学习行为,学习状态。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共同来分享。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比较有意思、哪里比较有困难,学生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在整个课堂的观察中,观察者观察记录的小组是如何解决遇到的困难或是什么原因让小组没有找到解决的途径,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路径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具体观察学生整节课的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教师再根据学生整体的表现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或者设计环节进行修改或者再设计。这样的察学研讨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心里有学生。
2. “评课”意味着对上课教师和上课环节进行点评,不如将“评课”这样的批判性字眼换成“研讨”或者是“交流”。这个改变将减少上课教师的精神压力。
三、建议与想法
1. 从评判者走向观察者。教师们需要转换身份,降低姿态,像蚂蚁行进一样,把眼光注意在学生的身上,观察记录学生的一举一动。从教学目标的叙写转变为学习目标的制定,从只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更关注学生的学,从课堂管理上教练式绝对服从转变到开放自主,从只注重知识的教学转变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从注重技能的教法转变到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更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兴趣等。
2.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首先,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回答,是课堂中最常见的提问方式。但是如何让提问问题更有效,如何让提出的问题直至目标,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问题回答的反馈。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简洁明了;提问题的内容要具有可描述性;还要让学生有回答的空间,有话可说;还要对问题进行再次追击,看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症结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和教师设计的有所不同。再次,教师的问题反馈从学生课堂表现上出发,积极参与、发出困难信号、关注不同组别内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神态,对于教师的回应、学生的表现、学生等具体情况,让学生的学习情境在反馈中再现,根据大家共同的反馈,从中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最后,执教老师与观课教师在对应学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方案设计与教学设计。
3. 减少上课教师精神压力。所谓的听课、评课、或者说是议课,不是为了批评或者批判上课教师做得不好或者陋习,而是通过上课老师的教学行为反观自己的做法,怎么做会更好的实施教学。体育学科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专业的技能差别相对较大,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隔行如隔山,就是如此。每个教师专业不同,特长不同,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在观课的时候,要看到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理念、突发事件的处理、分层次教学、学生合作与探究等之外,还要看到執教老师的优点,更要有如果我来上这节课,我会从哪几个目标与评价任务设计入手,怎么来实施我的课堂教学,如果我遇到此类的突发事件我会有那些方法去解决等。如果教师们保有这样的观念,那么,不论是对上课教师还是观课教师都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4. 共同成长。通过多次下校观课研讨,发现,学生在课堂中与他人对话,倾听对方,分享自我,与自己对话,促进自我提高成长,教师间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给予肯定;发现不足,给出合理建议;相互交流,一起研讨,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用佐藤学教授的话说:参观别人的学校,就应该虚心的从那所学校的实情和教学实况中学点东西回来。是学点东西回来,而不是只是一味的恭维,或者一味的批评。
一、观点来源
一次青年教师课堂观察教研活动中,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上课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其次观课教师对本节课进行评课,在对本节课进行评课过程中,教师们从上课教师的课堂设计、活动组织、小组合作、技能目标、知识目标等一系列活动展开评论,这时我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只要有哪个学校的老师对她这节课说不足或者建议的时候,这个老师就会对建议的老师进行回复,说本学校的特点、学生的学情、自己对本节课的设计有多用心、多不容易,导致后面评课的老师都是草草结束。
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每周下校听课,被听课的教师都会很紧张的说要做什么准备、心情很紧张、能不能听其他人的课等诸多问题,我只这样理解:我们教研员下校听课,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的常规课,进校之后推门就听,听老师们的上课常态,上课教师真实的课堂状态。
二、观点阐述
1. 用蚂蚁之眼观察课堂,我们说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应该把课堂还给我们学生,那么用蚂蚁之眼观察记录的课堂学习行为,学习状态。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共同来分享。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比较有意思、哪里比较有困难,学生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在整个课堂的观察中,观察者观察记录的小组是如何解决遇到的困难或是什么原因让小组没有找到解决的途径,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的思维路径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具体观察学生整节课的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教师再根据学生整体的表现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或者设计环节进行修改或者再设计。这样的察学研讨才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心里有学生。
2. “评课”意味着对上课教师和上课环节进行点评,不如将“评课”这样的批判性字眼换成“研讨”或者是“交流”。这个改变将减少上课教师的精神压力。
三、建议与想法
1. 从评判者走向观察者。教师们需要转换身份,降低姿态,像蚂蚁行进一样,把眼光注意在学生的身上,观察记录学生的一举一动。从教学目标的叙写转变为学习目标的制定,从只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更关注学生的学,从课堂管理上教练式绝对服从转变到开放自主,从只注重知识的教学转变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从注重技能的教法转变到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更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学习兴趣等。
2.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首先,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回答,是课堂中最常见的提问方式。但是如何让提问问题更有效,如何让提出的问题直至目标,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问题回答的反馈。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的方式要简洁明了;提问题的内容要具有可描述性;还要让学生有回答的空间,有话可说;还要对问题进行再次追击,看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症结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和教师设计的有所不同。再次,教师的问题反馈从学生课堂表现上出发,积极参与、发出困难信号、关注不同组别内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神态,对于教师的回应、学生的表现、学生等具体情况,让学生的学习情境在反馈中再现,根据大家共同的反馈,从中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最后,执教老师与观课教师在对应学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方案设计与教学设计。
3. 减少上课教师精神压力。所谓的听课、评课、或者说是议课,不是为了批评或者批判上课教师做得不好或者陋习,而是通过上课老师的教学行为反观自己的做法,怎么做会更好的实施教学。体育学科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专业的技能差别相对较大,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隔行如隔山,就是如此。每个教师专业不同,特长不同,所以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在观课的时候,要看到教师的课堂设计、教学理念、突发事件的处理、分层次教学、学生合作与探究等之外,还要看到執教老师的优点,更要有如果我来上这节课,我会从哪几个目标与评价任务设计入手,怎么来实施我的课堂教学,如果我遇到此类的突发事件我会有那些方法去解决等。如果教师们保有这样的观念,那么,不论是对上课教师还是观课教师都是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
4. 共同成长。通过多次下校观课研讨,发现,学生在课堂中与他人对话,倾听对方,分享自我,与自己对话,促进自我提高成长,教师间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给予肯定;发现不足,给出合理建议;相互交流,一起研讨,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用佐藤学教授的话说:参观别人的学校,就应该虚心的从那所学校的实情和教学实况中学点东西回来。是学点东西回来,而不是只是一味的恭维,或者一味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