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良好的師生关系是学生的一种学力,高职院校新教师要变成一位受学生喜欢的同时也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好教师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过渡期,新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以自身成长促进学生成才。联系当前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现状,新入职教师可以从进行角色认知、增强角色转换的灵活性,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加教学活动的教育性意向、减少教学中的控制行为,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尝试由“置入式”教学向“对话”性教学转换,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找准自己的特点或强项、按自己的方式教书这六个方面改进教学,以期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获得自身职业发展。
关键词 高职;新教师;师生关系;学力
教书是一件既精彩又让人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对高职院校新教师们而言,大部分刚刚走出校门,准备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还有少数从企业或其它类型机构的不同职位进入教师角色,不管怎样,要变成一位受学生喜欢的同时也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好教师,他们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过渡期。在这期问,很多新教师会有一种每天都要付出很大努力还不一定对应下来的感觉,他们脑子里可能总是充满了一系列需要解答的问题、与学生一起上课的构想以及对控制行为及压力的担扰,其中想得最多的可能还是如何把握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怎样让自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二十余年的教学及其管理生涯中,笔者深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学力。在此,笔者联系当前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现状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这些观点对新教师们的成长有所借鉴帮助。
1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什么是一种学力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一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爱上教师本身”,很多教师都认同这一句话,这句话的内在涵义则是教师愿不愿意与学生进行沟通,能不能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能否从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在去年年底的一项校内学生问卷调查中,对“最喜欢一门课程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大部分学生都将其归因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技巧、教学水平等而非其它因素。
从自身求学与成长经历看,新教师们也不难发现,老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乃至以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都是“重要的人”,学生能否受到老师的关注、欣赏和鼓励,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这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师生关系的质量如何,决定权在教师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关心和接纳越多,就越能帮助学生去关心和接纳他人。学生认同度比较高的教师角色不仅有知识传授者和朋友,还有学生学业及职业规划促成者、心理健康辅导者等。
第三,职业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侧重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因为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可以简单介定一下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定时间内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资源是一个常数,教师则可以是个变数,那么学生是不可预测的函数,在这个函数中高职学生不可能凭滚瓜烂熟的书本知识去获得好的就业机会,教师也不可能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赢得讲台的方寸土地。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强大学力。
2 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现状
就笔者观察,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表现为求知欲比较强,主观上有学习热情,客观上努力不够,喜欢接受新事物,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不强,知识面既不宽也不深,自身压力感比较强,由于长期并不太成功的学习经历,相当多的同学缺乏成功的替代性经验刺激,再加之外部评价和态度的偏颇,造成了自我效能感偏低以及不适当的归因,甚至因为一些内外部原因而焦虑、苦恼、形成习得性无助。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在入校时学习准备不足,入校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文化基础,感觉学生比较难教,而且将其归因于学生基础差,所以学不好。而忽视学生对学习本身的感受,忽视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作用。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两大特点:
首先,长期“应试教育”造成“机械思维”,同时又让学生极度反感“机械思维”。目前很多师生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机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很难给学生创造自己思考、自主创新的机会。许多学生因为不懂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用心学习,无论是中学还是目前进了大学,很可能是强记住许多知识,但是却没有转化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对这种状况极为不满意。非常渴望改变。
第二、学生对时间的规划性不强,“自由时间”造成“光阴虚度”。在进大学后学生会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但是许多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反而不知所措,无法对其进行合理安排,甚至可能因为自由时间过多而感到不习惯。因为,原来很有规律的生活模式不见了,老师的规定、满满当当的上课时间、考试具体的目标在进人大学后可能会消失,对于习惯生活在框框中的许多学生,一旦框框被拿走,反而不知如何是好,就像是马需要吃草,以前一直是牧马人在喂,现在没有人喂了,马儿们就不知道自己去寻找草源。
3 对职业院校新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
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眼中的自己负责任、有能力、具有价值。会很容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不难想像,如果课堂教学经常能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自尊的满足、智慧的启迪,那学生一定会觉得上课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学生经常不能感到学有所获,经常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或者怀疑所学“知识”的价值,经常遭到忽视,遭遇挫折与打击,那他就会感到焦虑,厌学甚至强烈自我否定。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建立的基石,但如果教师职业发展中途受阻,学生的成长必然受到伤害。因此,作为新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以自身的成长来促进学生的成才。我们希望以下几点能对新教师们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起到一定帮助。
3.1 进行角色认知,增强角色转换的灵活性。教者不仅是知识和经验的拥有者、传统权威的具备者,还是朋友、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咨询者、学生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的引导者。新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合作。从而让自己对学生的角色多样化、更适应学生的需求:最基本的是辅导课堂及课后学习,开展专业学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专业发展;其次是担当学校管理部门、社会与学生间的纽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学生个人或群体提供咨询服务;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帮助学生处理突发事件,解决一些纠纷。让他们把精力更好地投入专业学习中;第四,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第五。接触最新的前沿就业信息,做学生的校外资讯提供者。
3.2 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新的教育理念, 主要是在认识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包括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所授课程所应具备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教育学科类知识。第三。培养教师的职业胜任感,这需要一些方面的能力: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总体而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教师的理想风采。
3.3 增加教学活动的教育性意向,减少教学中的控制行为。在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并非所有的交往都是出于教育性意向,而是为了控制住学生,如有时是一些简单的交流或信息传递,为了让学生服从自己,有时把学生仅当成是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有时甚至只把学生当成自身积郁的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但教的作用在于成就学,因学才完成了教育,教的力量只能体现为学的力量的发扬,教以学贵、师因生贵,教育终归是要“教”的。《学记》中说:“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也”。因此教师应具备教育性意向,它意味着对人成长的真正关注而非控制,这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当前状况及内在需要和愿望的确切理解与敏锐把握基础上。
3.4 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尝试由“置入式”教学向“对话”性教学转换。长期以来,知识被看作静态不变的内容。学生只要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就算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了教学计划的目标。但要培养具有主动性的职业或专业人才,教师首先可以试着打破思维惯性或惰性,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课程资源应首先来自工作实践活动,其次来自书本、网络、生活等。职业院校和行業企业联系紧密,外部资源应当比较丰富。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大纲,积极向企业寻找有效资源,把能反映教学要求的各种载体所承载的有效知识交互使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第二,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动脑、动手意向和创新精神有启发功能。在“置入式”教学中,教师把持知识和技能的话语权,使得知识单向流动,容易产生控制性行为,无法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考虑进来,学生只是自己的看客和听众。但实际上,在知识的理解与表达方面,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由“置入式”教学向“对话”模式转变,多给一些让学生与自己沟通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一上课就发表自己的“讲演”,一下课就夹着自己的书本离开教室。
3.5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首先是课前反思,在开学前,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所授教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进行分类;系统梳理教材中的每章节、每单元在全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尽可能地从教材之外搜集课程教学资源。第二是课中反思,包括反思学期之初是否对学生就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介绍,以及每课中新课引人情境是否得当、教学难点是否已经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三是课后反思。包括总结精彩之处,思考遗憾片段;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造成伤害;反思教学是否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和发展。
3.6 找准自己的特点或强项,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每个教师都有在教学方面相对的“强项”与“弱项”。比如,就课堂“功夫”而言,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课堂秩序井然有条;有的教师会“煽情”,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饱满;有的教师擅长理性思维,常带学生插上智慧翅膀;有的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学生在多样氛围中豁然开朗……正是教师的个性、学识素养和生命经历等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才使教师的教学各具特点。因此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应当关注和分析自己的特点,重视教师个体之间的一些细微的差异,重视在特长上做文章,不断拓展这些优点所发挥的空间。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最应该反思的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自己专注其中了吗?因为,雄心壮志和单纯的责任感,只是自己发展的主观动因之一,而只有专注、集中、耐心、执著并追求长期效果,才有可能获得最终成功。教无定法,在遵守教学基本规范、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剩下的空间都是自己的,可以选择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自己的风格,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用被动等别人指导你、帮你设计。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新教师要走的路有很长一段,但发展空间也很大。只要勤学、勤问、勤看、勤听,才有可能更快更稳地成长、成熟、成才,教育本身不需要太多喧嚣,而是需要冷静地、从容地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
参考文献
[1]苏考利,初为人师——教师职业生涯第一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姬,取高学生学习效率因素及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08(1)63-66
[3]李开复,E网情深[M],人民出版社,2007(10)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l-46
[5]郭思乐,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l-25
[6]胡明珍,专注,才能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3-3(8)
关键词 高职;新教师;师生关系;学力
教书是一件既精彩又让人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对高职院校新教师们而言,大部分刚刚走出校门,准备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还有少数从企业或其它类型机构的不同职位进入教师角色,不管怎样,要变成一位受学生喜欢的同时也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好教师,他们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过渡期。在这期问,很多新教师会有一种每天都要付出很大努力还不一定对应下来的感觉,他们脑子里可能总是充满了一系列需要解答的问题、与学生一起上课的构想以及对控制行为及压力的担扰,其中想得最多的可能还是如何把握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怎样让自己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二十余年的教学及其管理生涯中,笔者深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学力。在此,笔者联系当前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现状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这些观点对新教师们的成长有所借鉴帮助。
1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什么是一种学力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一门课程,首先要让学生爱上教师本身”,很多教师都认同这一句话,这句话的内在涵义则是教师愿不愿意与学生进行沟通,能不能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能否从学生的立场上考虑教学内容的接受性,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第一要素。在去年年底的一项校内学生问卷调查中,对“最喜欢一门课程的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大部分学生都将其归因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技巧、教学水平等而非其它因素。
从自身求学与成长经历看,新教师们也不难发现,老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乃至以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都是“重要的人”,学生能否受到老师的关注、欣赏和鼓励,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这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师生关系的质量如何,决定权在教师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关心和接纳越多,就越能帮助学生去关心和接纳他人。学生认同度比较高的教师角色不仅有知识传授者和朋友,还有学生学业及职业规划促成者、心理健康辅导者等。
第三,职业院校与研究型大学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侧重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需要的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因为社会对高职院校的需求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可以简单介定一下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定时间内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资源是一个常数,教师则可以是个变数,那么学生是不可预测的函数,在这个函数中高职学生不可能凭滚瓜烂熟的书本知识去获得好的就业机会,教师也不可能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赢得讲台的方寸土地。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学生的一种强大学力。
2 高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现状
就笔者观察,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表现为求知欲比较强,主观上有学习热情,客观上努力不够,喜欢接受新事物,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不强,知识面既不宽也不深,自身压力感比较强,由于长期并不太成功的学习经历,相当多的同学缺乏成功的替代性经验刺激,再加之外部评价和态度的偏颇,造成了自我效能感偏低以及不适当的归因,甚至因为一些内外部原因而焦虑、苦恼、形成习得性无助。同时,由于高职学生在入校时学习准备不足,入校后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文化基础,感觉学生比较难教,而且将其归因于学生基础差,所以学不好。而忽视学生对学习本身的感受,忽视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作用。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两大特点:
首先,长期“应试教育”造成“机械思维”,同时又让学生极度反感“机械思维”。目前很多师生受应试教育的“惯性”影响,机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很难给学生创造自己思考、自主创新的机会。许多学生因为不懂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用心学习,无论是中学还是目前进了大学,很可能是强记住许多知识,但是却没有转化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对这种状况极为不满意。非常渴望改变。
第二、学生对时间的规划性不强,“自由时间”造成“光阴虚度”。在进大学后学生会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但是许多学生不仅不能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反而不知所措,无法对其进行合理安排,甚至可能因为自由时间过多而感到不习惯。因为,原来很有规律的生活模式不见了,老师的规定、满满当当的上课时间、考试具体的目标在进人大学后可能会消失,对于习惯生活在框框中的许多学生,一旦框框被拿走,反而不知如何是好,就像是马需要吃草,以前一直是牧马人在喂,现在没有人喂了,马儿们就不知道自己去寻找草源。
3 对职业院校新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几点建议
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眼中的自己负责任、有能力、具有价值。会很容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我们不难想像,如果课堂教学经常能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自尊的满足、智慧的启迪,那学生一定会觉得上课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学生经常不能感到学有所获,经常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或者怀疑所学“知识”的价值,经常遭到忽视,遭遇挫折与打击,那他就会感到焦虑,厌学甚至强烈自我否定。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建立的基石,但如果教师职业发展中途受阻,学生的成长必然受到伤害。因此,作为新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以自身的成长来促进学生的成才。我们希望以下几点能对新教师们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起到一定帮助。
3.1 进行角色认知,增强角色转换的灵活性。教者不仅是知识和经验的拥有者、传统权威的具备者,还是朋友、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咨询者、学生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的引导者。新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合作。从而让自己对学生的角色多样化、更适应学生的需求:最基本的是辅导课堂及课后学习,开展专业学习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专业发展;其次是担当学校管理部门、社会与学生间的纽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学生个人或群体提供咨询服务;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帮助学生处理突发事件,解决一些纠纷。让他们把精力更好地投入专业学习中;第四,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纠正学生的认识偏差,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第五。接触最新的前沿就业信息,做学生的校外资讯提供者。
3.2 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新的教育理念, 主要是在认识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包括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所授课程所应具备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教育学科类知识。第三。培养教师的职业胜任感,这需要一些方面的能力: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总体而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教师的理想风采。
3.3 增加教学活动的教育性意向,减少教学中的控制行为。在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并非所有的交往都是出于教育性意向,而是为了控制住学生,如有时是一些简单的交流或信息传递,为了让学生服从自己,有时把学生仅当成是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有时甚至只把学生当成自身积郁的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但教的作用在于成就学,因学才完成了教育,教的力量只能体现为学的力量的发扬,教以学贵、师因生贵,教育终归是要“教”的。《学记》中说:“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也”。因此教师应具备教育性意向,它意味着对人成长的真正关注而非控制,这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当前状况及内在需要和愿望的确切理解与敏锐把握基础上。
3.4 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尝试由“置入式”教学向“对话”性教学转换。长期以来,知识被看作静态不变的内容。学生只要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就算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了教学计划的目标。但要培养具有主动性的职业或专业人才,教师首先可以试着打破思维惯性或惰性,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即课程资源应首先来自工作实践活动,其次来自书本、网络、生活等。职业院校和行業企业联系紧密,外部资源应当比较丰富。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大纲,积极向企业寻找有效资源,把能反映教学要求的各种载体所承载的有效知识交互使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第二,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动脑、动手意向和创新精神有启发功能。在“置入式”教学中,教师把持知识和技能的话语权,使得知识单向流动,容易产生控制性行为,无法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考虑进来,学生只是自己的看客和听众。但实际上,在知识的理解与表达方面,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话语权,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由“置入式”教学向“对话”模式转变,多给一些让学生与自己沟通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一上课就发表自己的“讲演”,一下课就夹着自己的书本离开教室。
3.5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首先是课前反思,在开学前,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所授教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根据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进行分类;系统梳理教材中的每章节、每单元在全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尽可能地从教材之外搜集课程教学资源。第二是课中反思,包括反思学期之初是否对学生就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明确介绍,以及每课中新课引人情境是否得当、教学难点是否已经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三是课后反思。包括总结精彩之处,思考遗憾片段;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造成伤害;反思教学是否让每个学生有所收获和发展。
3.6 找准自己的特点或强项,按自己的方式教书。每个教师都有在教学方面相对的“强项”与“弱项”。比如,就课堂“功夫”而言,有的教师会组织学生,课堂秩序井然有条;有的教师会“煽情”,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饱满;有的教师擅长理性思维,常带学生插上智慧翅膀;有的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学生在多样氛围中豁然开朗……正是教师的个性、学识素养和生命经历等等诸多因素的差异,才使教师的教学各具特点。因此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应当关注和分析自己的特点,重视教师个体之间的一些细微的差异,重视在特长上做文章,不断拓展这些优点所发挥的空间。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最应该反思的是,在自己的工作中,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自己专注其中了吗?因为,雄心壮志和单纯的责任感,只是自己发展的主观动因之一,而只有专注、集中、耐心、执著并追求长期效果,才有可能获得最终成功。教无定法,在遵守教学基本规范、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剩下的空间都是自己的,可以选择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教出自己的风格,你就是独一无二的你,不用被动等别人指导你、帮你设计。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新教师要走的路有很长一段,但发展空间也很大。只要勤学、勤问、勤看、勤听,才有可能更快更稳地成长、成熟、成才,教育本身不需要太多喧嚣,而是需要冷静地、从容地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
参考文献
[1]苏考利,初为人师——教师职业生涯第一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姬,取高学生学习效率因素及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08(1)63-66
[3]李开复,E网情深[M],人民出版社,2007(10)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l-46
[5]郭思乐,学校教学的动力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l-25
[6]胡明珍,专注,才能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