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对目前高校基层团组织存在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并对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团能力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 高校基层团组织;能力建设;探析
共青团的能力,是指共青团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紧密结合青年和青年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本领。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共青团组织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的基础上,对基层团支部的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尝试,逐步提高基层共青团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 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计划招收人数接近599万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已逾2000万;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的青年进入大学,高校共青团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这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行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增大了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空间;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狭窄的班级和专业界限,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后勤社会化的全面铺开使学生社区和学生宿舍逐渐成为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变化使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得以延伸,也在客观上促使高校共青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设置方式和团员管理模式。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能力建设,成为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2 目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共青团工作管理模式受到完全学分制的挑战。这是学分制改革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由于选课制、弹性学制的实行,班级同学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课的格局已被打破,原有的班级“固定教室”不复存在,原有共青团工作组织载体——团支部趋于淡化,以支部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文体等校园文化活动相应减少,代之以流动的方式参与专业课程学习和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的自由度大大增加,活动空间更加宽泛,原有的统一组织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分制的需要,诸如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考勤制度的加大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分制的实行给共青团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麻烦。
2.2 团员意识淡薄,活动被动。高校里95%以上的学生是团员,有些团员大学四年期间从未参加过团组织生活;有些团员已经忘了应尽的权利和义务;有些团员在日常生活中降低标准来要求自己;有些同学甚至把交团费都当作一种负担;团内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参不参加无所谓。甚至无法调动。
3 基层团组织存在松散的现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
化,学生的兴趣更加具体和多样化。从基层团委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许多团支部工作缺乏计划性,随机性强,“三会一课”制度不健全。团组织的活动和学习中、政治性的学习所占比例极小。出现组织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替代组织生活的倾向,团员的组织生活在“自然而然”的消失。团组织缺乏对团员进行政治理论和团的基本知识方面的学习教育,忽视甚至忘记了团的先进性和“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任务。基层团组织建设薄弱,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最本质的作用。
3 加强基层团支部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以服务促管理,增强基层共青团的工作能力。设立创新学分,建立新的評价制度。学分制教学打破了过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逐步培养起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共青团工作正是这种创新教育的“助推器”。所以,共青团工作部门很有必要在学分制中设置创新学分(如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视其成果价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分奖励”,或免惨与该成果相关的课程。这样,就在制度上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予以了有效的引导和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以共同爱好和兴趣为纽带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舞台。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立足学分制的特点,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强化大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弥补团支部集体教育客观上的不足。
3.2 组织建设系统化,完善基层团支部保障机制。建立基层团组织工作的考评机制。学院应不断探索团支部的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团支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使团支部的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团员评优的考核机制。通过评选活动培育、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带动广大团员青年积极争先创优。
建立团支部团日活动运转机制。积极开展团支部团日活动的评选工作,促进团支部各项工作的日常化、系统化、制度化。主要做法:一是有效地使用好《团支部工作手册》;二是抓好团的组织生活;三是抓好支部活动上报制度;四是抓好团日活动的检查工作。
3.3 队伍建设规范化、强化基层团支部继续教育机制。建立团干部的选拔教育机制。各级团组织加强对团干部的选拔、管理、教育、考核等工作,提高基层团干部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职责,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团干部的骨干核心作用,形成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保障。
建立团干部的学习机制。学院对团干部提出了“四个一”的学习机制。即:每月一次各团支部组织各团支部团支书进行专题学习,每两周一次各团支部组织各团支部的支委进行座谈;每学期团干部提交一篇工作心得,每学年各团支部结合一年的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进行一次团支部工作研讨。
建立团员的教育、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对团员进行增强团员意识的教育;通过“三会一课”制度、纪律教育工作评价、奖惩手段等对团员进行经常性的思想、纪律等方面教育,增强团员的组织观念,密切团员与团组织的关系,保证团组织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李忠伟,姚远,孙德刚。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
[2]杨永红。论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的作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01)
[3]王坤。浅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09)
关键词 高校基层团组织;能力建设;探析
共青团的能力,是指共青团组织按照党的要求,紧密结合青年和青年工作特点,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本领。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共青团组织在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的基础上,对基层团支部的能力建设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实践创新的尝试,逐步提高基层共青团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 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2008年全国高校计划招收人数接近599万人,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已逾2000万;高等教育大众化让更多的青年进入大学,高校共青团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这使得高校共青团工作领域进一步得到拓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行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内容,增大了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的空间;学分制的实施打破了狭窄的班级和专业界限,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后勤社会化的全面铺开使学生社区和学生宿舍逐渐成为学生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变化使共青团的工作手臂得以延伸,也在客观上促使高校共青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设置方式和团员管理模式。因此,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能力建设,成为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
2 目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共青团工作管理模式受到完全学分制的挑战。这是学分制改革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在完全学分制条件下。由于选课制、弹性学制的实行,班级同学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课的格局已被打破,原有的班级“固定教室”不复存在,原有共青团工作组织载体——团支部趋于淡化,以支部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文体等校园文化活动相应减少,代之以流动的方式参与专业课程学习和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的自由度大大增加,活动空间更加宽泛,原有的统一组织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学分制的需要,诸如学生之间的交流减少、考勤制度的加大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学分制的实行给共青团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麻烦。
2.2 团员意识淡薄,活动被动。高校里95%以上的学生是团员,有些团员大学四年期间从未参加过团组织生活;有些团员已经忘了应尽的权利和义务;有些团员在日常生活中降低标准来要求自己;有些同学甚至把交团费都当作一种负担;团内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参不参加无所谓。甚至无法调动。
3 基层团组织存在松散的现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
化,学生的兴趣更加具体和多样化。从基层团委开展活动的情况来看,许多团支部工作缺乏计划性,随机性强,“三会一课”制度不健全。团组织的活动和学习中、政治性的学习所占比例极小。出现组织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替代组织生活的倾向,团员的组织生活在“自然而然”的消失。团组织缺乏对团员进行政治理论和团的基本知识方面的学习教育,忽视甚至忘记了团的先进性和“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任务。基层团组织建设薄弱,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最本质的作用。
3 加强基层团支部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以服务促管理,增强基层共青团的工作能力。设立创新学分,建立新的評价制度。学分制教学打破了过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研究,在思考和研究中逐步培养起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共青团工作正是这种创新教育的“助推器”。所以,共青团工作部门很有必要在学分制中设置创新学分(如科技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视其成果价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分奖励”,或免惨与该成果相关的课程。这样,就在制度上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予以了有效的引导和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以共同爱好和兴趣为纽带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舞台。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地立足学分制的特点,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社团不断发展壮大,强化大学生的组织观念和集体观念,弥补团支部集体教育客观上的不足。
3.2 组织建设系统化,完善基层团支部保障机制。建立基层团组织工作的考评机制。学院应不断探索团支部的评价考核体系,完善《团支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使团支部的建设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团员评优的考核机制。通过评选活动培育、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带动广大团员青年积极争先创优。
建立团支部团日活动运转机制。积极开展团支部团日活动的评选工作,促进团支部各项工作的日常化、系统化、制度化。主要做法:一是有效地使用好《团支部工作手册》;二是抓好团的组织生活;三是抓好支部活动上报制度;四是抓好团日活动的检查工作。
3.3 队伍建设规范化、强化基层团支部继续教育机制。建立团干部的选拔教育机制。各级团组织加强对团干部的选拔、管理、教育、考核等工作,提高基层团干部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职责,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团干部的骨干核心作用,形成团干部队伍的建设保障。
建立团干部的学习机制。学院对团干部提出了“四个一”的学习机制。即:每月一次各团支部组织各团支部团支书进行专题学习,每两周一次各团支部组织各团支部的支委进行座谈;每学期团干部提交一篇工作心得,每学年各团支部结合一年的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进行一次团支部工作研讨。
建立团员的教育、管理机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对团员进行增强团员意识的教育;通过“三会一课”制度、纪律教育工作评价、奖惩手段等对团员进行经常性的思想、纪律等方面教育,增强团员的组织观念,密切团员与团组织的关系,保证团组织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李忠伟,姚远,孙德刚。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01)
[2]杨永红。论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的作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7(01)
[3]王坤。浅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