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2.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37-01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畸形行脊柱侧凸手术的麻醉方法的临床效能。 方法: 选择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脊柱侧凸手术治疗麻醉方法进会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130~23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230~1500 ml,术后无神经损害等症状,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外观恢复良好。结论:手术和麻醉医师术前还应向患者交代病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大致程序,拟采用的麻醉方式,以减少患者的顾虑。
【关键词】脊柱畸形;脊柱侧凸手术;麻醉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侧向弯曲伴有旋转的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目标是重建脊柱的生理弧度,尽可能融合少的节段和减少假关节的发生率。选取临床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行手术治疗麻醉处理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6~59岁,体重42~76kg。特发性脊柱侧凸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神经纤维瘤性脊柱侧凸1例。脊柱侧凸前路或后路矫形术治疗。
1.2 麻醉
1.2.1 手术体位 脊柱侧弯手术常采取俯卧位,可造成胸部和腹部活动受限,胸廓受压可引起限制性通气障碍,使潮气量减少,如果麻醉浓度掌握不好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病人则有缺氧的危险。而腹部受压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静脉血逆流至椎静脉丛,加重术中出血。因此,俯卧位时应取锁骨和髂骨为支撑点,尽量使胸腹部与手术台之间保持一定空隙。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建议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如果采用区域阻滞麻醉,则应加强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监测,特别是无创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氧合情况,然而近年来开展胸腔镜下脊柱侧弯矫形术大多采取侧卧位对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不大,麻醉管理也相对较为简单。
1.2.2 麻醉前准备和监测 应尽量减少术前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力争做到消除对手术和麻醉的顾虑和紧张,并完善各项术前检查,纠正各项异常,使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均能较好地耐受手术[1]。手术和麻醉医师术前还应向患者交代病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大致程序,拟采用的麻醉方式,以减少患者的顾虑。对于情绪过度紧张的病人手术前晚可给予适量的镇静药,如地西泮5~10mg,以保证患者睡眠充足。术中监测是保证患者安全和麻醉及手术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措施,血压、心电图、SpO2以及呼吸功能的监测应列为常规。由于手术创面大,失血多,加上采用俯卧位,提倡行桡动脉穿刺直接测压,如有必要还应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以便指导输血、输液和控制性降压。
1.2.3 麻醉方法 如浅全麻+硬膜外麻醉、全麻+控制性降压,均行安全、有效的控制呼吸方式。成人如手术简单、时间不长亦可在硬膜外阻滞或局麻下进行。插管后要妥善固定气管导管,以防止术中导管脱落。吸入麻醉(如恩氟烷或异氟烷+氧化亚氮+氧气)+非去极化肌松药、静脉麻醉(如静脉复合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一般认为以吸入麻醉为佳。
1.2.4 唤醒试验 要使唤醒试验成功,病人必须能够活动,故肌松剂必须近乎完全清除掉或使其逆转。吸入性麻醉药和长效麻醉药必须在唤醒试验前较长一段时间便停止,否则病人将无反应[2]。手术医师应在做唤醒试验前30min通知麻醉医师,以便让麻醉医师开始停止静脉麻醉药的输注和吸入麻醉药的吸入;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应使用加速度仪或周围神经刺激器监测肌松程度,若肌松未恢复,应在唤醒试验前5min左右使用阿托品和新斯的明拮抗。唤醒时,先让患者活动其手指,表示患者已能被唤醒,然后再让患者活动其双脚或脚趾,确认双下肢活动正常后,立即加深麻醉。在减浅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血压会逐渐升高,心率也会逐渐增快,因此手术和麻醉医师应尽量配合好,缩短唤醒试验的时间。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130~23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230~1500 ml,术后无神经损害等症状,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外观恢复良好。
3 讨论
脊柱畸形矫形术不仅采用了许多新的固定材料和方法,而且趋向微创手术发展,但手術仍较精细和复杂,而且一旦发生脊髓神经损伤,将造成病人的严重损害,甚至残废。因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以确保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讲行显得尤为重要。脊柱手术多在全麻下进行,术后疼痛发生时,可先给予二氢埃托啡、镇痛新、美散痛等弱效麻醉性镇痛药口服,对呼吸和循环影响少,亦无胃肠道禁忌,应用方便[3]。效果不佳者,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哌替啶、吗啡等强效镇痛药。对于术后精神压力较大和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易联用神经安定药。对于疼痛剧烈或需反复给药者,亦采用静脉PCA,常用药物有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等中短效麻醉性镇痛药。
参考文献
[1]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4275.
[2] 徐澄,王大柱,邓迺封,主编.骨科麻醉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4-143.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44-1358.
【摘要】目的: 探讨脊柱畸形行脊柱侧凸手术的麻醉方法的临床效能。 方法: 选择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行脊柱侧凸手术治疗麻醉方法进会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130~23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230~1500 ml,术后无神经损害等症状,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外观恢复良好。结论:手术和麻醉医师术前还应向患者交代病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大致程序,拟采用的麻醉方式,以减少患者的顾虑。
【关键词】脊柱畸形;脊柱侧凸手术;麻醉
脊柱侧凸是指脊柱侧向弯曲伴有旋转的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目标是重建脊柱的生理弧度,尽可能融合少的节段和减少假关节的发生率。选取临床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行手术治疗麻醉处理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6~59岁,体重42~76kg。特发性脊柱侧凸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神经纤维瘤性脊柱侧凸1例。脊柱侧凸前路或后路矫形术治疗。
1.2 麻醉
1.2.1 手术体位 脊柱侧弯手术常采取俯卧位,可造成胸部和腹部活动受限,胸廓受压可引起限制性通气障碍,使潮气量减少,如果麻醉浓度掌握不好使呼吸中枢受到抑制,病人则有缺氧的危险。而腹部受压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使静脉血逆流至椎静脉丛,加重术中出血。因此,俯卧位时应取锁骨和髂骨为支撑点,尽量使胸腹部与手术台之间保持一定空隙。由于手术时间较长建议采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如果采用区域阻滞麻醉,则应加强呼吸和循环功能的监测,特别是无创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氧合情况,然而近年来开展胸腔镜下脊柱侧弯矫形术大多采取侧卧位对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不大,麻醉管理也相对较为简单。
1.2.2 麻醉前准备和监测 应尽量减少术前的焦虑和不安情绪,力争做到消除对手术和麻醉的顾虑和紧张,并完善各项术前检查,纠正各项异常,使患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均能较好地耐受手术[1]。手术和麻醉医师术前还应向患者交代病情,说明手术的目的和大致程序,拟采用的麻醉方式,以减少患者的顾虑。对于情绪过度紧张的病人手术前晚可给予适量的镇静药,如地西泮5~10mg,以保证患者睡眠充足。术中监测是保证患者安全和麻醉及手术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措施,血压、心电图、SpO2以及呼吸功能的监测应列为常规。由于手术创面大,失血多,加上采用俯卧位,提倡行桡动脉穿刺直接测压,如有必要还应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以便指导输血、输液和控制性降压。
1.2.3 麻醉方法 如浅全麻+硬膜外麻醉、全麻+控制性降压,均行安全、有效的控制呼吸方式。成人如手术简单、时间不长亦可在硬膜外阻滞或局麻下进行。插管后要妥善固定气管导管,以防止术中导管脱落。吸入麻醉(如恩氟烷或异氟烷+氧化亚氮+氧气)+非去极化肌松药、静脉麻醉(如静脉复合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一般认为以吸入麻醉为佳。
1.2.4 唤醒试验 要使唤醒试验成功,病人必须能够活动,故肌松剂必须近乎完全清除掉或使其逆转。吸入性麻醉药和长效麻醉药必须在唤醒试验前较长一段时间便停止,否则病人将无反应[2]。手术医师应在做唤醒试验前30min通知麻醉医师,以便让麻醉医师开始停止静脉麻醉药的输注和吸入麻醉药的吸入;使用非去极化肌松药应使用加速度仪或周围神经刺激器监测肌松程度,若肌松未恢复,应在唤醒试验前5min左右使用阿托品和新斯的明拮抗。唤醒时,先让患者活动其手指,表示患者已能被唤醒,然后再让患者活动其双脚或脚趾,确认双下肢活动正常后,立即加深麻醉。在减浅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血压会逐渐升高,心率也会逐渐增快,因此手术和麻醉医师应尽量配合好,缩短唤醒试验的时间。
2 结果
手术时间为130~23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230~1500 ml,术后无神经损害等症状,麻醉效果满意,术后外观恢复良好。
3 讨论
脊柱畸形矫形术不仅采用了许多新的固定材料和方法,而且趋向微创手术发展,但手術仍较精细和复杂,而且一旦发生脊髓神经损伤,将造成病人的严重损害,甚至残废。因此,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以确保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讲行显得尤为重要。脊柱手术多在全麻下进行,术后疼痛发生时,可先给予二氢埃托啡、镇痛新、美散痛等弱效麻醉性镇痛药口服,对呼吸和循环影响少,亦无胃肠道禁忌,应用方便[3]。效果不佳者,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哌替啶、吗啡等强效镇痛药。对于术后精神压力较大和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易联用神经安定药。对于疼痛剧烈或需反复给药者,亦采用静脉PCA,常用药物有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等中短效麻醉性镇痛药。
参考文献
[1] 徐启明,李文硕.临床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4275.
[2] 徐澄,王大柱,邓迺封,主编.骨科麻醉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4-143.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44-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