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照镜子的猫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m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弟弟爱哭,哭起来脸向天,只剩一张嘴。
  一哭,大家都笑“这么大男孩子还哭?”
  今天从书包里掉出一张纸条。大家疑心他上课开小差,他立刻瘪嘴“不是我写的”。
  “行,不是你,”大人嗤嗤轻声笑。
  他脸一皱。
  “你们不相信我———”眼泪扑落扑落就滚下来了。


  我去房间劝他。
  他突然爆发“我受不了这个世道”。
  “什么?”我又惊又笑。
  他激动地有点语无伦次,“老说我,老说我,我們班黑帮老大也老欺负我。我六岁就出来,别的小朋友可以向父母学,我只能自己想着去做,一错了,大家就总是说你是错的,你是错的。”
  他从小离家,小学换了五个学校———一直在找更好的。
  我哄他,“也许是因为他们给你的期望比较多。”
  “可是没有人鼓励我。”
  他住校,每个周末要报奥数班,下午是英语冲刺班,加上北大附中的培训班,还有专门的四驱车教练到家来辅导———如果拿了全国冠军就可以在小升初的时候加分。
  他们班上有个孩子拿了四十多个特长证,还有孩子已经过了英语四级。
  这一年,我们再没去游过泳,打兵兵球也很少。
  “大姨说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要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必须是痛苦的吗?”
  “嗯,大家都必须要经过这个过程。”
  “可是这个过程太痛苦了。”
  “你是聪明的孩子,会度过去的。”
  刚干了的眼泪,又顺着脸挂下一行“我笨”。
  “谁说的?”
  “聪明的孩子是会解题的孩子。”
  “不是啊。”
  “老师就是这么想的,只有好学生是学生,我们不是学生,我们就是坐在这个教室里的人。”
  十二岁的孩子,一边哭一边给我讲道理,“姚明红了,可是要都培养中锋,那后卫谁培养啊?”
  我想笑不敢笑。
  “姐姐,你小的时候,有人鼓励你么?”他眼泪汪汪地看着我。
  姐姐说不出话,把他胖脸蛋上的泪水擦了又擦。


  有一天我偶尔跟他讲起我做的节目《心灵的成长》里面有个小胖子叫宋禹。
  宋禹的心理医生说:“他这么爱吃东西,是因为他每次感到愤怒的时候就用吃的堵住自己的嘴。”
  他点点头,很严肃地说,“姐姐,所以我现在才变成了个胖子。”
  他紧张地压低声音说:“你知道吗,我每天晚上要到十二点才能睡着。嘘,你不要跟任何人说。”
  “姐姐,哭是一种发泄,不发泄我就受不了了。”


  他刚来我家的时候9岁,留着细细的刘海,笑起来雪白的大板牙。
  那天下雪,我牵着他手去吃饭。
  一路上他从石油问到外交,又问,“姐姐,雪地上为什么有那么多小窟窿?”
  他爸终于说,“你哪儿来那么多问题?”
  他狡猾地笑,“她不是记者吗?记者就应该知道所有的事情,我就是想考考她。”
  三年过去了。
  每次他回来的时候都缩着脖子,挨着墙跟进来,回屋子把书包放下。除了考试好的时候,跟谁都不爱说话。我没有见过他去跟楼下的小朋友玩过,他也从来不给同学打电话,也没有听他说过想念谁。
  今天他突然跟我说起一个漫画,“有只猫,最喜欢照镜子。”
  问我,“姐姐,你知道我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漫画么?”
  “嗯,因为它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对了。”他说。
  我想起节目里宋禹每天用毛笔写在镜子上“你是帅哥”,然后再用水泼掉。
  我呼噜呼噜他的头发,“姐姐永远是你的朋友呀!”
  他点点头,开始在屋子里团团转,热切地不知要找点什么送我好。
  “姐姐,你小时候不是不能看书,只能看字典吗,我借书给你看。”
  他手忙脚乱地把书柜打开,把书一本本抽出来,堆在我身上。
  《时间简史》《诺贝尔奖得主写给小朋友》《比尔盖茨给小朋友的信》是他最喜欢的三本书。
  我抱着这三本书进了电梯,忍了好久的眼泪,还是掉了下来。
  选自《当代作家》
其他文献
在乡下,“骂街”似乎已销声匿迹了。但每每想起,还是挺怀念的。女人若是挂上骂街的名,村里人就会骂女人是泼妇,骂街似乎就是泼妇的代名词。那时的农村,物质匮乏,敝帚自珍。谁家丢了东西都不愿意找大队干部在村里的大喇叭里大喊大叫,因为得点头哈腰向大队干部递烟,赔笑脸,还得献媚叫上诸如大爷、大伯等称呼,当然最看不惯那张好像欠他钱似的黄瓜脸和摇头晃脑的样子,倘若非得上喇叭,就得走过这样的程序,大队干部才会在大礼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取下一本医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着书页,粗略地研究起疾病来。没等看完一连串的病症征兆,我便意识到自己恰恰得了这种病。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发愣,陷入绝望之中。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
我不想多说苏州菜怎么好了,因为苏州市每天都要接待几万名中外游客,来往客商,会议代表,几万张嘴巴同时评说苏州菜的是非,其中不乏吃遍中外的美食家,应该多听他们的意见。同时我也发现,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人都说自己的家乡菜好,你说吃在某处,他说吃在某地,究其原因,这吃和各人的环境、习性、经历、文化水平等等都有关系。  人们评说,苏州菜有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
我参加高中毕业生的同学聚会,见到了三十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一番热闹与感慨,自然不必多说了。真正震动我的,却是大家的婚姻状态。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准备离婚者占三分之一,剩下部分,在大家的逼问之下,面露哀色,说:孩子都这么大了,人到中年了,还有什么可以说的?有人借酒盖脸,望天呼吁,请婚姻幸福者站起来一下,让大家看到光明与希望。人人四顾,竟无一人站起。于是,举坐皆讪然,满脸尽是过来人的无奈。有一位所谓的成
没想到,林子根下的积雪那么平整,深厚,一脚下去竟没过了小腿。而这一排排的白杨树,根根都那么英挺,飒爽,俊朗,神清气爽地耸立在北国的青空之下。我常常透过它那萧疏蓬勃的枝条,忘我地沉浸于美丽的天空,高远,明净,广阔,心便柔曼得白云般在树梢游弋。此时日已平西,洁白的雪地也染上了淡淡的胭脂。几乎没有风,脖颈上大红的围巾也不再像那风中的旗,只有纷披的流苏在肩上微微浮动。雪后的气息像飞琼溅玉的山泉洗涤着肺腑,
我自幼生于农村,也曾去省城念过几天书。参加工作后,事情没做过多少,倒是由于接触过的人多了,一不留神竟也跟着吃了些“好东西”,可心情并没有因此而伟大起来,心中割舍不下的,仍是家乡那种独特的风味小吃———玉米面水饸饹。“打糊糊,煮山药,改善生活是水饸饹”。论起地方风味,水饸饹在广灵县是很有讲究的。它不知源于何朝何代,我只听父辈讲过它从六〇年饿肚时期以后特别是“学大寨”时就更加发扬光大起来。在那时候,它
红烧带鱼带鱼,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大同人,还是有深刻记忆的。自开始有记忆的时候,带鱼只有在过年时才有机会和它有亲密接触的机会,才能有肌肤之亲。相对于内陆城市的大同和70后的大同人,记忆尤为深刻。脑中一直存在一个固定思维,带鱼就是焖出来的,先油炸,之后爆香葱姜蒜,加酱油等焖煮,一定要到软绵才罢休。一股带鱼罐头味,挥之不去。一次,吃到一位北京知青妈妈做的红烧带鱼,才改变了我对带鱼味道的定义。并且学会了,
书写东营的灵感,来自于李白的《将进酒》。诗仙在他这首著名诗歌中,天才地发出一声浩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结束山东东营之行,回到西安的家里来,我想到一个题:海从天上来。来到黄河入海口所在的东营,还没有到入海口,我便思接千里万里,穿云破雾般思想起黄河的源头,是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上。那里地老天荒,那里雪山草原,那里所在的三江源水土孕育了我国著名的三大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各自选
因为十多年的胆结石,我住进了医院,下决心把不属于我身体的东西拿掉。术后第二天早晨,老公去开水房泡好茶进病房时对我说他听到的一个奇闻:这医院有个女病人,因为肝囊肿生病住院了,家里有两个女儿对她不闻不问,一个女儿就住在她自己家后面,另一个女儿住得稍远一点。这个妈妈也只有56岁,住院十多天了,只有自己五十三岁的妹妹在这伺候她,不仅伺候她,还拿钱替她看病。妹妹家在上海。老公不是一个八卦的人,他说是打水的过
住在昭苏的那几年,格外期盼春天。只因冬天持续得太久,太冷,雪太多。冬天的漫长让春天显得格外珍贵。珍贵的东西往往易逝,昭苏的春天也不例外。还没来得及享受春天带来的种种美好,我们已经生活在夏天了。春天走得悄无声息。其实,春天来得也是隐秘,但也并非无迹可循。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这是《礼记》上说的,应当也是一种痕迹,只是我们在高原,未曾留意过。关于春天,我们看到的是另外的迹象。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