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主要包括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和欣赏四个方面,其中歌唱活动是最多的教育形式,它是指用嗓音来演唱有旋律,有歌词的歌曲以及节奏朗诵,唱名游戏等。幼儿要想学会歌曲,必须理解歌词,熟悉旋律,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对于一些歌词比较难记的歌曲,及时有效的引导更是幼儿歌唱活动成功的关键。那么教师如何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使孩子们用心、用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自然地唱出动听的歌声?这成为我们研究的问题,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感受。
一、歌唱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1.运用图、指偶的方式提示策略
该策略就是教师出示与歌曲有关活动的图画通过先听音乐的方式,再出示图,引导幼儿仔细听歌曲,说出歌曲中的内容,理解歌词,老师在运用手偶的方式一步步的让幼儿进行理解歌词,在奥尔夫歌曲《小乌龟》,我在活动中先运用了听音乐的方式,再出示图以及手偶来帮助幼儿理解,通过幼儿先听到看图再到手偶与图的配合,在运用一些打节奏来理解这首歌。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幼儿一边唱,一边看图,如果忘歌词的话,图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2.手指游戏迁移策略
该策略就是指幼儿把自己已有经验迁移到现在的活动中,例如:歌唱游戏活动“两只小鸟”,从一只手迁移到另一只手,让幼儿通过手指迁移的游戏,提升孩子对歌曲的兴趣。
3.运用动作,让孩子记忆歌曲,爱上唱歌
反复跟唱、学一句唱一句……等传统单调的歌唱方式会磨灭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在活动中利用动作表演的方式来吸引幼儿学唱歌曲,例如歌曲《小乌龟》让幼儿通过想象,知道小乌龟是怎么爬的,结合歌曲的内容以及在动作上幼儿自己创编,哪怕是幼儿的“乱舞”那也是幼儿自己记忆歌词。歌唱歌曲的一种的经验,所以在动作上,教师尽量不要局限幼儿的创编动作想象。《头发肩膀膝盖脚》让幼儿通过歌词的内容去触碰身体相应的部位,将动作与歌曲相结合,通过动作潜移默化的让幼儿熟悉歌词内容,从而自然跟随音乐旋律歌唱。
4.发声导入
发声练习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起到主导地位,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发声练习有很多种,问候式的、节奏式等等,可以用不同形式进行发声,从发声中让幼儿更快的进入歌唱部分,因此教学中的发声练习是很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的。
5.以情景导入
在大部分的歌曲中,老师们会根据幼儿的喜好进行一些有趣的导入,比如利用情景的导入,孩子们的活跃性会更强一些,当然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我们会在歌词内容的反应中选用一些稍微简单且又有情景和事件的歌曲,这样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歌曲《数鸭子》、《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中班的歌唱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在活动前可以给孩子准备了许多蛋壳玩具,还在蛋壳上画上眼睛、嘴巴等活泼可爱的蛋宝宝形象,孩子们马上就对蛋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表演活动开始部分,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幼儿展现出了小小蛋儿破壳而出的动态画面,并配上了动听的歌曲,使孩子能很快地融入氛围之中,有利于孩子们对歌词的理解。
6.以故事的形式导入
孩子们最喜欢故事了,而有些故事往往它都带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在里面,当一些歌曲比较难理解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歌词来创编一些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理解歌曲,另外,孩子也喜欢故事,所以也可以让孩子更快的掌握歌曲,学习歌曲,理解歌曲,并用自己的形式表现歌曲。
二、歌唱活动中教师的范唱
幼儿还没有能力视唱,听唱便成了幼儿学唱歌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的范唱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范唱要以清唱为主。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发展幼儿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唱歌又是音乐活动中幼儿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在听唱过程中幼儿同样需要和教师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范唱时就要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出发,把幼儿当成亲切的听众,像幼儿一样怀着极大的热情,富有感情地唱幼儿喜欢的歌曲,并带着表情去歌唱歌曲,让幼儿觉得更贴近,缩短与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三、幼儿歌唱时的伴奏
伴奏能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幼儿唱歌时的伴奏运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首先是教师范唱要以清唱为主,但这不是绝对的,可以考虑在几次范唱中穿插运用伴奏。范唱中的伴奏要简单,突出主旋律,不能妨碍幼儿听清曲调。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唱歌的熟练程度和演唱形式来安排伴奏。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安排不同的伴奏。如小班幼儿注意易受干扰,感知水平低,音乐的感受力和音准能力弱,为小班幼儿设计的伴奏显然应以旋律伴奏为主,突出歌曲的旋律,以便幼儿感知和模仿。如初学歌曲或唱歌不太熟练时,伴奏应以旋律为主,甚至可不用伴奏。在根据不同的演唱形式运用伴奏时,除了要考虑伴奏的复杂程度外,还要十分注意伴奏的音量控制,再次是伴奏的運用应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如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强,节奏感等音乐感受里发展较好,伴奏时的和声运用可适宜加强;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弱,伴奏则应突出旋律。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歌唱活动变得更有趣,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对音乐感情。当然,歌唱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在“有效”的策略的引领下,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广东省惠东县安墩幼儿园 伍小颖
一、歌唱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1.运用图、指偶的方式提示策略
该策略就是教师出示与歌曲有关活动的图画通过先听音乐的方式,再出示图,引导幼儿仔细听歌曲,说出歌曲中的内容,理解歌词,老师在运用手偶的方式一步步的让幼儿进行理解歌词,在奥尔夫歌曲《小乌龟》,我在活动中先运用了听音乐的方式,再出示图以及手偶来帮助幼儿理解,通过幼儿先听到看图再到手偶与图的配合,在运用一些打节奏来理解这首歌。让幼儿理解歌曲,通过幼儿一边唱,一边看图,如果忘歌词的话,图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2.手指游戏迁移策略
该策略就是指幼儿把自己已有经验迁移到现在的活动中,例如:歌唱游戏活动“两只小鸟”,从一只手迁移到另一只手,让幼儿通过手指迁移的游戏,提升孩子对歌曲的兴趣。
3.运用动作,让孩子记忆歌曲,爱上唱歌
反复跟唱、学一句唱一句……等传统单调的歌唱方式会磨灭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在活动中利用动作表演的方式来吸引幼儿学唱歌曲,例如歌曲《小乌龟》让幼儿通过想象,知道小乌龟是怎么爬的,结合歌曲的内容以及在动作上幼儿自己创编,哪怕是幼儿的“乱舞”那也是幼儿自己记忆歌词。歌唱歌曲的一种的经验,所以在动作上,教师尽量不要局限幼儿的创编动作想象。《头发肩膀膝盖脚》让幼儿通过歌词的内容去触碰身体相应的部位,将动作与歌曲相结合,通过动作潜移默化的让幼儿熟悉歌词内容,从而自然跟随音乐旋律歌唱。
4.发声导入
发声练习在幼儿歌唱教学中起到主导地位,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发声练习有很多种,问候式的、节奏式等等,可以用不同形式进行发声,从发声中让幼儿更快的进入歌唱部分,因此教学中的发声练习是很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的。
5.以情景导入
在大部分的歌曲中,老师们会根据幼儿的喜好进行一些有趣的导入,比如利用情景的导入,孩子们的活跃性会更强一些,当然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我们会在歌词内容的反应中选用一些稍微简单且又有情景和事件的歌曲,这样孩子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歌曲《数鸭子》、《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中班的歌唱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在活动前可以给孩子准备了许多蛋壳玩具,还在蛋壳上画上眼睛、嘴巴等活泼可爱的蛋宝宝形象,孩子们马上就对蛋宝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表演活动开始部分,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幼儿展现出了小小蛋儿破壳而出的动态画面,并配上了动听的歌曲,使孩子能很快地融入氛围之中,有利于孩子们对歌词的理解。
6.以故事的形式导入
孩子们最喜欢故事了,而有些故事往往它都带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在里面,当一些歌曲比较难理解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歌词来创编一些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理解歌曲,另外,孩子也喜欢故事,所以也可以让孩子更快的掌握歌曲,学习歌曲,理解歌曲,并用自己的形式表现歌曲。
二、歌唱活动中教师的范唱
幼儿还没有能力视唱,听唱便成了幼儿学唱歌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的范唱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范唱要以清唱为主。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育是发展幼儿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唱歌又是音乐活动中幼儿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在听唱过程中幼儿同样需要和教师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师在范唱时就要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出发,把幼儿当成亲切的听众,像幼儿一样怀着极大的热情,富有感情地唱幼儿喜欢的歌曲,并带着表情去歌唱歌曲,让幼儿觉得更贴近,缩短与老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三、幼儿歌唱时的伴奏
伴奏能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幼儿唱歌时的伴奏运用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首先是教师范唱要以清唱为主,但这不是绝对的,可以考虑在几次范唱中穿插运用伴奏。范唱中的伴奏要简单,突出主旋律,不能妨碍幼儿听清曲调。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唱歌的熟练程度和演唱形式来安排伴奏。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安排不同的伴奏。如小班幼儿注意易受干扰,感知水平低,音乐的感受力和音准能力弱,为小班幼儿设计的伴奏显然应以旋律伴奏为主,突出歌曲的旋律,以便幼儿感知和模仿。如初学歌曲或唱歌不太熟练时,伴奏应以旋律为主,甚至可不用伴奏。在根据不同的演唱形式运用伴奏时,除了要考虑伴奏的复杂程度外,还要十分注意伴奏的音量控制,再次是伴奏的運用应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如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强,节奏感等音乐感受里发展较好,伴奏时的和声运用可适宜加强;有些孩子音准能力弱,伴奏则应突出旋律。
总之,多元的歌唱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歌唱活动变得更有趣,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丰富幼儿对音乐感情。当然,歌唱的教学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在“有效”的策略的引领下,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广东省惠东县安墩幼儿园 伍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