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品读中国汉字的博大内蕴,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性。在多年的朗读教学中,笔者发现朗读是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创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有效性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太少。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2、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
3、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4、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怎样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5、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一节课朗读安排了许多次,但有朗读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朗读教学如何“有法可依”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要切实改变朗读训练中“量少、面窄、质劣”的现象,全面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和学生朗读的能力。我认为应积极采取措施,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这一段话,我的理解是,阅读是通过对文本的“读”,才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达到平等的对话和直接的交流。要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吸收知识,必须得“读”;要从文本中获得美感,净化心灵,也必须得“读”。舍弃了“读”,阅读都会落空。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科目,知识的传递也是最容易被他们接纳的,在琅琅上口的文字中、在血抹尘埃的回忆里、在刻骨铭心的反思后……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学生手中有书,不见得爱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老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只有学生喜欢朗读时,才可能会朗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参与的面,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我们老师就必须采用各种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取相应的多种多样的促读方法,如自由读,仿读,赏读,选读,引读,扮演角色读等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入境会文,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让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法可依”,才能遇见朗读教学最美的风景。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有效性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太少。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2、朗读的目的性不强。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
3、朗读的面太窄。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4、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怎样的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5、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一节课朗读安排了许多次,但有朗读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朗读教学如何“有法可依”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要切实改变朗读训练中“量少、面窄、质劣”的现象,全面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和学生朗读的能力。我认为应积极采取措施,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保证充分的读书时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这一段话,我的理解是,阅读是通过对文本的“读”,才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达到平等的对话和直接的交流。要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吸收知识,必须得“读”;要从文本中获得美感,净化心灵,也必须得“读”。舍弃了“读”,阅读都会落空。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科目,知识的传递也是最容易被他们接纳的,在琅琅上口的文字中、在血抹尘埃的回忆里、在刻骨铭心的反思后……
2、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学生手中有书,不见得爱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老师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只有学生喜欢朗读时,才可能会朗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参与的面,让学生主动参与朗读。我们老师就必须采用各种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取相应的多种多样的促读方法,如自由读,仿读,赏读,选读,引读,扮演角色读等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利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入境会文,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让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法可依”,才能遇见朗读教学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