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在演示实验中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
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弄清“看什么”后再观察,否则,他们往往只注意有强烈刺激的新奇的化学现象,而忽略了实验目的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往往也不能完整地表述其特点,更谈不上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和总结化学概念了。例如:在镁条燃烧的演示实验中,首先,指导学生观察镁条(反应物)的状态和颜色,再观察镁条燃烧情况(剧烈燃烧放出强光)最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白色固体物质),如果学生无目的的观察,则常常注意镁条燃烧放出强光,而没有观察到白色氧化镁生成,这样就无法分析得出化学变化这个概念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清观察的目的任务,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进行观察的能力。
2. 培养全面的观察能力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全方位的观察。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感性知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从而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谓全面观察,并不是主次不分,没有重点的观察。例如:白磷燃烧实验。如果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质量守恒,那么反应前后物质总和是否相等的实验现象是观察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同时又不遗漏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现象,又要能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3. 培养应用多种感官观察实验的能力
“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应当用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的对象,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物证。例如:观察稀硫酸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简单地用眼看,都是无色透明液体,无法区分。如果用手试摸,则稀氢氧化钠溶液有滑腻感,而稀硫酸溶液无滑腻感(注意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以及其它不知是否有毒的物质不能用手摸)。如果再用紫色石蕊试液去检验,又可看到稀氢氧化钠脓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稀硫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观察了解,就比较明显区别出两种溶液了。
4. 培养观察和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联系着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化学现象的观察也不例外。
化学变化是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观察时,要一边观察,一边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或进行的程度,并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区分它们的属性特点和异同,以形成清晰的感知,获得正确而全面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规律提供可靠的感性材料。
例:为了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可分别加热盛有下列物质的三只试管。第一支试管中盛有氯酸钾,第二支试管中盛有二氧化锰,第三支试管中盛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质量已知)。在加热过程中,利用火柴余烬进行检查,判断试管中有无氧气放出,并对比氧气放出的速度。再检验第三只试管中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有无改变。然后让学生进行为析总结,得出二氧化锰的属性,这样就可进一步抽象概括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总之,一切观察都是感官知觉因素和思维知觉因素作用的结果,换一句话说,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要看到其内在变化。教师通过教学,积极引导和訓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去观察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现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化学实验的能力。
1. 在演示实验中指导学生的观察方法
在演示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弄清“看什么”后再观察,否则,他们往往只注意有强烈刺激的新奇的化学现象,而忽略了实验目的要求观察的主要内容。对于已经观察到的现象,往往也不能完整地表述其特点,更谈不上根据实验现象去思维和总结化学概念了。例如:在镁条燃烧的演示实验中,首先,指导学生观察镁条(反应物)的状态和颜色,再观察镁条燃烧情况(剧烈燃烧放出强光)最后观察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白色固体物质),如果学生无目的的观察,则常常注意镁条燃烧放出强光,而没有观察到白色氧化镁生成,这样就无法分析得出化学变化这个概念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清观察的目的任务,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观察什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进行观察的能力。
2. 培养全面的观察能力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全方位的观察。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感性知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从而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谓全面观察,并不是主次不分,没有重点的观察。例如:白磷燃烧实验。如果实验目的是为了说明质量守恒,那么反应前后物质总和是否相等的实验现象是观察的重点。这就要求学生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同时又不遗漏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现象,又要能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3. 培养应用多种感官观察实验的能力
“观察”不仅是用眼看,还应当用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的对象,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物证。例如:观察稀硫酸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简单地用眼看,都是无色透明液体,无法区分。如果用手试摸,则稀氢氧化钠溶液有滑腻感,而稀硫酸溶液无滑腻感(注意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以及其它不知是否有毒的物质不能用手摸)。如果再用紫色石蕊试液去检验,又可看到稀氢氧化钠脓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稀硫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经过以上几个步骤的观察了解,就比较明显区别出两种溶液了。
4. 培养观察和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联系着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含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化学现象的观察也不例外。
化学变化是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观察时,要一边观察,一边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或进行的程度,并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区分它们的属性特点和异同,以形成清晰的感知,获得正确而全面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规律提供可靠的感性材料。
例:为了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可分别加热盛有下列物质的三只试管。第一支试管中盛有氯酸钾,第二支试管中盛有二氧化锰,第三支试管中盛有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质量已知)。在加热过程中,利用火柴余烬进行检查,判断试管中有无氧气放出,并对比氧气放出的速度。再检验第三只试管中反应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有无改变。然后让学生进行为析总结,得出二氧化锰的属性,这样就可进一步抽象概括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总之,一切观察都是感官知觉因素和思维知觉因素作用的结果,换一句话说,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要看到其内在变化。教师通过教学,积极引导和訓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去观察物质的性质及变化的现象,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化学实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