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吴勇在执教《我的动物朋友》时,以其对习作教学的深度理解,用专业的眼光发掘了隐藏的言语表达知识,让学生轻松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学中,吴老师聚焦本次教学的重点,引领学生亲历知识创生的过程,抓住时机评价指导,使学生掌握了习作的精准知识,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精准知识;习作指导;习作重点;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12-01
动物朋友,儿童是不陌生的。这类习作也有“通用”的写作方法,用公式归纳起来就是“外形 事例”。然而,在教学实际中,一旦进入自主的静态习作,多数学生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无处下笔。这不是因为儿童对它们不熟悉,也不是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恰当的写作知识,即怎样去表达,毕竟“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歌德语)特级教师吴勇在执教《我的动物朋友》时,以其对习作教学的深度理解,用专业的眼光举重若轻地发掘了隐藏的言语表达知识,辅以春风化雨般的无痕引导,令儿童受益、听者叹服。粗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引领学生亲历知识生产过程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意的能力要有合宜的知识来构建。”(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习作教学中不言而喻,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问题是如何呈现知识呢?吴勇老师呈现的方式充满一种“走向奇异的探究”(吴勇《知识与兴趣:习作教学的“双翼”》)的特点:例文品鉴—生产知识—联系生活—当场应用。例文的选择往往是儿童熟悉的事例或者说就是儿童的生活。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受虐记”中的“骑猪”“训练记”中的“驯犬”,还是“挑逗记”中的“人虾大战”,无不如此。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生产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学生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仅在同质性空间中、并经由同质性空间的建构而成立。”(汪阳《知识生产的空间性》)也就是说,人们想要从感知上彻底获得一样东西、认可一种东西就必须在它的现场。儿童亲历了习作知识的生产现场,必将在习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二、生产知识聚焦本次习作重点
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博士认为:“对于写作来说, 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只有相对合适的选择。判断合适与否的关键, 就是语境。”本次习作所呈现的动物“外形”的写作知识就别具特点。吴勇老师舍弃了儿童一般认知中的“按一定顺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而是在轻松愉悦的一层层“面纱”的揭示中,引导儿童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去写作,巧妙地化解了写动物外形时按部就班、平均用力、特点模糊的弊病,可谓正中肯綮。另外,写与动物相处时产生的“故事”时,又别具匠心地开发了“受虐记=亲近 历险 挫败”“训练记=困难 尝试失败 尝试失败 成功”“挑逗记=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等细腻精准的写作知识。每一招都聚焦本次习作的重点——学习人与动物之间故事写作的基本言语结构。正因为教学内容如此清晰,教学指导针对性强,所以儿童遭遇到的言语困境才会被有效化解,教学效果明显。
三、教评一致,指导高效
当下习作教学中,习作讲评基本仍是“作后反馈”的模式,其弊端主要有两個方面。一是反馈的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就像写人的习作那样,常常是“有没有抓住人物特点?有没有抓住人物典型事例?”这样一些“正确的废话”来反馈。二是反馈时间的滞后性。儿童在完成一篇习作后到教师批阅结束来讲评时,毫不夸张地说,好多儿童甚至都忘记自己写的是什么了。此时的种种所谓讲评,对儿童习作能力的促进意义是微乎其微的。叶黎明教授指出:“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提供反馈是有效的,写后反馈几乎无效。”(《对写作及教学的误解与匡正》)由此可以看出,在指导过程中当堂即时的反馈才是有效的,才是有益于儿童习作能力提高的。吴勇老师讲评的时机与讲评的内容正是抓住了这个最佳的点,在片段写作完成之后,师生现场交流评点。讲评时,吴勇老师紧紧围绕“受虐记中有没有写到亲近、历险、挫败?”“训练记中有没有写到困难、尝试失败、二次尝试失败、成功?”等展开。这样,教评一致,避免了空泛随意,让有效讲评落地生根。
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个别儿童将几种知识结合在一起写作的情况,对这种创造的“激情”是需要鼓励并提倡的,毕竟“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 (福楼拜语)。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精准知识;习作指导;习作重点;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12-01
动物朋友,儿童是不陌生的。这类习作也有“通用”的写作方法,用公式归纳起来就是“外形 事例”。然而,在教学实际中,一旦进入自主的静态习作,多数学生会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无处下笔。这不是因为儿童对它们不熟悉,也不是缺乏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恰当的写作知识,即怎样去表达,毕竟“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歌德语)特级教师吴勇在执教《我的动物朋友》时,以其对习作教学的深度理解,用专业的眼光举重若轻地发掘了隐藏的言语表达知识,辅以春风化雨般的无痕引导,令儿童受益、听者叹服。粗浅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引领学生亲历知识生产过程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意的能力要有合宜的知识来构建。”(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习作教学中不言而喻,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问题是如何呈现知识呢?吴勇老师呈现的方式充满一种“走向奇异的探究”(吴勇《知识与兴趣:习作教学的“双翼”》)的特点:例文品鉴—生产知识—联系生活—当场应用。例文的选择往往是儿童熟悉的事例或者说就是儿童的生活。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受虐记”中的“骑猪”“训练记”中的“驯犬”,还是“挑逗记”中的“人虾大战”,无不如此。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生产过程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的,学生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普遍有效性仅在同质性空间中、并经由同质性空间的建构而成立。”(汪阳《知识生产的空间性》)也就是说,人们想要从感知上彻底获得一样东西、认可一种东西就必须在它的现场。儿童亲历了习作知识的生产现场,必将在习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二、生产知识聚焦本次习作重点
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博士认为:“对于写作来说, 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只有相对合适的选择。判断合适与否的关键, 就是语境。”本次习作所呈现的动物“外形”的写作知识就别具特点。吴勇老师舍弃了儿童一般认知中的“按一定顺序”写动物外形的方法,而是在轻松愉悦的一层层“面纱”的揭示中,引导儿童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去写作,巧妙地化解了写动物外形时按部就班、平均用力、特点模糊的弊病,可谓正中肯綮。另外,写与动物相处时产生的“故事”时,又别具匠心地开发了“受虐记=亲近 历险 挫败”“训练记=困难 尝试失败 尝试失败 成功”“挑逗记=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第三回合”等细腻精准的写作知识。每一招都聚焦本次习作的重点——学习人与动物之间故事写作的基本言语结构。正因为教学内容如此清晰,教学指导针对性强,所以儿童遭遇到的言语困境才会被有效化解,教学效果明显。
三、教评一致,指导高效
当下习作教学中,习作讲评基本仍是“作后反馈”的模式,其弊端主要有两個方面。一是反馈的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就像写人的习作那样,常常是“有没有抓住人物特点?有没有抓住人物典型事例?”这样一些“正确的废话”来反馈。二是反馈时间的滞后性。儿童在完成一篇习作后到教师批阅结束来讲评时,毫不夸张地说,好多儿童甚至都忘记自己写的是什么了。此时的种种所谓讲评,对儿童习作能力的促进意义是微乎其微的。叶黎明教授指出:“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提供反馈是有效的,写后反馈几乎无效。”(《对写作及教学的误解与匡正》)由此可以看出,在指导过程中当堂即时的反馈才是有效的,才是有益于儿童习作能力提高的。吴勇老师讲评的时机与讲评的内容正是抓住了这个最佳的点,在片段写作完成之后,师生现场交流评点。讲评时,吴勇老师紧紧围绕“受虐记中有没有写到亲近、历险、挫败?”“训练记中有没有写到困难、尝试失败、二次尝试失败、成功?”等展开。这样,教评一致,避免了空泛随意,让有效讲评落地生根。
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个别儿童将几种知识结合在一起写作的情况,对这种创造的“激情”是需要鼓励并提倡的,毕竟“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 (福楼拜语)。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