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堂实践活动的四个“多”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o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的语文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问、多写的课堂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多读
  多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之一,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处,切用口与耳才好”(叶圣陶语)。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观念,坚决摈弃串问、串讲、一讲到底的情节分析法,做到以读代讲——用“读”代替繁琐的讲,代替学生自己能读懂而老师多余的讲。以读悟情,读中体会,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要通过多读,让学生读出课文中蕴含的隐隐情愫,读出书卷味。“以读为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把握好读的内容和时机。在预习课文时读;在初步感知,扫除阅读障碍时读;在品析重点词句时读;在质疑问难时读;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时读;在老师提问后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时读;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读;另外,文质兼美的句段及要背诵的课文更要反复读。2. 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形式的读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读的训练中,要尽可能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去读,体会着读,学生在自我揣摩,反复品味诵读中体会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读出语感。3. “读”要面向全体学生,多给每个学生读的实践机会,特别是多给“差生”读的机会,鼓励、创造条件让“差生”读。4. 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应用在阅读课外读物上,实现学法的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多思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我国孔圣人也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然而,在平常的教学中,甚至在公开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流于形式,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舞台,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成了陪衬的观众,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与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背道而驰的,更不要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注意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得到果子”,以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另外,可一改以往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比如,对一些非理解不可的问题,对理解课文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把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解答,而要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而且让没有想好的同学举手,想好后再放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可引起每个学生的注意,促使每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促使其参与教学过程。这有助于提高每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多问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著名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寻疑解疑,是突出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表现,它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质疑问难,首先教师要树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思考解决问题的观念。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大家提问,激发求知欲。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会提,善提。如教学《狱中联欢》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狱中怎么能联欢呢?他们是怎样联欢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高质量的问题,是其深入学习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在质疑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区别对待,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质疑不应局限于一堂课快结束的时候,而应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只要学生有疑,就要鼓励学生及时地提出来。
  四、多写
  徐特立老先生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朱作仁先生也提出:“一节课规定给学生写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足够多“写”的实践时间,让学生在读文的静思默想中标注自己的感受体会,对文中的典型句式、片段进行仿写,给课文续写故事等等,通过增加“写”的时间和次数,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
  另外, “书写”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因此,课堂的生字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以外,要多给学生练写的时间。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去写,而只是口头上讲怎样写才正确、工整,那样学生永远也形成不了能力,字还是写不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向数学课堂模式学习,把“写”带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君子动口又动手”,不断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 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不进行语文实践,光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加强课堂上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此来审视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基本要求: 以教材为媒介,走向对话,在对话中实现语言的共生和精神的滋养。  一、对话,潜心会文是基础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构建的。教师要积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促成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实践证明
一、课前导课  皮亚杰、鲍德温等心理学家认为: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即存在于事物内部矛盾性。从儿童心理的特征与发展特点来看,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外在的引导必须通过儿童的内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靠儿童主体的兴趣发动力量来实现。因此,在每一节新课教学中,课堂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开门彩”,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投石击水,激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中,几何直观反映了一个学生能否把他所看到的和以往看到的东西加工,经过联系、整合、思考与想象,用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去理解一个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问题。而学生学会用图形思考、用图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态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住院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肠内
近年来,关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报道越来越多,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也备受关注。2005年Vitaliani等首次报道了4例年轻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伴有卵巢畸胎
【正】口语表达,是低年级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该利用各种资源,加强训练。本文以阅读课堂为例,谈谈如何在一定的阅读情境中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以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气道间断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
目的:调查康复专业护理小组护士培训需求,为康复专业护理小组护士开展工作及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56名康复专业护理小组护士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护士普遍认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护理干预在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86例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
目的:探讨静脉三通管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冲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行鼻胆管进行引流(ENB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实验组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