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反复的语文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问、多写的课堂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多读
多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之一,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处,切用口与耳才好”(叶圣陶语)。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观念,坚决摈弃串问、串讲、一讲到底的情节分析法,做到以读代讲——用“读”代替繁琐的讲,代替学生自己能读懂而老师多余的讲。以读悟情,读中体会,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要通过多读,让学生读出课文中蕴含的隐隐情愫,读出书卷味。“以读为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把握好读的内容和时机。在预习课文时读;在初步感知,扫除阅读障碍时读;在品析重点词句时读;在质疑问难时读;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时读;在老师提问后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时读;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读;另外,文质兼美的句段及要背诵的课文更要反复读。2. 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形式的读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读的训练中,要尽可能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去读,体会着读,学生在自我揣摩,反复品味诵读中体会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读出语感。3. “读”要面向全体学生,多给每个学生读的实践机会,特别是多给“差生”读的机会,鼓励、创造条件让“差生”读。4. 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应用在阅读课外读物上,实现学法的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多思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我国孔圣人也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然而,在平常的教学中,甚至在公开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流于形式,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舞台,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成了陪衬的观众,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与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背道而驰的,更不要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注意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得到果子”,以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另外,可一改以往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比如,对一些非理解不可的问题,对理解课文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把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解答,而要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而且让没有想好的同学举手,想好后再放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可引起每个学生的注意,促使每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促使其参与教学过程。这有助于提高每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多问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著名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寻疑解疑,是突出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表现,它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质疑问难,首先教师要树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思考解决问题的观念。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大家提问,激发求知欲。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会提,善提。如教学《狱中联欢》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狱中怎么能联欢呢?他们是怎样联欢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高质量的问题,是其深入学习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在质疑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区别对待,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质疑不应局限于一堂课快结束的时候,而应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只要学生有疑,就要鼓励学生及时地提出来。
四、多写
徐特立老先生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朱作仁先生也提出:“一节课规定给学生写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足够多“写”的实践时间,让学生在读文的静思默想中标注自己的感受体会,对文中的典型句式、片段进行仿写,给课文续写故事等等,通过增加“写”的时间和次数,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
另外, “书写”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因此,课堂的生字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以外,要多给学生练写的时间。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去写,而只是口头上讲怎样写才正确、工整,那样学生永远也形成不了能力,字还是写不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向数学课堂模式学习,把“写”带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君子动口又动手”,不断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 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不进行语文实践,光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加强课堂上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一、多读
多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之一,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不该只用心和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处,切用口与耳才好”(叶圣陶语)。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学观念,坚决摈弃串问、串讲、一讲到底的情节分析法,做到以读代讲——用“读”代替繁琐的讲,代替学生自己能读懂而老师多余的讲。以读悟情,读中体会,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要通过多读,让学生读出课文中蕴含的隐隐情愫,读出书卷味。“以读为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要把握好读的内容和时机。在预习课文时读;在初步感知,扫除阅读障碍时读;在品析重点词句时读;在质疑问难时读;在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时读;在老师提问后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时读;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读;另外,文质兼美的句段及要背诵的课文更要反复读。2. 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多种形式的读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读的训练中,要尽可能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去读,体会着读,学生在自我揣摩,反复品味诵读中体会感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读出语感。3. “读”要面向全体学生,多给每个学生读的实践机会,特别是多给“差生”读的机会,鼓励、创造条件让“差生”读。4. 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指导学生将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应用在阅读课外读物上,实现学法的有效迁移,让学生真正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多思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我国孔圣人也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然而,在平常的教学中,甚至在公开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往往流于形式,课堂成了教师与少数尖子生的舞台,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成了陪衬的观众,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与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背道而驰的,更不要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注意这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得到果子”,以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另外,可一改以往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比如,对一些非理解不可的问题,对理解课文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把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解答,而要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而且让没有想好的同学举手,想好后再放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可引起每个学生的注意,促使每个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促使其参与教学过程。这有助于提高每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多问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著名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寻疑解疑,是突出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表现,它可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质疑问难,首先教师要树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阅读思考解决问题的观念。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积极引导鼓励大家提问,激发求知欲。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会提,善提。如教学《狱中联欢》一文,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提出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狱中怎么能联欢呢?他们是怎样联欢的?学生能提出这些高质量的问题,是其深入学习的具体表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在质疑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区别对待,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尽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找答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质疑不应局限于一堂课快结束的时候,而应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只要学生有疑,就要鼓励学生及时地提出来。
四、多写
徐特立老先生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朱作仁先生也提出:“一节课规定给学生写的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精讲,给学生留出足够多“写”的实践时间,让学生在读文的静思默想中标注自己的感受体会,对文中的典型句式、片段进行仿写,给课文续写故事等等,通过增加“写”的时间和次数,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
另外, “书写”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因此,课堂的生字教学,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以外,要多给学生练写的时间。如果教师不让学生去写,而只是口头上讲怎样写才正确、工整,那样学生永远也形成不了能力,字还是写不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向数学课堂模式学习,把“写”带进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君子动口又动手”,不断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学生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 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不进行语文实践,光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师要加强课堂上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