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预习题设计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预习成效的高低。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活素材、一题多变、核心目标等为抓手设计预习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构建思维平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预习题;教学设计;生活素材;一题多变;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79-01
预习题的设计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媒介,其要求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知识及心理准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预习题设计时“一刀切”、题目设计欠缺针对性等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预习效率,减轻学生预习负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预习习惯呢?
一、围绕生活素材设计预习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预习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选用学生日常熟悉的故事或者素材对预习题进行有效设计,能够起到以旧导新、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获取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技能。
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设计预习题:“(1)毛毛的爸爸给了他3颗葡萄,妈妈给了他4颗葡萄,那么毛毛一共能吃到几颗葡萄?(2)盘子里总共有10颗葡萄,爸爸偷吃了3颗,那么毛毛还能吃到几颗葡萄?后来妈妈又给了毛毛2颗葡萄,那毛毛总共能吃到几颗葡萄?”预习题应在课前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家长配合学生按照题目情境进行演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奠定情感基础。
二、设计一题多变的预习题,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
不拘泥于一种套路的数学思维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而设计一题多变的预习题则能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解题方法的能力。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展开预习题的设计。
比如,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设计了预习题:“(1)梨树有24棵,桃树有6棵,一共有多少棵树?(2)梨树有24棵,桃树比梨树少18棵,一共有多少棵树?(3)桃树有6棵,比梨树少18棵,一共有多少棵树?(4)桃树有6棵,梨树比桃树多18棵,一共有多少棵树?(5)梨树有24棵,是桃树的4倍,一共有多少棵树?(6)桃树有6棵,梨树是桃树的4倍,一共有多少棵树?”这是教师根据练习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一题多变的预习题,学生通过预习题回忆、巩固已学的运算法则,起到再现知识、巩固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灵敏度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直击教学目标设计预习题,增强预习的针对性
预习是为了达到减轻学生听课负担,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成效的目的。因此,预习题不能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否则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直指教学的核心目标,根据核心目标设计预习题,以增强学生预习的针对性,提高预习效率,激发学生积极预习的内在动力。
比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负数的含义,并从多种角度正确区分理解正、负数,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负数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教师设计预习题:“(1)如何描述冬天的温度?你能发现冬天的温度和夏天的温度在表示方法上的差异吗?(2)你向前走了50步,然后又向后退了20步,怎样能清晰地表达出来?(3)我们每天都会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回忆你这一周完成作业的情况,哪天完成了就用 1来表示,哪天没有完成就用-1来表示,并把它们绘制成一张表,然后统计出你这一周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来进行预习设计,引导学生产生对新授课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操作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形成“负数代表的是反的、没有完成的、亏欠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负数,并能顺利地运用到后续的课堂学习中。
总之,预习题的设计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是对旧知的延伸,学生在自行体验和经历中,让“教”材变成了“学”材。教师除了围绕生活素材、一题多变、直指教学目标设计预习题外,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记录和调查等形式让预习题设计多样化,增强预习题对学生的吸引力,避免所設计的预习题给学生造成负迁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林亚.浅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自主预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10).
[2] 荀步章.对小学数学课堂预习的叩问[J].教学与管理,2011(26).
[3] 王芹,孙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8(03).
(责编 李琪琦)
[关键词]预习题;教学设计;生活素材;一题多变;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9-0079-01
预习题的设计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媒介,其要求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知识及心理准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预习题设计时“一刀切”、题目设计欠缺针对性等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预习效率,减轻学生预习负担,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预习习惯呢?
一、围绕生活素材设计预习题,让学生主动思考
预习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选用学生日常熟悉的故事或者素材对预习题进行有效设计,能够起到以旧导新、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的作用,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让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获取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技能。
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设计预习题:“(1)毛毛的爸爸给了他3颗葡萄,妈妈给了他4颗葡萄,那么毛毛一共能吃到几颗葡萄?(2)盘子里总共有10颗葡萄,爸爸偷吃了3颗,那么毛毛还能吃到几颗葡萄?后来妈妈又给了毛毛2颗葡萄,那毛毛总共能吃到几颗葡萄?”预习题应在课前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家长配合学生按照题目情境进行演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习得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奠定情感基础。
二、设计一题多变的预习题,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
不拘泥于一种套路的数学思维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而设计一题多变的预习题则能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解题方法的能力。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展开预习题的设计。
比如,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设计了预习题:“(1)梨树有24棵,桃树有6棵,一共有多少棵树?(2)梨树有24棵,桃树比梨树少18棵,一共有多少棵树?(3)桃树有6棵,比梨树少18棵,一共有多少棵树?(4)桃树有6棵,梨树比桃树多18棵,一共有多少棵树?(5)梨树有24棵,是桃树的4倍,一共有多少棵树?(6)桃树有6棵,梨树是桃树的4倍,一共有多少棵树?”这是教师根据练习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的一题多变的预习题,学生通过预习题回忆、巩固已学的运算法则,起到再现知识、巩固解题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灵敏度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直击教学目标设计预习题,增强预习的针对性
预习是为了达到减轻学生听课负担,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成效的目的。因此,预习题不能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否则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直指教学的核心目标,根据核心目标设计预习题,以增强学生预习的针对性,提高预习效率,激发学生积极预习的内在动力。
比如,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负数的含义,并从多种角度正确区分理解正、负数,从而提高学生正确运用负数描述生活现象的能力。教师设计预习题:“(1)如何描述冬天的温度?你能发现冬天的温度和夏天的温度在表示方法上的差异吗?(2)你向前走了50步,然后又向后退了20步,怎样能清晰地表达出来?(3)我们每天都会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回忆你这一周完成作业的情况,哪天完成了就用 1来表示,哪天没有完成就用-1来表示,并把它们绘制成一张表,然后统计出你这一周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来进行预习设计,引导学生产生对新授课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操作中体会负数的含义,形成“负数代表的是反的、没有完成的、亏欠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负数,并能顺利地运用到后续的课堂学习中。
总之,预习题的设计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是对旧知的延伸,学生在自行体验和经历中,让“教”材变成了“学”材。教师除了围绕生活素材、一题多变、直指教学目标设计预习题外,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记录和调查等形式让预习题设计多样化,增强预习题对学生的吸引力,避免所設计的预习题给学生造成负迁移,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林亚.浅谈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自主预习[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10).
[2] 荀步章.对小学数学课堂预习的叩问[J].教学与管理,2011(26).
[3] 王芹,孙杰.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8(03).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