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无论低、中、高年级都要求孩子在作文中能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当前,小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大空的现象比比皆是,优秀作文成了“好作文”的标准。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内心世界,不同的情感,写出的文章怎么会一样呢?我认为平常作文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技巧的传授,把作文简单看成是一种词语运用的技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老师忙于灌输,学生疲于接受,结果学生普遍对作文感到厌烦。现将我在实践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读了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美国家长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很有感触。黄全愈一家到海琳家做客,海琳两岁的女儿爱瑞卡在客厅里打滚哭闹,在座的人都上前哄她,可无济于事。海琳笑着说:“没关系,她哭够了就会停止的。”对此,黄博士夫妇非常惊异。他们的解释非常简单:孩子哭闹自有他们的道理,不舒服了、渴了、饿了、心情不好都可能是他们哭闹的原因。苦恼也是他们的权利。孩子哭够了,闹够了,到头来也会想想自己该怎么办。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应给孩子留下自决的余地。中国的家长事无巨细,多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和设想来改造孩子,小到脾气、爱好、吃饭、穿衣甚至交朋友等等,无不为家长之意为尊。这不正是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限制学生个性发挥的写照吗?
一个儿童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常常被成人所忽视、所误解。学生通过作文把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运用,也是一个人独立创造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会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生命。小学生虽然是儿童,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个儿童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个人的气质禀赋也千差万别,这种种差异如果表现在作文中,就形成了文章的个性。作为教师首先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我在语文公开课上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A生说:“他睡醒了,想看看培育他的园丁。”B生说:“他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生说:“他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更漂亮。”D生说:“他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他带走。”E生说:“他也长耳朵,想听听小朋友对他说什么。”这时有位学生突然对老师说:“老师您说呢?”我想了想,笑着说:“花特别懂事,他知道小朋友都喜欢他,就仰起他的脸,笑了。”孩子就是孩子,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了新奇和愉悦。一朵悄然绽放的野花,一滴晶莹的露珠,一泓缓缓流淌的溪水,都会激起他们心中最纯真和热烈的情感,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感触,构成了孩子们五彩斑斓的世界。在他们心灵的原野上,孕育生长着成人无法想象的丰富和神奇,他们用自己的游戏规则认识体验着这个世界。个体不同,对世界的感受体验就不同。有欢乐,也有寂寞;有歌声,也有泪水。在作文中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表达出来,正所谓“顺木之天以致天性”。
第二,要多让孩子写童话。童话是孩子们最丰盛的晚餐,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也最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挥。从思维方式上讲,童话如天马行空,不受什么约束,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培养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记述文相比,童话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幻想、想象、联想等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方式。记述文让孩子关注现实,而童话让孩子关注内心世界、个体体验,关注想而不是看。对于社会经验不多的孩子来讲,从现实中提炼、选择可以表述的东西,不如让他们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从语言的角度来讲,童话很接近口语,就像平时讲故事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听别人讲过故事,也都给别人讲过故事。对讲述这种表达方式,谁都不会陌生,而孩子最熟悉这种表达方式。他们还处在一个迷恋故事的年龄,既喜欢听也喜欢讲,给他们当听众,他们就会给你讲下去的。讲比描写、叙述更容易操作。从结构上来说,你可以写单篇的故事,一次就结束全篇;也可以不结束,下次再接着写,甚至可以永远不结束,给读者留些悬念。至于有没有主题,更不必去考虑,因为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选择的事物已经说明问题了,对事物的安排和处理都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只要写了就表達了。童话训练非常人性化,因为这种文体的独特魅力,使我们可以在不损害统一标准这个前提下,维护每个孩子的尊严。童话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语言和结构上,都是开放的,内容没有限制,篇幅没有限制,每个孩子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可以表达的对象,而且不会雷同。这样孩子的文章才会呈现千姿百态。
第三,评价要人性、多元。传统作文教学中,老师们的批改方式单一,评语往往是“语言通顺”、“内容具体”、“中心突出”或“文不对题”、“无中心”等等,读上去严峻有余、冷酷无情,会大大挫伤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和情感。他们会揣摩老师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评语成了他们下次写作的依据,变成了条条框框约束着他们。他们唯唯喏喏、小心翼翼地说着老师喜欢的话,做着老师喜欢的事,磨去了个性,成了呆头呆脑的机器人。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久而久之,老师的评语学生们根本不喜欢读,只流于上级检查的形式了。如果老师批改作文时能以赏识的眼光去品读,与孩子能产生思想共鸣,纵向比较孩子的水平,评语突出个性、充满情感,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肯定,那孩子对写作又是怎样的心情?如读学生写的《妈妈的辛苦》后,可这样写评语:“你为你的妈妈自豪,老师也为你有这样勤劳的妈妈而自豪!”学生读后有一种被尊重感、理解感。评价方式可多样化,让学生从多方面获取信息,正确评价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优缺点。
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要改革我们的作文教学,使作文回归为“展示心灵自由,宣泄个体情感”的本真,展现生命的原生态,呈现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读了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美国家长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很有感触。黄全愈一家到海琳家做客,海琳两岁的女儿爱瑞卡在客厅里打滚哭闹,在座的人都上前哄她,可无济于事。海琳笑着说:“没关系,她哭够了就会停止的。”对此,黄博士夫妇非常惊异。他们的解释非常简单:孩子哭闹自有他们的道理,不舒服了、渴了、饿了、心情不好都可能是他们哭闹的原因。苦恼也是他们的权利。孩子哭够了,闹够了,到头来也会想想自己该怎么办。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应给孩子留下自决的余地。中国的家长事无巨细,多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和设想来改造孩子,小到脾气、爱好、吃饭、穿衣甚至交朋友等等,无不为家长之意为尊。这不正是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限制学生个性发挥的写照吗?
一个儿童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常常被成人所忽视、所误解。学生通过作文把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整合与运用,也是一个人独立创造的过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会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生命。小学生虽然是儿童,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每一个儿童的心灵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情感,个人的气质禀赋也千差万别,这种种差异如果表现在作文中,就形成了文章的个性。作为教师首先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我在语文公开课上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A生说:“他睡醒了,想看看培育他的园丁。”B生说:“他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C生说:“他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更漂亮。”D生说:“他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他带走。”E生说:“他也长耳朵,想听听小朋友对他说什么。”这时有位学生突然对老师说:“老师您说呢?”我想了想,笑着说:“花特别懂事,他知道小朋友都喜欢他,就仰起他的脸,笑了。”孩子就是孩子,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满了新奇和愉悦。一朵悄然绽放的野花,一滴晶莹的露珠,一泓缓缓流淌的溪水,都会激起他们心中最纯真和热烈的情感,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感触,构成了孩子们五彩斑斓的世界。在他们心灵的原野上,孕育生长着成人无法想象的丰富和神奇,他们用自己的游戏规则认识体验着这个世界。个体不同,对世界的感受体验就不同。有欢乐,也有寂寞;有歌声,也有泪水。在作文中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表达出来,正所谓“顺木之天以致天性”。
第二,要多让孩子写童话。童话是孩子们最丰盛的晚餐,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也最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挥。从思维方式上讲,童话如天马行空,不受什么约束,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培养着丰富的想象力。和记述文相比,童话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幻想、想象、联想等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方式。记述文让孩子关注现实,而童话让孩子关注内心世界、个体体验,关注想而不是看。对于社会经验不多的孩子来讲,从现实中提炼、选择可以表述的东西,不如让他们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从语言的角度来讲,童话很接近口语,就像平时讲故事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听别人讲过故事,也都给别人讲过故事。对讲述这种表达方式,谁都不会陌生,而孩子最熟悉这种表达方式。他们还处在一个迷恋故事的年龄,既喜欢听也喜欢讲,给他们当听众,他们就会给你讲下去的。讲比描写、叙述更容易操作。从结构上来说,你可以写单篇的故事,一次就结束全篇;也可以不结束,下次再接着写,甚至可以永远不结束,给读者留些悬念。至于有没有主题,更不必去考虑,因为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选择的事物已经说明问题了,对事物的安排和处理都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只要写了就表達了。童话训练非常人性化,因为这种文体的独特魅力,使我们可以在不损害统一标准这个前提下,维护每个孩子的尊严。童话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语言和结构上,都是开放的,内容没有限制,篇幅没有限制,每个孩子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可以表达的对象,而且不会雷同。这样孩子的文章才会呈现千姿百态。
第三,评价要人性、多元。传统作文教学中,老师们的批改方式单一,评语往往是“语言通顺”、“内容具体”、“中心突出”或“文不对题”、“无中心”等等,读上去严峻有余、冷酷无情,会大大挫伤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和情感。他们会揣摩老师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评语成了他们下次写作的依据,变成了条条框框约束着他们。他们唯唯喏喏、小心翼翼地说着老师喜欢的话,做着老师喜欢的事,磨去了个性,成了呆头呆脑的机器人。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久而久之,老师的评语学生们根本不喜欢读,只流于上级检查的形式了。如果老师批改作文时能以赏识的眼光去品读,与孩子能产生思想共鸣,纵向比较孩子的水平,评语突出个性、充满情感,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肯定,那孩子对写作又是怎样的心情?如读学生写的《妈妈的辛苦》后,可这样写评语:“你为你的妈妈自豪,老师也为你有这样勤劳的妈妈而自豪!”学生读后有一种被尊重感、理解感。评价方式可多样化,让学生从多方面获取信息,正确评价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优缺点。
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要改革我们的作文教学,使作文回归为“展示心灵自由,宣泄个体情感”的本真,展现生命的原生态,呈现百花争艳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