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座谈(第五辑)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东:你们应该是在“青春新视界”首次亮相。请向读者介绍一下你们的生活、学业或工作情况。你是谁?
  胡晓江:我是学建筑出身的职业插画师和业余漫画家,基本没上过班,也不太喜欢出门,主要原因是外出前的焦虑,实际在外的感觉还不错,因为信息量巨大。但也因此把外出视为负担,于是出门更少。
  刘按:我是一个38岁的人类,男,在出版业干了14年,主要研究怎么样把一本好书卖得更好,在这项研究中可能水平能排进全国前五。工作之余喜欢写小说。
  于小韦:我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写作,写诗和小说,之后去深圳工作了十几年,现在又开始思考一点和写作、和文学有关的东西,诗和电影之类。写得很少,是一个和文学又有关系又没关系的人。
  韩东:介绍一下你们的写作情况,取得的成就,或者有何计划。
  胡晓江:写作成就为零。实际上我是为了出版一本图文书,才给自己的画配文,于是集中在两个多月写了五六十个短篇。但如你所见,它们可以独立于这些画存在。我目前的计划是等这本书出版以后,再开始正式一些的写作,因为已经三年了,书还没出版,所以我还没开始。此外我稍微有一些记梦的习惯,为了避免太刻意,我记得不多,如果记得太多,梦也会变得造作,可能我的心境还不能驾驭记梦这样的行为。
  刘按:我2020年出版了自己的文学处女作《刚刚》,主要写了刚刚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本来计划写50万字,后来写了10万字就结束了,我认为已经做出示范,这是一本可以无尽写下去的书。我希望通过这部长篇将我对世界的理解限制在同一个句式中,同时在这个句式中无限地展开。我希望挖掘“刚刚”这个词语在语言中所蕴含的时间性与诗意。还有一本短篇集《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好》计划2021年5月出版,包含150个短故事。手头正在写第三本书,也是150个短故事,叫《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烂》。
  于小韦:只有很少的成绩。我不是一个自觉的写作者,只在有写作任务的时候才写一点,更多的时候只是想想和文学有关的事,有时也想想自然哲学之类的事。应该还会再写一点,不管是文学的还是和自然哲学有关的。
  韩东:关于写作,你大致的想法是什么样的?有何思考?
  胡晓江:暂时没有想法,目前的自我要求是每个字都不失控。
  刘按:写作对于我就是思考我自己和语言以及存在三者之间的关系。我所有的写作冲动都是因为对整个语言系统以及语言所指示的全部存在的好奇而产生的。
  于小韦:写作是件不错的事,如果你可以持续地工作就更好。如果做不到说一个好的故事给别人,分享一点其他的东西也可以,和生活有关的,和艺术有关的,和思考有關的,和语言有关的。
  韩东:胡晓江的小说带有强烈的非现实色彩,这与你画漫画长期浸润于此有关系吗?
  胡晓江:总体来说,在我的观念里,人应当超越所属的现实(时代环境等一切)。我喜欢现实的文字,但是其中必须有超越现实的思辨,我也喜欢非现实的文字,以不被现实束缚为诉求。对我而言,前者更有难度,需要献祭很多东西,所以我目前的方向还是以后者为主,这些小说里只有对现实的零星光顾。我看漫画比较多,漫画确实较多幻想题材的,即使不是幻想题材,也有超越现实的图景。我目前比较喜欢也相对擅长这样轻盈的创作,不可否认,这个方向其实偏娱乐。
  山风:《月球上的父亲》中的若干故事,或明显相关,或看似无关,又分属各自的小标题,想知道你做此安排的用意。
  胡晓江:明显相关的确实相关,看似无关的确实无关。我觉得关于月球的前三篇,和第四篇《月球深处》之间最好能有一个停顿,才能解释它们的不同,我希望读者读一会儿才能明确《月球深处》是前三篇的续集,以及读到最后才发现埋着一个悬念,可以改变故事气质的悬念。按理说,这种设想应该由一个成熟的作者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完成,但我取了个巧,干脆直接插入另一篇《边境》,这篇足够纠缠,能让读者的脑子暂时去别处。此外,《洗髓》也是无关的故事,原本还有个标题《无所事事的修仙秘法》。
  山风:刘按的这一组短制小说让我想到了“小小说”和“寓言”的概念,对此你自己是怎么看的?这一形式感是你刻意追求的吗?
  刘按:是的,我希望写一些不太像我读过的那些小说的小说,我希望自己的写作是一种开拓小说边界的尝试或努力,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个人写作时间不多,一般我就是抽空写10分钟或20分钟,所以我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几百字就结束。
  山风:你的小说取材广泛,能看到一种类似信息世界的丰富性,你的涉猎方式和趣味方向是怎样的。
  刘按:我喜欢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或者逻辑严密地搞笑,我喜欢好玩的信息,一切好玩的信息我都喜欢,哲学的,科学的,科幻的,等等。
  韩东:这个剧本拍摄过,但电影和剧本大相径庭。想知道这之间的差距是如何造成的。
  于小韦:《下午狗叫》不是一个常规的讲述故事的电影,剧本在电影语言上是特别的,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背离真实的。所以它在拍摄上的把握也是有难度的,加上仓促建组,丢失一些原剧本该有的东西,也属正常。
  山风:《下午狗叫》的故事在梦境与现实两端游走,让人想到一些超现实主义电影。你在写此剧本时是否有所参照?想要达成的独特性是什么?
  于小韦:这是一个叙述语言很特别的电影,就叙述语言而言,它甚至是唯一的,写这个剧本时的思考更近似于在做一个艺术而非文学。写它之前,我们阅读了非常多的电影,不是为了参照,而是要避开已有的电影形态,我想我做到了。另外,在这个电影里,我想做的是,用另一种阅读方式呈现我们身处其中的生活,远远的,有距离的,让“真实”看上去不怎么真实的。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也是经常这样被阅读的。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它也有点像一个游戏。
  山风:孙智正陆续翻写了《西游记》《封神演义》《何典》等古典小说,这次翻写《镜花缘》与之前的翻写有什么不同?   孙智正:前面这三本小说,我几乎保留了全本完整的情节,只是改变了叙述的语气、字面,删除了一些重复的诗词。但在翻写《镜花缘》时,我只摘取了其中周游海外列国的情节,最后的字数(5万字)可能只有原文的十分之一。我个人觉得周游列国的这一段是《镜花缘》里最有意思的部分,也是还有“当代性”的部分,另外中外文学中都有这样的“传统”,通过主人公周游列国,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一方面以奇观吸引人,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借以抒发对当时当地的世情和“永恒的人性”的失望之情,希望建立更好的新天新地。
  《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于学无所不窥”,书中内容涉及“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灯谜、酒令”等,还有古时候的各种游戏,但我个人觉得写得不太有趣,有卖弄的嫌疑,鲁迅先生也曾批评说“长篇累牍不能自已”。作为研究可以去看看,从写作和阅读的角度,我个人觉得摘取周游列国的内容就可以了。大家如果看了我这版《镜花缘》觉得有趣,完全可以找来全版的看看,这就是我的荣幸了。
  韩东:除了翻写和你的《一万句》,对于所谓的原创写作有计划吗?
  孙智正:我的原创计划很早就定下来了,就是用文字复制我的一生,把我作为现阶段人类的一个样本,寫成“文献”呈现给以后可以活几百年或接近永生的人。但是具体的文本一直在变动,我想找到新的写作方式、新的语气、新的三观、新的故事类型去呈现个人的一生和想法。
  目前有几个想法:一是模仿最“低俗”的地摊文学写一本《地摊文学》;有机会游走全国(全球)一年,写一本《宾馆》,我感觉这是游动的“隐居”。像日记一样每天写诗组成一本《史诗》。
  韩东:请向“青春新视界”推荐一些你看好的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可列名单。简单说说你为什么要推荐他们。
  胡晓江:最近这十几年的阅读主要集中在漫画方面,我推荐漫画家柘植义春,他的许多作品被称为私漫画,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在作家领域只关注到以下几位:朱岳,基本不写阳间事。陈志炜,写少量阳间事,有几篇写得特别好。不流,写得不错,但阳间事过多。刘按,刚刚出了一本过滤阳间事大全。很抱歉使用了网语“阳间事”,我觉得太沉溺于现实的,都属于纠缠阳间事,我喜欢对阳间事没那么在意,或者拿阳间事来炼丹的。
  刘按:我推荐蔡心格,吕德生和左右右,三个不为人知的天才,蔡心格关于她和她前男友的那些故事洞悉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关系的本质,那就是一种语境与另一种语境的关系。吕德生还在行为艺术的路上一路狂奔,但他写的诗和句子要远远好于他的行为艺术,而左右右已经写出不朽的杰作《乌有书》。
  于小韦:我在文学上的阅读非常少,肯定有写得非常好的,只是我不太了解。
  责任编辑 菡 萏
其他文献
故鄉是金色的山谷  于是  放任送信的水鸟  带着边际逃向东方  将孕育的可能  留给城市的伤口  和星空的胚芽  日暮时酣睡  呼吸深深浅浅  为了靠近隐晦的意象  只能收割掉岸边  那些出走的愿望
期刊
月球之家  S坐起身,妈妈正烂醉在床上,胸部直挺挺站立着,看似将要脱离六分之一地球引力的控制,多年后他意识到这是自己平凡童年的一个缩影。父亲刚从环形山回来,正在卫生间洗漱,伴着一股薄荷味传来含混的咳嗽和吞咽声,攀上四百多级台阶他才能从月球表面的工地回到这里,这似乎比工作更让人疲惫。五分钟之后,父亲会把S逐出房间,他得向下走八十四级台阶回到自己的卧室。远远望去,月球上的房间被长长的阶梯串联,仿佛稀疏
期刊
(一)创作:商业市场中坚守创作的节奏  李玮(下简称李):蓝色狮大神好!您的作品在整个女频网文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从《月斜碧纱窗》《一片冰心在玉壶》《锦衣之下》到现在还在创作的这个《明月漫千山》,您能谈一谈您的创作历程和持续创作的动力吗?  蓝色狮(下简称蓝):《锦衣之下》写的时间比较靠后,如果不算《月斜碧纱窗》这篇的话,《一片冰心在玉壶》算是第一篇,毕竟《月斜碧纱窗》太短了。我算是很老的一批晋江
期刊
沈阳虽为清王朝发祥地,但我们家和爱新觉罗氏没有任何关系,反而和朝鲜半岛关系更近些——家族从上至下都是朝鲜族,祖辈仅在朝鲜族之间嫁娶,这一传统终于被上一代人撬开了自由的裂痕,然而被撬开的不只有因循守旧的同族婚姻,还有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出国打工潮”冲散的家庭。有人形容说:“当时在朝鲜族圈里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认为只要到了韓国,就能赚到钱。”韩国在“亚洲四小龙”光环的加持下,因为语言文化相通的关系,
期刊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文化相近,自古到今,关联之紧密,朝贡体系之频繁,似乎要远在其他中国邻国之上。不说周秦两汉,不说魏晋南北朝,就在隋唐之际 ,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紧张,也有友好;而横越两宋、蒙元,朱明与朝鲜的关系则更为紧密,据说,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就是朝鲜人;清朝崛起于山海关外,就地缘政治而言,与朝鲜的关系更是不言自明;迨至晚清,中国与日本、沙俄在朝鲜半岛的博弈缠斗更趋复杂激烈,众所周知的甲午之
期刊
黄昏落在水里  落在村庄,落在孩童的脸上  假如我没有成长,假如我还在马背上  那黄昏一定会靠近我  某一瞬間,时间开始分解我  让每一个我不知去向  风里,云里,石头里  都有我的影子  而那远去的大雁,却没有  记住我,它总是忘记很多  时间也是,就像今年的麦地  已经忘却去年的麦子,和那个收割的人  即便如此,我依旧会坐在黄昏里  让周围的一切重新惦记我
期刊
天黑后,月亮就是眼睛  替村庄睁着  夏天还好,冬天  我就觉得对不住  有时候是因为,做了太多的错事  有时候是因为,无法阻挡阿尔金山的冷空气  有时候是因为,去年大寒的雪  把父親当作外乡人,避在了山后  我再也无法劝回  责任编辑 陆 萱
期刊
李镜的发现  他叫李镜,公元1902年出生于北京,1952年,他50岁,一个闷热的盛夏深夜,李镜坐在自己家的书房中。他紧张地点起一根烟,准备尝试一下他的发现。他想了想说:“我坐在这个房间里,就像我10岁的时候,午夜坐在我老家附近的小河旁。”话音刚落,他就坐到了当年那条黑暗的小河旁,手里的烟还在静静地燃烧着,小河就在他耳边响亮地流淌。李镜内心万分激动,表面却不动声色,他坐在那条小河边耐心地抽完了那根
期刊
今天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试想一篇劝诫人们远离手机多读书的文章,八成是被推送到手机上才能被人们读到;如果这篇文章给出若干推荐链接,而读者一一打开,那更要滞留于手机了。手机不过是新媒介技术嵌入日常生活的一个代表,随着各种媒介技术不断快速更新,升级换代,无论是生活节奏还是社会运行都在加速,越来越难以为个体或者群体所能把握。写作也在比拼速度,日产万字的大神级网络写手是其突出的表征。在写作的高速公路上,尽管
期刊
上义坪像一面镜子  阳光穿過马路上山,我穿过阳光上楼  白云照在脸上,明媚火辣辣地  可以看清广场的白,是空。喧嚣不见  烟花已经还给星星,热闹  和鞭炮也还给平静。农历正月初十  我知道。当车流驶过田野,火车经过  村庄,我该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