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从学校教育来看,它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高中生作文心理状态,有助于比较全面的认识语文教学,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关键词】高中作文;心理状态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过程,作文就是表达,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需求,一种心理需要,所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就恰当的反应了这种需求。有的人有写日记的习惯,有的人有写信的习惯;一旦不写,心里就不得宁静。作家写书,政治家写文章,自有影响人的明确目的。但写作时,首先也是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否则是写不出、也写不好的。作文既然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那么,惟有对作文心理作详细的分析,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笔者就从中学生作文心理状态方面做些切实分析。
一、有强烈的写作欲望,表现出对作文积极趋向的态度
中学生的作文心理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写作(写发言稿、写表扬信、批评稿等)相比,虽有其特殊性,但从写作的活动心理来看,仍然是一致的。其心理过程可以这样来表示:材料——认识——文章。
首先是学生们看到、听到、读到或者经历到的事情,这些事引起了他们的思考,产生了写作上的认知,在情感上有了触动,于是产生完成写作的想法;再经过认真构思,编写提纲,最后完成文章。有学者将这一心理活动概括为“双重转化”过程。比如,老作家巴金写作《秋》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首先是要有素材,这就是作品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和作者及人物们的心理活动;这些原始材料强烈的触动了作者的感情,以致作者情不自禁,时而“狂笑”,时而“恸哭”;这些又激发了作者强烈的写作欲望,在这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推动下,一部流芳百世的巨作《秋》就在这种状态下诞生了。
这个例子虽然谈的是完成作品的写作心理,但其实与一般人的写作有许多共通之处,就拿写封家信来说,首先也要有事要讲,有情要抒,然后才能产生写信的欲望。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正反应了一般的写作规律。在作文之前,产生强烈写作欲望的学生其心理过程也是如此。呈现这种状态的学生,其具体表现是: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之后,迅速进入思考是过程;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这样的学生,一般是平时观察细致、课外阅读广泛、思维活跃、语文基础好的学生,而且多有记日记,写随笔的习惯。作文成功率大都比较高。然而这样的学生所占比例比较小。
二、没有写作欲望,但有来自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
这一类学生,其基本的状态是:作文前虽然谈不上有欲望,但从一定的需要(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升学要考作文······)出发,还是要认真完成。有的人或许是出于习惯,即对“需要”的考虑并不多,既然课表上有这门课,就要认真对待。他们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是:若题目合意,则情绪振奋;若题目不合意,则情绪焦虑,心情压抑,但仍然绞尽脑汁,努力完成。
一般来说,中等学生、中等偏上的学生,大多是这一类型。这一心理状态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在一般学校里,要占到三分之二左右。
三、完全不想写作文,对作文表现为回避对抗的态度
这一类型的学生其基本心理状态是:根本不愿意上作文课,不想写作文,可谓是谈作色变,其基本表现为:碰上适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就马虎完事、搪塞一篇;碰上不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就心不在焉,拒不完成。
这一类型的学生,其总数虽不多,但比第一类学生的总数要多;在有些学校、有些班级里,其比例也不算小,有的要占到五分之一的样子。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写作欲望缺乏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按常理来说,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有了丰富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也有许多喜闻乐见的事情,应当有一定的“素材积蓄”。但是生活过、见闻过,并不等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体验就相当丰富。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第一重转化并没有完成,他们的胸中的素材并不多,甚至很匮乏。现在许多高中生,由于巨大的高考压力,日子不好过。在家里,家长管的严,小说、漫画、课外书,甚至电视、电脑,一律不准看,不准用;而在学校里,课业任务相当繁重,作业、练习、考试如倾盆大雨,连课间休息的时间都用来赶作业,把学生压的喘不过气来。学生不仅感到生活枯燥无味,而且心理压力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对一些事情感到“没心思了” “没兴趣了”。
(二)阅读量不达标,知识和思想贫乏,思维发散受限。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源”。阅读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长时间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等方面,对写作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深刻的影响。然而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呢?根据官方的一项统计,其结论:我国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很少;多数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也很少,还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根本没读过一本中外名著。这种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有的学生虽然读了,但读的都是一些无聊的闲散书籍,甚至还有一些精神糟粕在里面,所以学生的知识素材就会贫乏,思维就会相当局限。一个知识匮乏,思维不发散的学生,对作文自然不会产生兴趣,更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三)语文底子薄,写字、造句等基本习作技能掌握不全面。与说话交流相比,作文这种书面表达形式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作文没有口头对话时的表达情境和谈话对象等因素的支持,完全要依赖记忆的线索、素材和已经写出的上文段落;二是必须熟悉一定数量的字、词和语法。字、词、语法是作文的基础,不能谙熟一定量的字、词、语法,学生就无法写出通顺流利的语言来,逻辑思维也会显得格外混乱,自然也就写不出满意的作文来。这种状况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四)作文从未得到肯定,丧失了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效果规律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在作文方面,获得过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然而尝试了失败的学生,一般很难再保持原有的激情。如果连续失败,他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可能会丧失殆尽,甚至抵触、逃避写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发现每位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并当众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优点,恰当指正学生的缺点,让每位学生都对写作有信心,使学生时刻保持一颗热情的心态来迎接写作。有了这样积极的心态,不怕学生不喜欢作文课,更不怕学生学不出优秀的作文来。
总而言之,影响高中生作文写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要在学生写作心理上多下功夫,发现影响学生写作心理的不同因素,因材施教,及时祛除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让学生对作文充满热情与兴趣,让作文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进步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中作文;心理状态
作文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过程,作文就是表达,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需求,一种心理需要,所谓“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就恰当的反应了这种需求。有的人有写日记的习惯,有的人有写信的习惯;一旦不写,心里就不得宁静。作家写书,政治家写文章,自有影响人的明确目的。但写作时,首先也是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否则是写不出、也写不好的。作文既然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那么,惟有对作文心理作详细的分析,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笔者就从中学生作文心理状态方面做些切实分析。
一、有强烈的写作欲望,表现出对作文积极趋向的态度
中学生的作文心理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写作(写发言稿、写表扬信、批评稿等)相比,虽有其特殊性,但从写作的活动心理来看,仍然是一致的。其心理过程可以这样来表示:材料——认识——文章。
首先是学生们看到、听到、读到或者经历到的事情,这些事引起了他们的思考,产生了写作上的认知,在情感上有了触动,于是产生完成写作的想法;再经过认真构思,编写提纲,最后完成文章。有学者将这一心理活动概括为“双重转化”过程。比如,老作家巴金写作《秋》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首先是要有素材,这就是作品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和作者及人物们的心理活动;这些原始材料强烈的触动了作者的感情,以致作者情不自禁,时而“狂笑”,时而“恸哭”;这些又激发了作者强烈的写作欲望,在这种强烈的写作欲望推动下,一部流芳百世的巨作《秋》就在这种状态下诞生了。
这个例子虽然谈的是完成作品的写作心理,但其实与一般人的写作有许多共通之处,就拿写封家信来说,首先也要有事要讲,有情要抒,然后才能产生写信的欲望。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正反应了一般的写作规律。在作文之前,产生强烈写作欲望的学生其心理过程也是如此。呈现这种状态的学生,其具体表现是: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之后,迅速进入思考是过程;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这样的学生,一般是平时观察细致、课外阅读广泛、思维活跃、语文基础好的学生,而且多有记日记,写随笔的习惯。作文成功率大都比较高。然而这样的学生所占比例比较小。
二、没有写作欲望,但有来自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
这一类学生,其基本的状态是:作文前虽然谈不上有欲望,但从一定的需要(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升学要考作文······)出发,还是要认真完成。有的人或许是出于习惯,即对“需要”的考虑并不多,既然课表上有这门课,就要认真对待。他们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是:若题目合意,则情绪振奋;若题目不合意,则情绪焦虑,心情压抑,但仍然绞尽脑汁,努力完成。
一般来说,中等学生、中等偏上的学生,大多是这一类型。这一心理状态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在一般学校里,要占到三分之二左右。
三、完全不想写作文,对作文表现为回避对抗的态度
这一类型的学生其基本心理状态是:根本不愿意上作文课,不想写作文,可谓是谈作色变,其基本表现为:碰上适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就马虎完事、搪塞一篇;碰上不合自己口味的题目就心不在焉,拒不完成。
这一类型的学生,其总数虽不多,但比第一类学生的总数要多;在有些学校、有些班级里,其比例也不算小,有的要占到五分之一的样子。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写作欲望缺乏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按常理来说,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有了丰富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自然也有许多喜闻乐见的事情,应当有一定的“素材积蓄”。但是生活过、见闻过,并不等于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体验就相当丰富。也就是说,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第一重转化并没有完成,他们的胸中的素材并不多,甚至很匮乏。现在许多高中生,由于巨大的高考压力,日子不好过。在家里,家长管的严,小说、漫画、课外书,甚至电视、电脑,一律不准看,不准用;而在学校里,课业任务相当繁重,作业、练习、考试如倾盆大雨,连课间休息的时间都用来赶作业,把学生压的喘不过气来。学生不仅感到生活枯燥无味,而且心理压力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生对一些事情感到“没心思了” “没兴趣了”。
(二)阅读量不达标,知识和思想贫乏,思维发散受限。对作文而言,阅读是“源”。阅读不但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长时间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等方面,对写作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深刻的影响。然而学生的阅读情况怎么样呢?根据官方的一项统计,其结论:我国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很少;多数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也很少,还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根本没读过一本中外名著。这种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有的学生虽然读了,但读的都是一些无聊的闲散书籍,甚至还有一些精神糟粕在里面,所以学生的知识素材就会贫乏,思维就会相当局限。一个知识匮乏,思维不发散的学生,对作文自然不会产生兴趣,更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三)语文底子薄,写字、造句等基本习作技能掌握不全面。与说话交流相比,作文这种书面表达形式有一定的难度。这种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作文没有口头对话时的表达情境和谈话对象等因素的支持,完全要依赖记忆的线索、素材和已经写出的上文段落;二是必须熟悉一定数量的字、词和语法。字、词、语法是作文的基础,不能谙熟一定量的字、词、语法,学生就无法写出通顺流利的语言来,逻辑思维也会显得格外混乱,自然也就写不出满意的作文来。这种状况就会严重影响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四)作文从未得到肯定,丧失了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效果规律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在作文方面,获得过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然而尝试了失败的学生,一般很难再保持原有的激情。如果连续失败,他的写作热情和兴趣可能会丧失殆尽,甚至抵触、逃避写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发现每位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并当众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优点,恰当指正学生的缺点,让每位学生都对写作有信心,使学生时刻保持一颗热情的心态来迎接写作。有了这样积极的心态,不怕学生不喜欢作文课,更不怕学生学不出优秀的作文来。
总而言之,影响高中生作文写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要在学生写作心理上多下功夫,发现影响学生写作心理的不同因素,因材施教,及时祛除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让学生对作文充满热情与兴趣,让作文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进步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