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一个国家没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国力不强,国威不振,就会处处被动挨打。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任何创新都是受到某种问题的启发而形成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因而还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认识。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我曾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殖民主义强盗头子,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在颇有新意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观点去认识哥伦布在世界历史上的成就和影响,最后教师总结: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1)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作出突出历史贡献的人物。(2)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3)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和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历史进步性。
二、 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认知方法。历史教学中所运用的比较是认识主体通过比较提示历史现象及其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中的共性和个性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将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或横向对比分析,促进其思维的活跃。例如,关于东西方国家使用指南针用途的对比:马克思认为指南针在西方“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鲁迅则讽刺了中国近代社会将它用于“看风水”的现实。为什么指南针在其故乡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在西方却成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强大杠杆呢?通过对比,“科学技术能否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新认识和新结论自然产生。清楚其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原因后,可以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创造性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的目的。
三、 紧密结合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我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知识,宣讲中华民族的创新成就,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近代中国灾难深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新成就,再现了中华民族的蓬勃生机和无穷的创造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让全世界啧啧称奇;设立经济特区,辐射式地发展又成了世界发展中国家争相仿效的样板;“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存在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实现和平统一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友好解决国与国之间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树立了典范……
四、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世纪的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意识,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知识,更应教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为此,教师可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开阔学生视野,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这里笔者仅就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建议。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基本史实生发开去,让学生来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打破思维框框,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到清末“新政”时可引导学生扩散思维:“清末 ‘政’有何影响?可不囿于教材。”学生思维相当活跃:有的说“新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的说“新政”造就了一个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有的说“新政”对推行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的说“新政”强化了清朝的国家机器……这种在不违背历史真实性和历史规律性的前提下,让学生众说纷纭,创新的认识也就如射线一样,从一点出发向四面发射。
五、 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挂图,但讲课时若能让教学过程充满挑战性、生动性、深入浅出,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感应,引起感情上、意识上的共鸣,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若在其中能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帮教手段和技术,使知识有形、有影、有声、活泼感人,就更能培养创新素质的氛围。如讲“科技发展史”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科技史上的成就,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时代的召唤,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
最后,笔者特别要提的一点是:以上目标的达成均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前提,那就是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的博大无私的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师生关系的隔膜和不民主,势必影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就会在被动的学习中被弱化、被磨灭。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努力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活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愿望,应成为一种理念,一种趋势。教师的职责应是激励和唤醒,在倾注期待、情理交融的互动中,让学生自己手执创新的金钥匙,开启智慧的大门。亲和、互助的环境,乐于创新的热情,教育原本就孕育着一种生命的本真与活力。
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爱心点燃爱心,用意志砥砺意志,用生命照亮生命。我们的教育将永远鲜活而生动,真挚而憾人;我们的民族将不断激昂而奋进,生机而博大……
(临沂市职业中专)
一、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任何创新都是受到某种问题的启发而形成的。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因而还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发现,获得新认识。如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我曾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认为哥伦布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殖民主义强盗头子,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学生就会在颇有新意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观点去认识哥伦布在世界历史上的成就和影响,最后教师总结:对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1)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作出突出历史贡献的人物。(2)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3)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和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基础上的客观历史进步性。
二、 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认知方法。历史教学中所运用的比较是认识主体通过比较提示历史现象及其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中的共性和个性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将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或横向对比分析,促进其思维的活跃。例如,关于东西方国家使用指南针用途的对比:马克思认为指南针在西方“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鲁迅则讽刺了中国近代社会将它用于“看风水”的现实。为什么指南针在其故乡没有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在西方却成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强大杠杆呢?通过对比,“科学技术能否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种新认识和新结论自然产生。清楚其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原因后,可以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创造性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的目的。
三、 紧密结合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我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知识,宣讲中华民族的创新成就,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近代中国灾难深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新成就,再现了中华民族的蓬勃生机和无穷的创造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让全世界啧啧称奇;设立经济特区,辐射式地发展又成了世界发展中国家争相仿效的样板;“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存在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实现和平统一开辟了一条新路,为友好解决国与国之间悬而未决的历史问题树立了典范……
四、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世纪的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意识,教师不仅应教给学生知识,更应教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为此,教师可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开阔学生视野,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这里笔者仅就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建议。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基本史实生发开去,让学生来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打破思维框框,突破陈腐观念的束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扩散的创新思维能力。如讲到清末“新政”时可引导学生扩散思维:“清末 ‘政’有何影响?可不囿于教材。”学生思维相当活跃:有的说“新政”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的说“新政”造就了一个新型的现代知识分子群体,为民主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有的说“新政”对推行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的说“新政”强化了清朝的国家机器……这种在不违背历史真实性和历史规律性的前提下,让学生众说纷纭,创新的认识也就如射线一样,从一点出发向四面发射。
五、 改进、更新教学手段和技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挂图,但讲课时若能让教学过程充满挑战性、生动性、深入浅出,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感应,引起感情上、意识上的共鸣,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若在其中能充分利用影视、电脑等先进的电化帮教手段和技术,使知识有形、有影、有声、活泼感人,就更能培养创新素质的氛围。如讲“科技发展史”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科技史上的成就,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时代的召唤,更能激发创新的欲望。
最后,笔者特别要提的一点是:以上目标的达成均离不开一个永恒的前提,那就是于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的博大无私的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师生关系的隔膜和不民主,势必影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就会在被动的学习中被弱化、被磨灭。在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努力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活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愿望,应成为一种理念,一种趋势。教师的职责应是激励和唤醒,在倾注期待、情理交融的互动中,让学生自己手执创新的金钥匙,开启智慧的大门。亲和、互助的环境,乐于创新的热情,教育原本就孕育着一种生命的本真与活力。
用智慧开启智慧,用爱心点燃爱心,用意志砥砺意志,用生命照亮生命。我们的教育将永远鲜活而生动,真挚而憾人;我们的民族将不断激昂而奋进,生机而博大……
(临沂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