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蓓蕾老师提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的准备时期,打基础时期,从小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他的一生。”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而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最有效,最有意義和价值的。在实践中我发现,在美术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的设计,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利用美术课培养学生的求美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他们的普遍特点,通过自己的双手描绘,亲身体验美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小学生产生一种满足的心理,又使学生对美有了感性的认识。
例如美术课《把图形变得更好看》一课,刚开始,我问学生:“方型、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美不美?”通过观察,学生们认为不美,因为它们形状很单一。我又问:“你们能不能让这些图形变美呢?”他们直愣愣地看着我,好像想不出办法。这时,我启发:“可以加一点笔画、色调……”, 马上有学生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可以在里面画花纹,有的说,用好看的颜色涂在里面,他们都回答得很好。
我又问:“怎样设计花纹呢?”我边说边出示了我画好的范图进行引导。 我讲解道:“在图形中通过各种线的分割可以使图形变得更美。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方法进行设计吗?”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动脑。有的在方形中画了许多横竖交错的线,得意地说:“这像不像我为爸爸设计的手帕”,有的同学在圆形中画了一些圆点,说:“像不像美丽的气泡泡。这时大家都沉浸在创造美的气氛中,图形的花纹很快就设计好了。
涂颜色时,我让学生又观看了两幅作品(其中一幅我有意把颜色涂得乱七八糟)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顿时七嘴八舌地指出这一幅真难看,一点也不美,颜色太乱,没有表达一定的意思,不知道画了什么……。我立刻进行表扬:“大家的眼光真利害,知道区分怎样才是美的,下面我们进行比赛,看加了线条、涂色后,谁的图形变得更美!”
比赛开始了,平时那些涂色马虎的学生变得认认真真。他们有的托着腮暝思苦想;有的翻阅着美术书,想寻找一些好的线索;有的已经低头作画了。整节课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看到通过自己动手绘制的美丽的图形,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二、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旺盛的求趣心理
赫尔巴特提出:小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因为有兴趣地学习才能学得既快又好。学习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在学生心智努力过程中也就会伴随一定的精神紧张,为此学习十分容易产生心理疲惫感。同样,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也需要教师来调动学习积极性。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到愉快、有趣。
《捉到一只大螃蟹》是一年级学生学习工艺制作的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课前,我利用创设情境的手段进行导入。上课时,我手里拿着一只黑口袋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中的袋子里有什么东西。这种场景好像是在舞台上进行魔术表演,让学生感觉新鲜有趣。
他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有的猜是吃的。也有的猜是玩的,我一直微笑地看着大家。等他们稍有平息时请一名学生上来摸摸。 教室里又活跃起来,大家兴奋极了,有的还叫起来。当学生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只纸做的大螃蟹时都笑了起来。开始动手做了。同学们在我的指导下剪剪、折折、画画,可认真了。可不一会儿,有的学生说话了,有的把头转到后面拍来拍去……教室里的纪律有点乱。原来,他们在做“螃蟹”身体时遇到了困难:做来做去都不像(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我在教室里兜了一圈,看见有的学生做得比较好,于是邀请部分学生扮演成螃蟹,来到有困难的同学的身边,询问并帮助他们。
最后,每个同学都有了成功的喜悦。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带有趋向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美术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保持旺盛学习动力。
三、利用求胜心理转化学习美术有困难的个别学生
儿童普遍对美术课有很大兴趣,有时美术课老师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鲜,但学生还是兴趣盎然,这源于学生对美术本身有极大的兴趣。康德说过“美是那不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但也有个别儿童,他的注意力始终被身边的一些小玩意所影晌,画图这种游戏好似对他们并不起多大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积极主动地按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辅导,时刻注意个别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调整,改变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要能顾及全班每一位学生而不要只对优秀学生感兴趣;要耐心细致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而不要包办代替,所以在上课前我都要认真钻研,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使所有的学生感兴趣。例如,一年级有一名平时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学生,他在上课时总喜欢跑出自己的座位去影响其他同学。通过观察,我发现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对他更关心一些可起到一定作用。美术课上,我在演示图画过程,这位学生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跑到我面前来看,这时我并不像往常那样训斥他,而是仍旧认真地演示。之后,再特意走到他面前,告诉他:老师知道你很想学好本领,但离开位子的做法不太好,如果大家都这样,教室里不是会一团糟吗?也许你坐在位子上看不见,老师再给你演示一遍,你一定比别人做得更好。此时,他更加专注地看着我的一举一动,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动手操作时比平时更有耐心,终于做成了一样小制作。当我把他的作品与其他学生的作品放到讲台上进行评比时,同学们都惊异地看着他。结果,他做的作品获得了“进步奖”。从此,他开始喜欢上了美术课。实践证明,老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将有利于他们的各方面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努力研究和开发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上好美术课的同时,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
一、利用美术课培养学生的求美心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喜欢美好的事物是他们的普遍特点,通过自己的双手描绘,亲身体验美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小学生产生一种满足的心理,又使学生对美有了感性的认识。
例如美术课《把图形变得更好看》一课,刚开始,我问学生:“方型、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美不美?”通过观察,学生们认为不美,因为它们形状很单一。我又问:“你们能不能让这些图形变美呢?”他们直愣愣地看着我,好像想不出办法。这时,我启发:“可以加一点笔画、色调……”, 马上有学生举起了手,有的学生说,可以在里面画花纹,有的说,用好看的颜色涂在里面,他们都回答得很好。
我又问:“怎样设计花纹呢?”我边说边出示了我画好的范图进行引导。 我讲解道:“在图形中通过各种线的分割可以使图形变得更美。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方法进行设计吗?”学生都跃跃欲试,积极动脑。有的在方形中画了许多横竖交错的线,得意地说:“这像不像我为爸爸设计的手帕”,有的同学在圆形中画了一些圆点,说:“像不像美丽的气泡泡。这时大家都沉浸在创造美的气氛中,图形的花纹很快就设计好了。
涂颜色时,我让学生又观看了两幅作品(其中一幅我有意把颜色涂得乱七八糟)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顿时七嘴八舌地指出这一幅真难看,一点也不美,颜色太乱,没有表达一定的意思,不知道画了什么……。我立刻进行表扬:“大家的眼光真利害,知道区分怎样才是美的,下面我们进行比赛,看加了线条、涂色后,谁的图形变得更美!”
比赛开始了,平时那些涂色马虎的学生变得认认真真。他们有的托着腮暝思苦想;有的翻阅着美术书,想寻找一些好的线索;有的已经低头作画了。整节课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看到通过自己动手绘制的美丽的图形,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
二、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旺盛的求趣心理
赫尔巴特提出:小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学重要任务之一.因为有兴趣地学习才能学得既快又好。学习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在学生心智努力过程中也就会伴随一定的精神紧张,为此学习十分容易产生心理疲惫感。同样,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也需要教师来调动学习积极性。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到愉快、有趣。
《捉到一只大螃蟹》是一年级学生学习工艺制作的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授课前,我利用创设情境的手段进行导入。上课时,我手里拿着一只黑口袋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中的袋子里有什么东西。这种场景好像是在舞台上进行魔术表演,让学生感觉新鲜有趣。
他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议论开来,有的猜是吃的。也有的猜是玩的,我一直微笑地看着大家。等他们稍有平息时请一名学生上来摸摸。 教室里又活跃起来,大家兴奋极了,有的还叫起来。当学生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只纸做的大螃蟹时都笑了起来。开始动手做了。同学们在我的指导下剪剪、折折、画画,可认真了。可不一会儿,有的学生说话了,有的把头转到后面拍来拍去……教室里的纪律有点乱。原来,他们在做“螃蟹”身体时遇到了困难:做来做去都不像(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我在教室里兜了一圈,看见有的学生做得比较好,于是邀请部分学生扮演成螃蟹,来到有困难的同学的身边,询问并帮助他们。
最后,每个同学都有了成功的喜悦。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带有趋向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美术课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使学生保持旺盛学习动力。
三、利用求胜心理转化学习美术有困难的个别学生
儿童普遍对美术课有很大兴趣,有时美术课老师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鲜,但学生还是兴趣盎然,这源于学生对美术本身有极大的兴趣。康德说过“美是那不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但也有个别儿童,他的注意力始终被身边的一些小玩意所影晌,画图这种游戏好似对他们并不起多大作用,这就需要老师积极主动地按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辅导,时刻注意个别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调整,改变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要能顾及全班每一位学生而不要只对优秀学生感兴趣;要耐心细致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而不要包办代替,所以在上课前我都要认真钻研,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能使所有的学生感兴趣。例如,一年级有一名平时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学生,他在上课时总喜欢跑出自己的座位去影响其他同学。通过观察,我发现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对他更关心一些可起到一定作用。美术课上,我在演示图画过程,这位学生有时会情不自禁地跑到我面前来看,这时我并不像往常那样训斥他,而是仍旧认真地演示。之后,再特意走到他面前,告诉他:老师知道你很想学好本领,但离开位子的做法不太好,如果大家都这样,教室里不是会一团糟吗?也许你坐在位子上看不见,老师再给你演示一遍,你一定比别人做得更好。此时,他更加专注地看着我的一举一动,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动手操作时比平时更有耐心,终于做成了一样小制作。当我把他的作品与其他学生的作品放到讲台上进行评比时,同学们都惊异地看着他。结果,他做的作品获得了“进步奖”。从此,他开始喜欢上了美术课。实践证明,老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将有利于他们的各方面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努力研究和开发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上好美术课的同时,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