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列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针对国学经典的融入策略展开论述,力求以语文教学的常规教学流程为契机,渗透国学经典,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融入策略
在本文中,笔者从“融入国学文化”“讲述国学故事”和“诵读国学作品”三个维度,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希望以此为契机,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厚,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归根溯源,融入国学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一些有探究价值和挖掘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带着学生一起追根溯源,探索语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国学文化,渗透国学经典。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在学“初”字的时候,学生经常将“衣补旁”误写成“示补旁”。为了避免学生再次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初”字的文化起源——“初”字最开始的意思,指的是“用剪刀剪裁衣服的起始”,指的是剪裁衣服中的“第一剪”。后来,逐渐衍生出“开始、开端”的意思。在了解了“初”字最开始的文化内涵之后,学生就能够明白,“初”字是由“衣”和“刀”组合到一起的文字。这样一来,学生就再也不会犯将“衣补旁”写成“示补旁”的错误。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和验证“初”字的文化起源,教师可以引入国学经典中的原文材料。比如,在《说文》中,对于“初”字的解释是:“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在《广雅》中,对于“初”字的阐述是:“初,舒也。”而此处的“舒”的注释为:“展帛以就裁。”也就是说,此处的“舒”的意思是:“展开布料等待剪裁。”可见,在古文中,“初”字的意思都跟“剪裁”有关系,因此,必然是“衣补旁”。教师通过讲述“初”字的文化起源并引入国学经典,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初”字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基础知识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二、旁征博引,讲述国学故事
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广度上可以无限延展,在深度上可以无限挖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将眼界局限在教材之内,则会使教学变得乏味而肤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围绕教学目标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知识储备变得更加丰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讲述国学故事的方式,融入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的道理是:谁善于把別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显然,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然而,关于“矛”和“盾”之间的关系,可不是只有“集于一身”这一种,人类关于“矛”和“盾”的关系的思考,也不只这一种。于是,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国学经典故事《矛与盾》,让学生尝试体会韩非子所说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当中蕴含的哲理,并通过课文与《矛与盾》的对比阅读,展开关于“矛”和“盾”关系的富有深度和创意的新思考。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实现了国学经典的渗透,使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思想与智慧。
三、脚踏实地,诵读国学作品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学经典的渗透,也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诵读国学作品作为一个固定的教学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中。从而脚踏实地、日复一日地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捆绑”到一起。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诵读国学作品的活动融入校园文化中,从而营造“人人诵国学,人人爱国学”的校园氛围,并通过课内与课外的配合,实现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的渗透。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每天三分钟”国学诵读活动,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诵读《百家姓》《弟子规》《对韵歌》《颜氏家训》等国学作品;在课外,教师可以将国学诵读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比如,在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重阳主题古诗词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重阳”的古诗词,并以古诗词朗诵、古诗词知识竞答、古诗词情景表演等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从而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实现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课内的“常规诵读”与课外的“灵活诵读”结合起来,使国学经典全面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实现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提升语言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陶冶道德情操、了解传统文化,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融入国学文化”“讲述国学故事”和“诵读国学作品”等途径,拓宽国学经典的渗透渠道、提高国学经典的渗透效率,实现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29).
[2]张玲.诵读传统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J].明日,2018(23).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融入策略
在本文中,笔者从“融入国学文化”“讲述国学故事”和“诵读国学作品”三个维度,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希望以此为契机,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厚,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归根溯源,融入国学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一些有探究价值和挖掘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带着学生一起追根溯源,探索语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国学文化,渗透国学经典。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在学“初”字的时候,学生经常将“衣补旁”误写成“示补旁”。为了避免学生再次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初”字的文化起源——“初”字最开始的意思,指的是“用剪刀剪裁衣服的起始”,指的是剪裁衣服中的“第一剪”。后来,逐渐衍生出“开始、开端”的意思。在了解了“初”字最开始的文化内涵之后,学生就能够明白,“初”字是由“衣”和“刀”组合到一起的文字。这样一来,学生就再也不会犯将“衣补旁”写成“示补旁”的错误。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和验证“初”字的文化起源,教师可以引入国学经典中的原文材料。比如,在《说文》中,对于“初”字的解释是:“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在《广雅》中,对于“初”字的阐述是:“初,舒也。”而此处的“舒”的注释为:“展帛以就裁。”也就是说,此处的“舒”的意思是:“展开布料等待剪裁。”可见,在古文中,“初”字的意思都跟“剪裁”有关系,因此,必然是“衣补旁”。教师通过讲述“初”字的文化起源并引入国学经典,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初”字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基础知识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二、旁征博引,讲述国学故事
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广度上可以无限延展,在深度上可以无限挖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将眼界局限在教材之内,则会使教学变得乏味而肤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围绕教学目标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知识储备变得更加丰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讲述国学故事的方式,融入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的道理是:谁善于把別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显然,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然而,关于“矛”和“盾”之间的关系,可不是只有“集于一身”这一种,人类关于“矛”和“盾”的关系的思考,也不只这一种。于是,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国学经典故事《矛与盾》,让学生尝试体会韩非子所说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当中蕴含的哲理,并通过课文与《矛与盾》的对比阅读,展开关于“矛”和“盾”关系的富有深度和创意的新思考。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实现了国学经典的渗透,使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思想与智慧。
三、脚踏实地,诵读国学作品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学经典的渗透,也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诵读国学作品作为一个固定的教学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中。从而脚踏实地、日复一日地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捆绑”到一起。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诵读国学作品的活动融入校园文化中,从而营造“人人诵国学,人人爱国学”的校园氛围,并通过课内与课外的配合,实现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的渗透。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每天三分钟”国学诵读活动,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诵读《百家姓》《弟子规》《对韵歌》《颜氏家训》等国学作品;在课外,教师可以将国学诵读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比如,在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重阳主题古诗词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重阳”的古诗词,并以古诗词朗诵、古诗词知识竞答、古诗词情景表演等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从而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实现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课内的“常规诵读”与课外的“灵活诵读”结合起来,使国学经典全面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实现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提升语言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陶冶道德情操、了解传统文化,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融入国学文化”“讲述国学故事”和“诵读国学作品”等途径,拓宽国学经典的渗透渠道、提高国学经典的渗透效率,实现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29).
[2]张玲.诵读传统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J].明日,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