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国学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b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列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针对国学经典的融入策略展开论述,力求以语文教学的常规教学流程为契机,渗透国学经典,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融入策略
   在本文中,笔者从“融入国学文化”“讲述国学故事”和“诵读国学作品”三个维度,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希望以此为契机,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内涵更深厚,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归根溯源,融入国学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一些有探究价值和挖掘意义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带着学生一起追根溯源,探索语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融入国学文化,渗透国学经典。
   例如,在识字教学中,在学“初”字的时候,学生经常将“衣补旁”误写成“示补旁”。为了避免学生再次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初”字的文化起源——“初”字最开始的意思,指的是“用剪刀剪裁衣服的起始”,指的是剪裁衣服中的“第一剪”。后来,逐渐衍生出“开始、开端”的意思。在了解了“初”字最开始的文化内涵之后,学生就能够明白,“初”字是由“衣”和“刀”组合到一起的文字。这样一来,学生就再也不会犯将“衣补旁”写成“示补旁”的错误。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和验证“初”字的文化起源,教师可以引入国学经典中的原文材料。比如,在《说文》中,对于“初”字的解释是:“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在《广雅》中,对于“初”字的阐述是:“初,舒也。”而此处的“舒”的注释为:“展帛以就裁。”也就是说,此处的“舒”的意思是:“展开布料等待剪裁。”可见,在古文中,“初”字的意思都跟“剪裁”有关系,因此,必然是“衣补旁”。教师通过讲述“初”字的文化起源并引入国学经典,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初”字的理解与记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了基础知识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二、旁征博引,讲述国学故事
   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广度上可以无限延展,在深度上可以无限挖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将眼界局限在教材之内,则会使教学变得乏味而肤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围绕教学目标旁征博引、纵横古今,使学生的学习视野变得更加开阔,知识储备变得更加丰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讲述国学故事的方式,融入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的道理是:谁善于把別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显然,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然而,关于“矛”和“盾”之间的关系,可不是只有“集于一身”这一种,人类关于“矛”和“盾”的关系的思考,也不只这一种。于是,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国学经典故事《矛与盾》,让学生尝试体会韩非子所说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当中蕴含的哲理,并通过课文与《矛与盾》的对比阅读,展开关于“矛”和“盾”关系的富有深度和创意的新思考。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实现了国学经典的渗透,使学生体会到古人的思想与智慧。
   三、脚踏实地,诵读国学作品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国学经典的渗透,也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将诵读国学作品作为一个固定的教学环节纳入教学体系中。从而脚踏实地、日复一日地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捆绑”到一起。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诵读国学作品的活动融入校园文化中,从而营造“人人诵国学,人人爱国学”的校园氛围,并通过课内与课外的配合,实现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全方位”的渗透。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每天三分钟”国学诵读活动,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诵读《百家姓》《弟子规》《对韵歌》《颜氏家训》等国学作品;在课外,教师可以将国学诵读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比如,在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重阳主题古诗词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关于“重阳”的古诗词,并以古诗词朗诵、古诗词知识竞答、古诗词情景表演等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从而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实现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渗透。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课内的“常规诵读”与课外的“灵活诵读”结合起来,使国学经典全面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实现了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与“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提升语言素养,还能够帮助学生陶冶道德情操、了解传统文化,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融入国学文化”“讲述国学故事”和“诵读国学作品”等途径,拓宽国学经典的渗透渠道、提高国学经典的渗透效率,实现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与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29).
   [2]张玲.诵读传统国学经典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J].明日,2018(23).
其他文献
摘 要:紧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按照新课标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的教学要求,以王昌龄《送魏二》、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首高考送别诗为例,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探究古代送别诗学习任务群阅读的路径,以此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关键词:送别诗;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
摘 要:以新课程小学数学毕业班复习为背景,论述了小学数学毕业班总复习的有效策略——早梳理、分类梳理、课堂讲练、综合练习、培优补差。通过数学组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组织复习,学生复习的兴趣增强了,态度端正了,成绩较往年有大幅度提高,顺利达成了课题目标。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生主体;共同成长   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对学生来说所学知识时间长、容量多、跨度大、遗忘率高;对教师来说时间紧、任务重
摘 要:人们经常说:成功的孩子越来越成功,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失败。这不是“宿命”式的循环,关键是成功让人更加自信,反过来自信又助人成功。自信心是鼓励学生去探索、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原动力。强烈的自信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持之以恒。因此,要想让学生阳光自信地成长,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力量,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关键词:自信心;赏识;处理;
摘 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学生生理的成长和心灵的成长合拍,为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成长规律,让学生行的能力優先,以行带德,带动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行为活动;德育;策略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先贤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正就是修身,修身就要以德育为先导,我们的教育自然成了德先行,确实德育很重要,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形成了思
摘 要: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关键词: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用数学符号、图形描述现实世界,建立数感、符号感和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为主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数感培养;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数字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生
摘 要:核心素养旨在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语文核心素养则将这种要求具体落实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中。从语文课堂出发,从学生核心素养角度谈起,科学建构有效的语文课堂,有序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课堂语言的精彩落实做起,让核心素养搭载课堂语言的飞舟,尽情飞扬起来。   关键词:精彩语言;课堂;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承载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教育过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
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以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遵循编写者的初衷和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文言文教学;中华文化   文言文记载并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近年来,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原人教版教材中只选编了四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摘 要: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根据学情,依托课标,解读教材,确立立意,提升教学意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教学立意顺利达成。   关键词:唯物史观;教学立意;教学   教学立意,是指教师在分析课程标准,结合学情,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学主旨,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历史教学的立意必须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确立,否则会导致教学立意低下,甚至错误。笔者以北师大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
摘 要:新课标对小学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认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不写错别字,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错别字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书写是关键的一环,只有正确地书写,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尤其在小学低年段,学生正处于可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