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东方智慧构建低碳乡村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GDGJ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晓义和她的同伴们发起、建设的“乐和家园”作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模式,是一个从环境到经济、从建筑到保健、从社会到心灵的整体系统。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种方案中,乡村通常是被忽略的领域。然而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仍占一半的星球、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大国,乡村能否找到低碳发展之路,是实现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城市一直在工业化道路上前进,走的是高碳发展之路,要实现其从高碳到低碳的转轨非常艰难。相比之下,从乡村入手,使其走上低碳发展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更低成本和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
  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我带领“地球村”团队赴四川重灾区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在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建设“乐和家园”。一年多以来,我、我的团队和村民们一起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探索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乐和家园”的由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的过程中,我们建设“低碳乡村”的理念日益清晰,并落实在诸方面的实践中。我们的 “乐和家园”作为一种低碳生态乡村模式,是一个从环境到经济、从建筑到保健、从社会到心灵的整体系统,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生態人居为主题的低碳环境管理
  
  建筑物耗能主要是建筑材料及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和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耗能,建筑耗能通常占碳排放的40%,在乡村建造和推广低碳建筑对于减碳来说,意义重大。以前大坪村和中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建的是低质量、高耗能的砖混瓷砖房屋,这种“建起来是垃圾建筑、倒下去是建筑垃圾”的房屋几乎都在地震中变成了废墟。我们请来了中国建设部首席生态民居专家刘加平先生和他的团队,义务为村民设计了既有传统建筑特色又抗震节能的新型生态民居。
  这种生态民居的建筑材料以就地取材和可重复使用的材料为主,充分利用了村民林场中因雪灾倒伏的木材,以及地震中倒塌房屋的回收材。从使用的材料上尽可能降低对能源的使用,当然碳排放就减少(要知道生产一吨水泥会排放出一吨二氧化碳),同时也减少了运输带来的能耗。
  这种生态建筑进一步改进了以往传统民居的采光和通风条件,提高了舒适度,又减少了白天的照明用电。为了吸收传统土墙冬暖夏凉的功能,又不必采用土墙那样的夯土结构,新的民居采用了轻体墙设计,用聚苯板填充墙体,两侧用薄木板或竹胶板封闭,减少了地震导致的伤害风险,减少对于砖材的使用以及烧砖的能耗,还可以大大加强墙体的保温效能(经过专业设计单位的测算,其保暖效果相当于传统45公分的夯土墙)。过去,这里冬季是烧炭取暖,采用节能保温的轻体墙后,冬季取暖期比以前减少了1/3,直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量和碳排放量。
  在建筑节能方面,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方面,就是人均住房面积的适度节制。对于豪宅的无节制的追求,是过度占用耕地和消耗能源的一个直接原因。“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倡导简单、实用,不鼓励豪华、奢侈。村民原有的房屋人均面积在70~100平方米左右。“红十字乐和家园”在补贴建设的过程当中,鼓励大家以人均35平方米为标准,这样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大幅度地降低了建筑能耗及日常能耗,省出来的宅基地通过入股的方式建造集体管理和运营的乡村生态小客栈,给村民带来可持续增收的渠道。
  通过一系列措施,“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较一般的乡村砖混建筑至少节能减排50%。加上采用了村民自建和集体采购方式,这种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每平米造价不到60美元。
  另外,我们设立了一个包括生态民居、沼气、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山体保护、水源保护的环境管理系统,乐和家园帮助这些原来以在追求和模仿城市高碳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村民,走上了另一条更明智、更经济、更时尚的低碳生活之路。
  
  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
  
  现代农业又被称为“石油农业”,它不同于传统农耕的基本点就是对于石油的消耗,从机械、化肥、农药的使用到远程运输、反季节的生产体系,都是靠着对于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的能源来支撑的。世界粮农组织专家测算,如果实现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换,就可以减少80%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为了鼓励和引导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的转型,我们建立了四个有机小农场,用农家肥堆肥代替化肥,减少生产化肥过程中的能源,还可以保养土壤、恢复地力;用捉虫瓶等生物治虫方法以及人工除草来替代农药和除草剂,减少了生产农药的能耗,还可以保证食品安全;用第一批有机小农场卖出的蔬菜高出市场价的50%或者一倍以上,鼓舞了更多的村民明年进入有机转型的耕种计划。不用化学饲料而用天然食物的养猪场和养鸡场,也正在吸引那些关注食品安全的有机消费者们的关注。同时,我们还通过多种途径倡导有利于低碳生计和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比如顺应天时,顺季节食疗、避免反季节蔬菜对于身体和环境的影响、顺应地脉;本地化消费,避免远程运输中的能源浪费和碳排放;鼓励订单农业,避免农产品积压产生的伤农和浪费。
  与有机农业配套的是以国学复兴和生态文明教育为主旨的教育产业。在李连杰壹基金支持下正在建设的乐和书院,就将是国学研习、养生康复、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基地;而这里的生态建筑、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草药种植可能成为“治未病”培训基地和养生养老产业基地。让高压下寻求放松的老板们、渴求了解中国文化古老智慧的老外们、愿意在泥土和阳光里了解和继承祖先耕读文化的少年们,将是为这种这种低碳产业买单的主力。
  乐和家园的另一个产业是个性化创意手工业,第一个产品就是村民绣制的绿手绢。手绢可以成为餐巾的替代品,也可以成为绣制心语的个性化时尚礼品。我还希望通过产品的创新和管理的改进,使之成为后工业化时代的消费时尚。
  
  以治未病为主导的低碳保健养生
  
  当西方世界自爱谈论气候变化的问题和方案时,其基本逻辑是西医的思维方式,局限于能源问题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不会注意到今天的能源耗竭相并行的另一个危机:因为过度依赖和消耗物质能源而引起的生命能量的衰退与危机;也不会注意到过度依赖化学药品的医疗方式,给健康造成的误区以及化学药品的生产中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的碳脚印。乐和家园作为低碳乡村的模式,让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超出了狭义的能源和物质概念,进入生命的层次。
  按生态建筑的理念修建、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的红十字博爱卫生站、规划中的中药百草园、紧挨着的有机农艺园构成这个系统的底座,身体的健康依托于环境的健康;
  中医药文化的智慧库则是这个系统的灵魂。低碳保健养生的要义是要用生命崇拜代替资本崇拜。人活一世,什么是最为宝贵的?中医文化引导人们珍惜和培育人的三宝:精气神,以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为健康之本。
  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低碳的生活,是高生命能量的生活。与之相反,那种高碳生活是降低生命能量的:对车的依赖,是腿脚的退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对于空调的依赖,是皮肤呼吸能力的丧失。颠倒作息和超强压力,造成很多疾患,工业化的食品生产方式,让不少人吃的是化工产品,而不是在阳光和健康的土地上生长的真正的食品。中医药文化是今天低碳生活的指南,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药方。
  
  以敬天惜物为内涵的低碳伦理教育
  
  乐和家园的低碳伦理教育超出了沼气民居产业这些物质的层面,而直奔精神的家园。我们开展了以敬天惜物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生态伦理教育,播放气候变化的视频电影、讲座,普及相关知识,提供应对行动的培训;在低碳民居、低碳产业、低碳养生综合行动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村民们引以为自豪的选择。暑期,我们请志愿者对乐和家园娃娃团进行培训,使孩子们也从小接受低碳生活方式的熏陶。低碳并不是低品质,恰恰相反,低碳的顺应自然的生活才是高能量、高品质的生活。我们对于高品质的生活有了不同的诠释:高品质的生活是惜物能、增体能的生活。
  蓄心能就是培养爱心,对于集体对于自然的爱和宇宙大爱。这种宇宙大爱基于古老的中国传统智慧和全球的文化遗产相应、相通的共同价值。
  
  以互惠共生为特质的低碳社会建制
  
  当人们谈论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的时候,很少人去谈论因为过度依赖物质能源的生活方式而引起的争端、冲突和战争,也很少有人去注意为此需要的大量的军队、警察、监狱、法庭、武器等等对于能源的消耗,包括生命能源和精神能量的损耗。事实上,建立一个互惠共生的和谐社会,才是减少冲突及其能源代价的基础,也是实施低碳环境管理、低碳经济发展、低碳保健养生、低碳伦理教育的保障,对于一个社会如此,对于一个小乡村也是如此。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帮助大坪村村民建立了大坪村生态协会,并且建立了由大坪村生态协会、村支两委和北京地球村三方联席机制,形成了联合共治机制,这样就把散沙变成了土壤,外援变成了内力,沟通解矛盾,调解化冲突。大家集体建房、集体搞乡村旅游、集体搞环境管理和健康管理,在这里没有律师和警察,没有上访拦车,村民对于官员、专家、志愿者表达的是谢意和笑容,这就增强了社会和谐,保障了低碳乡村各项工作的实施。
  低碳乡村不同于那种已把人类带进经济和生态双重危机的、充满了诉讼和战争的大工业模式,也不同于以前封闭的自给自足时代的乡村组织,毋宁说,它带有信息社会和后现代的特征,是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管理相结合、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开放性、多样性系统,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民主基础上的共治家园。
  (作者系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办人兼主任)
其他文献
几百年前,中外航海探险家跨海越洋寻找新宝物、发现新大陆的故事,是近代人类史最激动人心的篇章。  近百年来,中外创新者为了推进现代人类文明,不断探索经济、科技、文化的新产品和新领域,其迅其高其壮其奇,并不亚于当年发现新大陆。  作为几十年前还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的中国,如今经济总量已跻三望二,但人口多、底子差、发展快带来的问题和危机也不容忽视,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因素更是隐患重重。  需要寻找新
期刊
人,各有所长,各有其志。我就是特别喜欢漫画,所以不顾一切地走这条路,而且走到底,不是半途而废,不是三心二意。    缪印堂先生作为《中关村》漫画之页的专栏供稿人,之前虽不曾见面,却仿佛是位久违的朋友。采访缪老,在简单寒暄后,他笑着说:“《中关村》是个综合杂志,科技、经济、文化都有。作为一个人,每天需要多样化,老是经济新闻、科学报道也不行,老总们也得有文化生活。需要好的艺术品来欣赏,看些文化类的东西
期刊
王自勇上小学的时候,每到中午,都会有一个“差事”,就是听从母亲吩咐,去工艺品厂车间叫父亲吃饭。他永远不会忘记,那是一个从没有结果的呼唤。因为,父亲——冀派内画壶代表人物王习三为艺术创作废寝忘食早已成为常事。一到岗位,他或是一手紧握内画壶,一手执笔勾画;或是拿着画样,陷入深深思索中,似乎听不到儿子的声音。有时,旅游外宾来访,一面对父亲的作品不断称道,一面拍摄父亲工作的姿态。少年时,他清楚地记得,一位
期刊
未来的中国世纪里,我们将有比尔·盖茨、盛田昭夫和乔布斯。现在,他们正在学校温书、考试、谈恋爱。他们还要明白更多的东西,诸如乐观、磨难、梦想和担当。而这些,正是成功企业家要告诉他们的东西。    在当今没有战争、科技发展趋于尖峰的时代,企业家代替了拿破仑和爱因斯坦,站在了这个时代的顶峰。在中国飞速发展的20年里,我们有了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未来的中国世纪里,我们还要有比尔·盖茨、盛田昭夫和乔布
期刊
主办:《中关村》杂志  协办:新浪网、中国教育电视台  时间:2010年8月17日  地点: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  主持人:王鲁湘(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高级策划)  整理:吴炜、明星(《中关村》杂志记者)  摄 影:毛重渝、方丽达、周明星    探寻中国大学的症结与出路    卫汉青《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教育是一切文明的基础。而中关村集中了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78所高等院校,以中关村为代
期刊
一些让西医“束手无策”的患者,用中医的方法居然“妙手回春”;很多似乎要“大动干戈”才能治疗的疾病,通过辩证施治往往“化为玉帛”。    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中医和中国功夫一样神奇——一些让西医“束手无策”的患者,用中医的方法居然“妙手回春”;很多似乎要“大动干戈”才能解决的疾病,通过辩证施治往往“化为玉帛”。  中医发源于黄河流域,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证实确有明显疗效,因而受到了我国人民的普遍欢
期刊
“国进民退”在许多领域已然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也有一些人特别是挂有“官衔”的人,不大愿意听到这样的舆论。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说法”,似乎还可以理解,因为统计的方法和“眼睛看见的现象”不尽相同。日前看到一則消息,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国企“大管家”在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放出的雷人之语,“未来的民企肯定会收购我们(国企)!”“但要考虑国家、企业、投资者、企业职工的利益,稳定为重。”于是疾呼“媒
期刊
无论你是谁——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不论你是穷还是富!不论你身体是否健康!明天我们都没有区别!    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些字眼,随着电影《2012》的热映仿佛从遥远的未来一下子闯进了我们的生活,令我们心惊胆颤。不仅对未来,甚至对眼下的生活都充满了恐慌。谁能阻止世界末日的到来?电影中的各国政府在不得以的情况下开始联手制造方舟。值得庆幸的是现实中的地球还未到那一地步,地球村的
期刊
搭建创新与创业的舞台,铺设机遇与成功的道路,架筑科技与经济的桥梁    2009年12月10日,“清华科技园创建15周年庆祝活动”在清华科技园隆重举行。从1994年清华大学正式开始建设科技园至今,经过15年对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清华科技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理念、运行模式和园区文化,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创业企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
期刊
低碳经济必须注意的三个角度。一是空间层面上的规划;二是技术层面的思考;三是生活方式的设计。    他走的是一条低碳之路。  每天从北大创新中心,他步行半小时回到圆明园附近叫褐石的家。  在顶层仅有的30多平的露台上,他布置了家里的“低碳房”。太阳能电板,用来取暖;室内的一面水墙,用来调节温度,冬暖夏凉;收集来的雨水,养花种菜,绿意盎然。  他的办公室如出一辙,各种绿植装点其间,在他眼里,植物强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