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化、大众化,医学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医学毕业生由于择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择业心理把握不当等原因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本文对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心理调适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249-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院校毕业人数大大增加,医学毕业生因其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较窄,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卫生行业实行结构调整,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撤并,规模大、效益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重点偏向于吸纳高层次人才,这也导致了医疗卫生就业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毕业生要想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取胜,既要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 医学毕业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
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较为复杂,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误区。
1.1 就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医学毕业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自信,就业目标定得过高,脱离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对较好的单位持犹豫态度,往往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错失好的就业机会。产生这种择业心理误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自我认知不清,过于自负。部分医学毕业生认为医生是人们眼里的好职业,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医学类专业又是高考填报志愿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他们很容易因为所学专业紧俏,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而产生自负的心理问题,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往往信心膨胀,脱离实际,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定得过高而错失好的就业机会[1]。(2)无法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不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不但医学本科毕业生人数增加,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也相应增加,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而部分医学毕业生缺乏对目前就业环境的了解和分析,家庭期望又深刻地影响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大多毕业生不愿到二线城市,更不愿去乡镇、农村,到基层就业,形成了狭窄的就业市场面对庞大的医学毕业生就业队伍的现象,加重了就业压力。更有部分医学毕业生看错形势,认为医学专业技术性强,人们健康意识增强,社会对医学毕业生仍有很大需求,意识不到自身处于双向选择就业环境中,在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招聘的同时,往往失去主动自荐的机会,错失就业时机[1]。部分医学毕业生择业首选医疗单位的本专业相关岗位,对于非医疗卫生单位、非本专业岗位则不容易接受。尽管工作难找或有其它就业机会,但医学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医疗卫生岗位,导致其无法就业。
1.2 消极依赖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医学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害怕竞争,自己的就业完全寄希望于国家、学校、家人、亲朋好友的帮助,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错失就业时机。同时这种依赖心理也反映了大学生成长教育的部分缺失,使其不能及早地适应即将走入的社会。部分医学毕业生择业时从众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将别人的择业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没有冷静思考是否适合自己,错过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1.3 择业恐慌、自卑心理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接触较少,阅历不够丰富,对当前的社会状况不能完全正确认识。部分医学毕业生,特别是家庭困难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产生了担忧、恐惧的心理。部分新闻媒体对有关社会现象的过分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的恐慌心理,使部分毕业生未就业先输在了起跑线上。同时一些医学毕业生自卑心理严重,低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过于拘谨、怯懦,遇到挫折时常归因于自身能力低下,感到事事无能为力,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错失良机。
1.4 择业焦虑、挫折心理
面临择业,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的毕业生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过分紧张,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会出现焦虑情绪。对择业的焦虑的情绪,他们心中有很多问题:是否继续考学,面试失败了怎么办,从事本专业还是非本专业工作等等。这部分医学毕业生整天纠缠于无数的问题并处于无限的担忧中,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成为就业的绊脚石[1]。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当在择业过程中遭遇失败而不能积极面对,就会产生挫折心理,悲观失望,不思进取、对就业缺乏信心,错失择业机会。
2 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是指改变或扩大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击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2]。
2.1 把握好择业期望值
医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认真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形势,根据自身专业素质和条件,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合理定位,把过高的期望值降下来,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调整就业期望值并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而是要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2],当前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大中城市医疗人才市场渐趋饱和,非公有制医疗卫生单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药公司等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医学毕业生应及时认清就业形势,消除盲目求高、盲目依赖的心理,加强与家人、老师或同学朋友的交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自我表现的绩效、心理测评等方法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自己的职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必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2.2 调整医学毕业生择业心态,树立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情绪紧张、焦虑,要意识到竞争必定有风险和失败,要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要适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着乐观的择业情绪。
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自信心,就是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大胆地推销自己。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在择业时要自觉培养自己敢于竞争,敢冒风险的心理素质,要敢于向社会挑战,扩大就业成功的机率,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2]。
2.3 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医学院校要正确分析医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指导模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等必修课或选修课。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教育[3]。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及时收集并发布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咨询渠道,当学生在就业中面临巨大的压力或感到困惑无助时,学校应鼓励、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疏导其不良情绪,提高学生抗压耐挫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在毕业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学生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取得学生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负担,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2.4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建设,建立以政府为导向,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完善双向选择模式[4],健全服务体系、公平竞争体制、调控体制、监督管理体制[5],鼓励高校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从制度上规范就业市场,进一步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制度政策,实行从基层遴选公务员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娟,谢宏,杨敏.医学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剖析及调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39~340.
[2] 陈君.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分析[J].科技资讯,2009(10):210.
[3] 陈喆.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9(8):844~845.
[4] 张蕊.当前医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中国校医,2009(5):593~596.
[5] 岩磊,刘彦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4):291~293.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249-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院校毕业人数大大增加,医学毕业生因其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较窄,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卫生行业实行结构调整,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撤并,规模大、效益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的发展重点偏向于吸纳高层次人才,这也导致了医疗卫生就业市场形势越来越严峻。医学毕业生要想在残酷的就业竞争中取胜,既要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 医学毕业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
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较为复杂,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误区。
1.1 就业期望值过高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医学毕业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自信,就业目标定得过高,脱离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性,对较好的单位持犹豫态度,往往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错失好的就业机会。产生这种择业心理误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自我认知不清,过于自负。部分医学毕业生认为医生是人们眼里的好职业,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医学类专业又是高考填报志愿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他们很容易因为所学专业紧俏,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而产生自负的心理问题,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往往信心膨胀,脱离实际,将自己的就业目标定得过高而错失好的就业机会[1]。(2)无法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不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不但医学本科毕业生人数增加,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也相应增加,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而部分医学毕业生缺乏对目前就业环境的了解和分析,家庭期望又深刻地影响医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大多毕业生不愿到二线城市,更不愿去乡镇、农村,到基层就业,形成了狭窄的就业市场面对庞大的医学毕业生就业队伍的现象,加重了就业压力。更有部分医学毕业生看错形势,认为医学专业技术性强,人们健康意识增强,社会对医学毕业生仍有很大需求,意识不到自身处于双向选择就业环境中,在坐等用人单位上门招聘的同时,往往失去主动自荐的机会,错失就业时机[1]。部分医学毕业生择业首选医疗单位的本专业相关岗位,对于非医疗卫生单位、非本专业岗位则不容易接受。尽管工作难找或有其它就业机会,但医学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医疗卫生岗位,导致其无法就业。
1.2 消极依赖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医学毕业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害怕竞争,自己的就业完全寄希望于国家、学校、家人、亲朋好友的帮助,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错失就业时机。同时这种依赖心理也反映了大学生成长教育的部分缺失,使其不能及早地适应即将走入的社会。部分医学毕业生择业时从众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将别人的择业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没有冷静思考是否适合自己,错过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1.3 择业恐慌、自卑心理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接触较少,阅历不够丰富,对当前的社会状况不能完全正确认识。部分医学毕业生,特别是家庭困难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产生了担忧、恐惧的心理。部分新闻媒体对有关社会现象的过分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的恐慌心理,使部分毕业生未就业先输在了起跑线上。同时一些医学毕业生自卑心理严重,低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过于拘谨、怯懦,遇到挫折时常归因于自身能力低下,感到事事无能为力,使自己陷入悲观失望,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错失良机。
1.4 择业焦虑、挫折心理
面临择业,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的毕业生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过分紧张,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会出现焦虑情绪。对择业的焦虑的情绪,他们心中有很多问题:是否继续考学,面试失败了怎么办,从事本专业还是非本专业工作等等。这部分医学毕业生整天纠缠于无数的问题并处于无限的担忧中,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成为就业的绊脚石[1]。大学生由于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当在择业过程中遭遇失败而不能积极面对,就会产生挫折心理,悲观失望,不思进取、对就业缺乏信心,错失择业机会。
2 医学毕业生择业心理调适
心理调适,是指改变或扩大原有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其作用就在于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击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有效地排除心理困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2]。
2.1 把握好择业期望值
医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应认真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形势,根据自身专业素质和条件,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合理定位,把过高的期望值降下来,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调整就业期望值并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而是要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2],当前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大中城市医疗人才市场渐趋饱和,非公有制医疗卫生单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药公司等对医学毕业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医学毕业生应及时认清就业形势,消除盲目求高、盲目依赖的心理,加强与家人、老师或同学朋友的交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自我表现的绩效、心理测评等方法来评价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性格特点,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自己的职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必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2.2 调整医学毕业生择业心态,树立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情绪紧张、焦虑,要意识到竞争必定有风险和失败,要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要适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着乐观的择业情绪。
大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自信心,就是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大胆地推销自己。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在择业时要自觉培养自己敢于竞争,敢冒风险的心理素质,要敢于向社会挑战,扩大就业成功的机率,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2]。
2.3 医学院校要加强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医学院校要正确分析医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就业指导模式,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心理教育等必修课或选修课。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就业观念的引导教育[3]。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及时收集并发布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咨询渠道,当学生在就业中面临巨大的压力或感到困惑无助时,学校应鼓励、指导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疏导其不良情绪,提高学生抗压耐挫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在毕业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力。学生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取得学生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负担,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和谐发展。
2.4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建设,建立以政府为导向,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完善双向选择模式[4],健全服务体系、公平竞争体制、调控体制、监督管理体制[5],鼓励高校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从制度上规范就业市场,进一步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制度政策,实行从基层遴选公务员制度,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 刘娟,谢宏,杨敏.医学院校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剖析及调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5):339~340.
[2] 陈君.影响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心理因素分析[J].科技资讯,2009(10):210.
[3] 陈喆.医学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9(8):844~845.
[4] 张蕊.当前医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J].中国校医,2009(5):593~596.
[5] 岩磊,刘彦明.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4):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