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一个令教师头疼,家长焦心的群体。如何使这一群体对学习产生兴趣,走出困境,是许多人探讨的一个难题。本文以小女孩颖和我小时候的同桌为例来阐明:教师恰当、适时的夸奖、赞美如一剂良药,会使内向、自卑、胆小的孩子慢慢地打开封闭的心,走出阴影,走进阳光。反之,则会因为一句批评或一句恨铁不成钢的话毁了孩子一生。希望这一经验之谈能为迷惘中的从教者提供一个良方。
【关键词】赞美;爱 ;良药俗话说,批评人用电话,表扬人用喇叭。
喜欢听赞美的话,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我知道在我身边有一大批拍马屁的人,可我就是喜欢听他们说话。”
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颖是个怯怯的女孩,瘦小、单薄,头发像秋日的枯草乱蓬蓬的。她从来不敢开口跟老师说话,也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课堂上,面对我的发问她总是沉默。我示意她点头或摇头,她都不肯搭理我,只是小脸红扑扑的,眼神很不自然地看着其它“风景”,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一次课堂提问,也许问题简单,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颖的小手在其中,虽然似举非举。
呀!她终于举手了,我惊喜之余自然第一个叫起了她。也许是没料到老师会点她的名,也许是平生第一次课堂上回答问题,她顿时不知所措,小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我……”
“不错,非常好,小颖同学今天能勇敢地举起手来,老师非常高兴!”我走下讲台,摸摸她的小脑袋,她浑身竟然在颤抖。可怜的孩子!
课后,我问她是否愿意到我办公室去帮我一个忙,她咬了咬嘴唇,点点头。我拉着她的小手,把她领到了办公室。闲聊几句后,我切入正题:“老师眼神不好使,今天课堂上没有看清楚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是右手。” “这样好不好,对于老师以后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你会答,你就举左手;如果不会,你就和其它同学一起举右手,老师不叫你起来回答,好吗?”
听我这么一说,她那始终耷拉着的小脑袋猛然抬了起来,眼神中有惊喜,也有疑惑。
“这是我们俩的秘密,好吗?”
“嗯!”她使劲地点点头,像一只快乐的鸟儿飞出了办公室。
“我们俩的秘密”使颖的胆子慢慢地变大了,有了自信心,连走路也昂首挺胸了。
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相反,老师的一句批评之言,却可影响孩子一辈子。
小学时候,我有个同桌,成绩在班里倒数一、二名,老师几乎都不喜欢他。最头疼的是他的作业,不仅字写的潦草,还喜欢在本子上乱涂乱画。终于有一天,语文老师忍无可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作业本撕了,然后将他拽上讲台,要他当众检讨。他被弄哭了。老师又厉声问他:“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瓦工。”
“这就对了!”老师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难题的答案。“瓦工是干什么的?是和稀泥的!怪不得你的字写的像和稀泥,原来是遗传。看来你也是个和稀泥的料,这书念不成了,干脆回家跟你父亲当瓦工去吧!”。今天想来,老师讲的话也许是恨铁不成钢的气话吧。可那天以后,男孩再也没来上学。
好多年过去了,记不清是哪一天,我在街上偶然遇上他,他满脸皱纹,弓着脊背,像一个小老头,那时他还未到而立之年呢?我们相见,自然陌生了许多,彼此似乎想说点什么,但却不知从何说起,沉默了一会儿,我还是说出了心中潜藏多年的疑惑:“你为什么不上学了?”
“我天生就是做瓦工的料。”他怯生生地回答。
老师的话是圣旨,他果然“金玉良言”使那个孩子一辈子成了瓦工。
孩子的心是稚嫩的,哪怕一次小小的挫折,也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永恒的伤害。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应当心中有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地去接受现实,及时地摆脱挫折感,排除一切干扰自己心智的因素,以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所发生的一切。
其二学会暂时的搁置,忘却不愉快,离开你所厌烦的情境。让时间抚平不宁静的心,填平心灵上的创伤。
其三学会转移注意力。在受挫折时,要及时转移思想感情和注意力,“忘我”地去热衷于让你开心的事。如唱歌,读书,绘画,写作,工作……
其四学会宽容。越是在遭受挫折,越是要谦让,对别人宽容大度。这一点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五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任务很多时,要先解决一个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有了成果就会有信心,成果越大,信心就越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学会生存”。这个口号将竞争提到了人们生死存亡的高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学生中进行抗挫折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巴乐扎克有一句名言“我粉碎每一个障碍”。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下一代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应对各种困难挫折,宠辱不惊,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
【关键词】赞美;爱 ;良药俗话说,批评人用电话,表扬人用喇叭。
喜欢听赞美的话,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我知道在我身边有一大批拍马屁的人,可我就是喜欢听他们说话。”
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颖是个怯怯的女孩,瘦小、单薄,头发像秋日的枯草乱蓬蓬的。她从来不敢开口跟老师说话,也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课堂上,面对我的发问她总是沉默。我示意她点头或摇头,她都不肯搭理我,只是小脸红扑扑的,眼神很不自然地看着其它“风景”,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紧张和恐惧。
一次课堂提问,也许问题简单,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颖的小手在其中,虽然似举非举。
呀!她终于举手了,我惊喜之余自然第一个叫起了她。也许是没料到老师会点她的名,也许是平生第一次课堂上回答问题,她顿时不知所措,小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我……”
“不错,非常好,小颖同学今天能勇敢地举起手来,老师非常高兴!”我走下讲台,摸摸她的小脑袋,她浑身竟然在颤抖。可怜的孩子!
课后,我问她是否愿意到我办公室去帮我一个忙,她咬了咬嘴唇,点点头。我拉着她的小手,把她领到了办公室。闲聊几句后,我切入正题:“老师眼神不好使,今天课堂上没有看清楚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是右手。” “这样好不好,对于老师以后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果你会答,你就举左手;如果不会,你就和其它同学一起举右手,老师不叫你起来回答,好吗?”
听我这么一说,她那始终耷拉着的小脑袋猛然抬了起来,眼神中有惊喜,也有疑惑。
“这是我们俩的秘密,好吗?”
“嗯!”她使劲地点点头,像一只快乐的鸟儿飞出了办公室。
“我们俩的秘密”使颖的胆子慢慢地变大了,有了自信心,连走路也昂首挺胸了。
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相反,老师的一句批评之言,却可影响孩子一辈子。
小学时候,我有个同桌,成绩在班里倒数一、二名,老师几乎都不喜欢他。最头疼的是他的作业,不仅字写的潦草,还喜欢在本子上乱涂乱画。终于有一天,语文老师忍无可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的作业本撕了,然后将他拽上讲台,要他当众检讨。他被弄哭了。老师又厉声问他:“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瓦工。”
“这就对了!”老师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难题的答案。“瓦工是干什么的?是和稀泥的!怪不得你的字写的像和稀泥,原来是遗传。看来你也是个和稀泥的料,这书念不成了,干脆回家跟你父亲当瓦工去吧!”。今天想来,老师讲的话也许是恨铁不成钢的气话吧。可那天以后,男孩再也没来上学。
好多年过去了,记不清是哪一天,我在街上偶然遇上他,他满脸皱纹,弓着脊背,像一个小老头,那时他还未到而立之年呢?我们相见,自然陌生了许多,彼此似乎想说点什么,但却不知从何说起,沉默了一会儿,我还是说出了心中潜藏多年的疑惑:“你为什么不上学了?”
“我天生就是做瓦工的料。”他怯生生地回答。
老师的话是圣旨,他果然“金玉良言”使那个孩子一辈子成了瓦工。
孩子的心是稚嫩的,哪怕一次小小的挫折,也会在他们的心灵上造成永恒的伤害。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应当心中有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地去接受现实,及时地摆脱挫折感,排除一切干扰自己心智的因素,以主动、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所发生的一切。
其二学会暂时的搁置,忘却不愉快,离开你所厌烦的情境。让时间抚平不宁静的心,填平心灵上的创伤。
其三学会转移注意力。在受挫折时,要及时转移思想感情和注意力,“忘我”地去热衷于让你开心的事。如唱歌,读书,绘画,写作,工作……
其四学会宽容。越是在遭受挫折,越是要谦让,对别人宽容大度。这一点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五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任务很多时,要先解决一个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有了成果就会有信心,成果越大,信心就越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学会生存”。这个口号将竞争提到了人们生死存亡的高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学生中进行抗挫折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巴乐扎克有一句名言“我粉碎每一个障碍”。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下一代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应对各种困难挫折,宠辱不惊,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