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点亮心中那盏灯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uexi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念,是对当下温和的觉察,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遗憾的是,对多数人而言,正念并没有得到系统化的开发和运用。
  正念,就像一盏内心之灯,当它不被了解和培育时,只能发出微弱的光芒,甚至完全没有被点亮。在科技和物质生活高速发展的时代,外界吸引眼球的事物丰富多彩,如同各式各样的彩灯、霓虹灯、激光灯,让人应接不暇。这时,即使内心之灯隐而不显,似乎也不是问题,毕竟光线足够,甚至让人觉得已经太多。但是,偶尔当情绪困扰如同内心的黑夜般造访之时,我们才会发现:外在灯光无法依靠,或者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这时,将目光转向内在,我们才会意识到内心的明灯是如此重要而不可或缺。
  庆幸的是,正念之灯其实不在别处,一直就在我们的内心,等待着被发现、被激活。而此刻这本《八周正念之旅》,就是一颗火种,邀请我们点亮这盏灯,与这份内在的资源重新相遇。
  时空背景
  为读者推荐这本正念佳作,不妨从该书出现的时空背景开始谈起。过去30多年间,中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物质生活大为丰富。然而,人们内心的焦虑、心理压力以及其他情绪困扰却越来越普遍,心理亚健康状况日益严重,抑郁症发病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事实上,这一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全球性的。数据表明,过去半个多世纪,美国的GDP增长了3倍,但民众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提升,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发病率反而逐渐升高。人类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在科技与物质生活发展的同时,心灵并没有获得安顿,看起来人们的心理似乎更脆弱了。世界卫生组织在2010年根据数据预测,10年后,抑郁症将会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二大威胁,而这一预言似乎正在成为现实。
  《八周正念之旅》呈现的正念认知疗法(Mindful-Based Cognitive Therapy,简称为MBCT),作为帮助康复期的抑郁症患者预防复发的心理干预方法,已经受到全球医学界和心理学界工作者的关注。此疗法的创始人是三位优秀的认知心理学家— John Teasdale、Mark Williams和Zindel Segal,他们在美国正念中心卡巴金教授开创的正念减压(Mindful-Based Stress Reduction,简称为MBSR)的基础上,整合了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称CBT)的要素和相关的心理教育成分,针对导致抑郁复发的心理机制而设计出了一整套正念团体课程。
  在MBCT推出的10多年来,它获得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的支持,并推动了正念学术研究文献的指数级增长。
  《八周正念之旅》也是这些工作的“大画面”的一个部分。三位创始人集多年的经验与功力,化繁为简,用文字将MBCT课堂转化成这本书。正念学习是一场内心的旅程,本书精心呈现了完整的八周MBCT的历程,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着读者一步步体验这场正念学习之旅。
  化解“不必要的”心灵困苦
  正念认知疗法建立在两个重要的源头之上:源自东方传统智慧的密集正念练习以及现代西方认知行为治疗。二者虽然属于两个体系,但其实有共同的目标:理解人的内心,并且减少或缓解心灵困苦。这个目标是如何达成的呢?
  人们已经意识到,随着抑郁症发病次数的增加,复发变得越来越容易。有数据表明,首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康复后约有50%的概率再次发作,而对有过三次以上患病经历的患者来说,这个比率达到70%~80%。也就是说,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患者的“内在易感性”越来越强,就好像一种内心的心理机制得到了强化,导致抑郁症再次发作。
  抑郁症复发的核心是情绪低落时消极思维方式得到激活,这包括想法、情绪和身体感觉的整体模式与互动强化。换句话说,患者的易感性是对低落情绪的过度反应,这常常表现为两种方式:经验回避—竭力逃避不想要的体验;头脑反刍—用头脑穷思竭虑的方式去解决心境的问题。而这两者会把情况变得更糟。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低落情绪,这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减弱内在易感性的关键在于学习如何回应低落情绪而不被其所困。MBCT就围绕着减弱应对内在易感性开展工作,重点关注学员学习与个人体验建立新的关系,而非改变体验本身,从而更有技巧地回应那些可能导致复发的体验和心理过程。
  本书中也引用了著名的“两支箭”的比喻:人常常会受到两支箭的伤害,第一支箭是别人或环境射向我们的,是作为人所不可避免的;第二支箭则是我们自己射向自己的,是对第一支箭的不满、不接受、逃避、挣扎,这种出自本能的习性曾经保护人类的祖先生存下来,但过度使用,却让我们困在不想要的境地中更长、更久。
  更重要的是,这些心理机制,不仅仅在情绪障碍的患者心里有,其实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对健康人群而言,这些机制同样阻碍了人们发挥潜力、活出更为美满和幸福的人生。这些基于内心机制的“痛苦”,其实是“不必要的”。因此,正念认知疗法对健康人群也同样有价值,可以帮助化解这些“不必要的”心灵困苦。
  捧读这本著作,就像是接到一份温柔的邀请,让我们去探索内心,去了解内在本来就有的疗愈和转化的能力。典籍有言,“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祝愿读者由此点亮内心的正念之灯,发现蕴含在心身之中的潜能并发挥出来,利人利己,自觉觉他。
其他文献
三年前的冬天,在我值夜班的时候,一名年纪为27岁的男性,由几个小伙子搀扶进了急诊诊室,只见被搀扶的小伙子大汗淋漓,呼吸急促,表情恐惧,见到穿着白大褂的人很费力地喊叫“医生快救救我,我要死了,我心脏要炸了,我不行了”。护士紧急抽血检查心肌梗死,给患者做心电图,结果心梗指标没有升高,心电图除了心动过速没什么特别的异常。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发现,患者平素的性格敏感,对自己的身体很关注。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期刊
送走一拨客户,看表,11:57。收拾好办公用品,正准备离开,领导突然打来电话,“晚会儿下班,李老板马上就到。”  李老板是我们的重量级客户,别说晚会儿,就是中午不下班,也没谁敢说个不字。约摸十来分钟后,领导和李老板一同走进办公室。我起身接过李老板递来的单据和资料,认真审查后就开始敲打起键盘。是一笔异地汇款,李老板说,他的人已经在那里了,等着装车,但对方见到钱后才肯发货,所以才赶得这么急。为了防止退
期刊
Q马老师:  您好!我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友,平时我们无话不说。可是,她一旦有了烦恼和痛苦的事,我们几个要好的女友的劝解就不管用了,她总要去找她的异性朋友。她有好几位亲密的异性朋友—不过,绝不是那种婚外性关系,只是很知己的朋友。说来也怪,一经他的异性朋友的抚慰和劝说,她再多的烦恼也会很快烟消云散。这真是让人有点迷惑不解。我听有朋友说过,人们有了苦恼往往更愿意找异性朋友倾诉。您说是这样吗?如果是,又为什
期刊
南山的菜园,该扎新篱笆了。  那圈舊篱笆,扎于两年前,是我花了一整天功夫,砍荆棘,挖土沟,扎起来的。初期,整齐利落的篱笆,是一道精致的风景;它也的确达到了隔绝鸡鸭的目的。随着日晒雨淋,荆棘的根部沤烂,枝杈腐朽,又总有贪吃的鸡呀鸭呀,持之以恒地刨、啄,使劲儿地撞,终于撞出了缺口和漏洞。那些聪明的小“傻子”们,将身子一卧,一伸一缩,便进出自如了。  好在,扎篱笆这个活儿,我还是喜欢做的,有一种创作的快
期刊
人到老年,常常在不经意间不同程度地出现老年孤独。其常见表现是:心情抑郁,整日郁郁寡欢;离群索居,不愿意和外界交往;内心空虚失落,缺乏对生活的乐趣。  老年孤独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蒙上了阴影。如何才能使老年人远离孤独,健康快乐地生活呢?  1想得开。花开花谢,草荣草枯。退休是一种社会新陈代谢的必然,老年是人生的必经驿站,没有什么可忧虑、愁苦和羞愧的。老年人应正视自己所处
期刊
还来不及拥抱晨曦,就已经手握黄昏,一天匆匆而过;还来不及细品春天的殷红窦绿,就已经是满眼肃穆的银装素裹,一年匆匆而过;还来不及享受美丽的锦瑟华年,就已经到了白发迟暮,一生匆匆而过。生命,就是这样匆匆,还来不及细细品味,就只剩下了回忆。  生命匆匆,累了就选择放下,别让自己煎熬痛苦,别让自己不堪重负。放下该放下的,心才会释放重负,人生才能安然自如。  人生就是一个口袋,里面装的东西越多,前行的脚步就
期刊
作为单位的“老大姐”,经常会有新入职同事,来找我倾诉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苦恼。说得最多的是,他们入职时,原以为凭自己能力,可以担当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可没想到,“理想很丰满”,可偏偏现实很“骨感”。作为职场“菜鸟”的他们,分配到的事情,通常不是整个部门里最简单的,就是些最没技术含量的。这让很多人,不免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整天心事重重不说,还提不起精神来对待那些“小儿科”般的工作。  新同
期刊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和我同批进来的还有许多人,我和小杜幸运地留在了公司总部,没有下放到分公司。后来人事经理告诉我,其实我们能留下来,得益于毕业学校的名气,还有面试时我们分数排在前两名。  初入职场就如此幸运,我们非常感激公司,也只有努力工作回报,也期望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开始的几个月,我们都是职场菜鸟,每天干的都是一些跑腿的杂事,可后来,我们的发展就不一样了。  那段时间,我十分郁闷,
期刊
三年前,梅从省城的一所重点高校毕业,应聘到市内的交通银行做柜员工作。农村出身的她很珍视自己的岗位,从入职的那一刻起,便把接待顾客、存取保险、扎账结算等柜员工作做得细致入微,从未发生过丝毫差错。  正当梅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得顺风顺水的关键时刻,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某日下班前,梅正忙着扎账,忽然,一位衣着靓丽、手拎挎包的中年妇女急匆匆地来到柜台前,将一张银行卡递给梅,让梅帮她查看一下里面的数额。见
期刊
心理健康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但是数字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并不意味着能够有效满足公众对心理学的需求,相反大量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让公众迷失其中。面对公众所提出的各种心理学相关问题,我们心理工作者该如何有效开展心理科普工作呢?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伴随新的挑战与问题。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了公众心理的剧烈动荡与失衡,比如随着人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