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苏联元帅库利科夫于莫斯科病故,享年91岁。库利科夫之死令不少人叹息:强大的红色帝国解体22年后,一度令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瞩目的苏联元帅,如今只剩下了两位,而且都是风烛残年的老人。随着这样一个颇多故事的群体慢慢淡出公众视野,他们代表的一个时代也渐行渐远。
军事大国的见证者
1935年9月22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在红军中实行军衔制》的决议,规定:“苏联元帅”军衔,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授予那些在领导军队的事业中有杰出功勋者。
苏联的元帅军衔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苏联先后授予1人“大元帅”军衔,41人“苏联元帅”军衔(包括斯大林),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编注:此外还有第三和第四级别共73人,待遇和地位与大将基本等同,故通常不计入统计)
时间来到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元帅不仅代表一种高级职务,还成了功臣们的荣誉称号,不时会按“个别特殊程序”,授予获得显著战功的方面军司令员,比如,华西列夫斯基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戈沃罗夫因突破卡累利阿防线而分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3年,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及红军最高指挥官的斯大林,也获得了元帅称号,战争胜利不久的1945年6月,他又晋升为大元帅,成为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领导人。
二战后相对和平的年代里,元帅军衔大多被授予苏联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兵种司令员。值得一提的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1976年为自己加官晋爵,授予自己苏联元帅军衔,结果因为显得过于好大喜功,被人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活跃在重大历史时刻
说朱可夫是众多苏联元帅中最拔尖者,绝少有人质疑。苏德战争初期,他力主放弃乌克兰以保存实力,却被斯大林降职,苏军随即在基辅损失了66万官兵。血的教训让斯大林意识到朱可夫的价值,开始重视其才能。列宁格勒危急时,朱可夫临危受命,守住了这座孤城。紧接着,德军重兵直扑莫斯科,他受命南下指挥,再次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1943年初,朱可夫指挥苏军全歼进犯斯大林格勒的德第6集团军。一系列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使他在1943年实至名归地晋升苏联元帅。其后,他又指挥了库尔斯克等一系列会战,最终挥师攻克柏林。毋庸置疑,朱可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指挥艺术、道德品质,乃至略显凄凉的晚年生活,都成为后世的军人和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至于刚刚去世的维克托·库利科夫,他从1969年开始担任驻东德苏军司令,1971年成为苏共中央委员。1977年,56岁的库利科夫在苏联最鼎盛时期被授予元帅称号。当时,随着苏联的军事力量与美国接近,莫斯科开始准备“积极进攻”的作战计划,出任华约总司令的库利科夫便是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主持编写了高度机密的华约总体战略,为苏联乃至其东欧盟国参与第三次世界大战定下基调,核心目标是“一周内渡过莱茵河”,并对欧洲发动大规模核打击。然而,到了苏联剧变前的1989年,库利科夫的强硬已然与提倡“改革与新思维”的戈尔巴乔夫格格不入,因此被撤换。两年后,华约解体。
作为苏联末代国防部长,1990年晋升的亚佐夫是最后一位苏联元帅。1991年夏,正是亚佐夫和“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同僚们发动了“8·19”政变,坦克随即开进莫斯科,企图拯救苏联。但亚佐夫同时下令,绝对禁止开枪,第一线士兵甚至连子弹都没发。当叶利钦带着支持他的部分军队反扑时,很多人要求亚佐夫采取果断行动,然而,后者固执己见,为了不让同胞流血而重申禁令。就这样,“紧急状态委员会”一败涂地。政变后,亚佐夫被关进监狱,3年后获俄国家杜马大赦。至今,当初为挽救国家而付出的努力和始终坚持“不开枪”的信念,令亚佐夫在俄罗斯公众中依然备受尊敬。
辉煌的一页已经逝去
在荣膺苏联元帅军衔的43人中,没有一位战死疆场,却有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库利克和贝利亚等5人丧生于曾经的上级和同僚之手,他们的亲人、朋友和熟人也大多遭到审查、流放甚至“连坐”。
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要数图哈切夫斯基。他早年戎马倥偬,转战南北,表现出一流指挥员的非凡胆识,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他1920年初担任红军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时,年仅27岁;1935年11月20日被授予元帅军衔时,也只有42岁,在所有苏联元帅中是最年轻的几位之一。图氏在任时力主实现苏军的现代化、摩托化改革,许多研究者据此视他为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鼻祖,也是首批苏联元帅中最杰出的“少壮派”。然而,政治斗争有时比敌人更无情,在“大清洗”的风暴中,他因与斯大林不睦,于1937年6月遭到枪决。
另一位苏联元帅从权力巅峰跌落的经历,同样值得玩味。他就是贝利亚,因主持一系列镇压而被政敌斥为“罪恶的集大成者”、“人所共知的恶棍”。由于对斯大林忠心耿耿,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一路晋升为国防委员会成员,负责后方保卫和军工建设,领导研制了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1941年1月30日,他被授予国家安垒总委员(内务部队军衔,相当于苏联元帅)的头衔,时年42岁。1945年7月9日,他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号称苏联历史上斯大林外唯一的双重元帅。但好景不长,斯大林死后不久,他便因“图谋政变”而锒铛入狱。1953年12月23日,贝利亚被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审判长为科涅夫元帅)宣判犯有“叛国”、“组织反苏阴谋”、“实施恐怖活动”3项罪行,随即被秘密处决。
在众多未得善终的苏联元帅中,仅有一位死于自杀——1991年8月24日,谢尔盖·费奥多罗奇·阿赫罗梅耶夫被发现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自尽。人们普遍相信,阿赫罗梅耶夫是因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8·19”事件,并在这个组织被定性为“政变集团”后,由于无法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再加上亲眼看着自己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步步走向灭亡,才选择结束生命的。
邢大军据《老年生活报》陈光文/文 整理
军事大国的见证者
1935年9月22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在红军中实行军衔制》的决议,规定:“苏联元帅”军衔,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授予那些在领导军队的事业中有杰出功勋者。
苏联的元帅军衔分四级,“苏联大元帅”为第一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为第二级;“军兵种主帅”为第三级;“军兵种元帅”为第四级。苏联先后授予1人“大元帅”军衔,41人“苏联元帅”军衔(包括斯大林),3人“苏联海军元帅”军衔。(编注:此外还有第三和第四级别共73人,待遇和地位与大将基本等同,故通常不计入统计)
时间来到卫国战争时期,苏联元帅不仅代表一种高级职务,还成了功臣们的荣誉称号,不时会按“个别特殊程序”,授予获得显著战功的方面军司令员,比如,华西列夫斯基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戈沃罗夫因突破卡累利阿防线而分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3年,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及红军最高指挥官的斯大林,也获得了元帅称号,战争胜利不久的1945年6月,他又晋升为大元帅,成为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领导人。
二战后相对和平的年代里,元帅军衔大多被授予苏联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兵种司令员。值得一提的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1976年为自己加官晋爵,授予自己苏联元帅军衔,结果因为显得过于好大喜功,被人们在背后议论纷纷。
活跃在重大历史时刻
说朱可夫是众多苏联元帅中最拔尖者,绝少有人质疑。苏德战争初期,他力主放弃乌克兰以保存实力,却被斯大林降职,苏军随即在基辅损失了66万官兵。血的教训让斯大林意识到朱可夫的价值,开始重视其才能。列宁格勒危急时,朱可夫临危受命,守住了这座孤城。紧接着,德军重兵直扑莫斯科,他受命南下指挥,再次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1943年初,朱可夫指挥苏军全歼进犯斯大林格勒的德第6集团军。一系列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使他在1943年实至名归地晋升苏联元帅。其后,他又指挥了库尔斯克等一系列会战,最终挥师攻克柏林。毋庸置疑,朱可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指挥艺术、道德品质,乃至略显凄凉的晚年生活,都成为后世的军人和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至于刚刚去世的维克托·库利科夫,他从1969年开始担任驻东德苏军司令,1971年成为苏共中央委员。1977年,56岁的库利科夫在苏联最鼎盛时期被授予元帅称号。当时,随着苏联的军事力量与美国接近,莫斯科开始准备“积极进攻”的作战计划,出任华约总司令的库利科夫便是主要参与者之一。他主持编写了高度机密的华约总体战略,为苏联乃至其东欧盟国参与第三次世界大战定下基调,核心目标是“一周内渡过莱茵河”,并对欧洲发动大规模核打击。然而,到了苏联剧变前的1989年,库利科夫的强硬已然与提倡“改革与新思维”的戈尔巴乔夫格格不入,因此被撤换。两年后,华约解体。
作为苏联末代国防部长,1990年晋升的亚佐夫是最后一位苏联元帅。1991年夏,正是亚佐夫和“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同僚们发动了“8·19”政变,坦克随即开进莫斯科,企图拯救苏联。但亚佐夫同时下令,绝对禁止开枪,第一线士兵甚至连子弹都没发。当叶利钦带着支持他的部分军队反扑时,很多人要求亚佐夫采取果断行动,然而,后者固执己见,为了不让同胞流血而重申禁令。就这样,“紧急状态委员会”一败涂地。政变后,亚佐夫被关进监狱,3年后获俄国家杜马大赦。至今,当初为挽救国家而付出的努力和始终坚持“不开枪”的信念,令亚佐夫在俄罗斯公众中依然备受尊敬。
辉煌的一页已经逝去
在荣膺苏联元帅军衔的43人中,没有一位战死疆场,却有图哈切夫斯基、叶戈罗夫、布柳赫尔、库利克和贝利亚等5人丧生于曾经的上级和同僚之手,他们的亲人、朋友和熟人也大多遭到审查、流放甚至“连坐”。
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要数图哈切夫斯基。他早年戎马倥偬,转战南北,表现出一流指挥员的非凡胆识,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他1920年初担任红军高加索方面军司令员时,年仅27岁;1935年11月20日被授予元帅军衔时,也只有42岁,在所有苏联元帅中是最年轻的几位之一。图氏在任时力主实现苏军的现代化、摩托化改革,许多研究者据此视他为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鼻祖,也是首批苏联元帅中最杰出的“少壮派”。然而,政治斗争有时比敌人更无情,在“大清洗”的风暴中,他因与斯大林不睦,于1937年6月遭到枪决。
另一位苏联元帅从权力巅峰跌落的经历,同样值得玩味。他就是贝利亚,因主持一系列镇压而被政敌斥为“罪恶的集大成者”、“人所共知的恶棍”。由于对斯大林忠心耿耿,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一路晋升为国防委员会成员,负责后方保卫和军工建设,领导研制了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1941年1月30日,他被授予国家安垒总委员(内务部队军衔,相当于苏联元帅)的头衔,时年42岁。1945年7月9日,他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号称苏联历史上斯大林外唯一的双重元帅。但好景不长,斯大林死后不久,他便因“图谋政变”而锒铛入狱。1953年12月23日,贝利亚被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审判长为科涅夫元帅)宣判犯有“叛国”、“组织反苏阴谋”、“实施恐怖活动”3项罪行,随即被秘密处决。
在众多未得善终的苏联元帅中,仅有一位死于自杀——1991年8月24日,谢尔盖·费奥多罗奇·阿赫罗梅耶夫被发现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里自尽。人们普遍相信,阿赫罗梅耶夫是因支持“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8·19”事件,并在这个组织被定性为“政变集团”后,由于无法承受精神上的折磨,再加上亲眼看着自己为之奉献一切的国家步步走向灭亡,才选择结束生命的。
邢大军据《老年生活报》陈光文/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