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认为,美育和德育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德育应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中,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真、善、美”。
一、引导欣赏评论,强化德育熏陶
美术欣赏教学中选择的美术作品都具备健康有益的思想内容和较完美的形式,有着客观、真实而又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美和自然美的题材。在教材中,有展现祖国锦绣河山的山水画、风景画;有展现中外文明史的历史画;有给人美感的人体雕塑和城市雕塑;有凝聚几个世纪无数人民心血的工艺美术作品;还有经历许多沧桑的中外建筑。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蕴含着艺术家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审美思想,对启迪学生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小学美术课中,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
如教科版三年级《艺术》上册第六单元,以革命先辈、英雄为单元主题,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艺术作品了解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与作用,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的英雄形象和他们的精神品质。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笔者先出示群山和五壮士的形象,然后展开小组讨论:主体形象五壮士和陪衬形象群山安排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上?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这样将巍峨重叠的高山、悬崖峭壁的险峻俯首于五壮士的脚下,使五壮士的形象突出、醒目,更显示出五壮士的崇高与伟大,这样处理陪衬形象群山低于五壮士。紧接着,笔者追问:画面中类似的手法还有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细细观察,很快就体会到作者采用了金字塔式构图方法,具有纪念碑般的效果,从而领略到这幅画的感人之处。作者把形象塑造和周围环境联结起来,给人以烈士与山河同在的感觉。在反复的交流讨论、欣赏评论中,学生对五壮士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效地唤起了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
二、优化教学过程,促进道德成长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地渗透德育,努力让德育之苗遍地开花,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因此,美术教师应精心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美术教学,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道德意识成长的家园。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流过家乡的小河》这一课时,笔者借助课件播放动画:在一条小河里,河水乌黑乌黑的,河上还飘着一大片污物,散发着一阵阵恶臭,一群群鱼儿在水中痛苦地挣扎着。紧接着,笔者提了一个问题:“鱼儿为什么在痛苦地挣扎?”通过观看动画片,学生知道小鱼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水里,如果水被污染了,鱼儿就会死去。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地球环境,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到处充满散发着恶臭的垃圾,自然界的一切美丽景观将不复存在,“美的踪迹”将无处可寻。通过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触目惊心地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对周围美丽的大自然产生无限的怜悯之心、关爱之心,促使学生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
2.采取多样手段,丰富情感体验。
出色的艺术家都是用心血在创作,作为对生活、对世界、对美感和对生命中一切流过的时光格外敏感的艺术家而言,其往往会将对自己成长有着巨大影响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时间或一次际遇,化作一段音乐,或形成一幅作品,所以,一件件作品的背后都是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个人的经历。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艺术家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可贵的创作精神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孩子们亲近艺术家的心灵。教学这一单元之前,笔者发动孩子们分组收集、筛选有关聂耳、齐白石、毕加索的相关资料和作品,然后组织开展“聂耳和报童”、“荷花满池”、“毕加索的和平鸽”三个主题的学习,汇报交流中外艺术家聂耳、齐白石、毕加索的生平、作品等,甚至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再现艺术家的故事、趣闻。这种教学形式,打破了以往对艺术家介绍的枯燥乏味模式,借助活生生的艺术作品和鲜活的艺术家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从而对艺术家们的故事和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收集艺术家资料,细读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作品,明白艺术家经历的困难与成功并存,从他们感受人格的魅力和汲取精神力量。
又如在教学“小小旅行家”这一单元的《古老的北京》时,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查找有关北京的名胜古迹、名人逸事等资料:你知道北京的哪些景点吗?你还知道北京更多的故事吗?课中,学生纷纷带来了有关北京的风景图片、宫廷建筑照片等别具特色的文字、图片资料,有的学生更是对北京的民俗风情、胡同、四合院等情况津津乐道,甚至有的孩子带来了自己到北京旅游时带回的纪念品,兴致勃勃地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旅游时的所见所闻。在这样轻松愉悦的交流汇报中,学生深切地感受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大国,这些历史文物多数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学生在介绍这些文物史迹时,爱国主义情感在心里潜滋暗长,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溢于言表。
3.集体创作,形成良好品格。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体创作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会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得到激发。 如在教学湘美版中的《有趣的线造型》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用铜芯电线、毛根试做一个一个有趣、富有动感的线材小人,然后鼓励学生:“你们能否根据情境,将不同的线材小人组合出一组富有情趣的场景?”这时学生思维活跃了,他们的好奇、探索、发现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人参与讨论,生生动手制作。十分钟后,有的小组做出了一组春光旖旎的踏青场景,或钓鱼,或聊天,或玩耍;有的小组设计了一组乐队演出的热闹场景,或弹琴,或敲鼓,或吹笛子;有的创设了一组踢足球的激烈场景,或追逐,或扑球,或射门……神态各异,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集体创作,很好地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新素材,活跃了孩子们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当作品完成后,他们会因创作的成功而增加集体荣誉感,而且这样的集体创作对促進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态度的培养等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借力实践活动,强化育人效果
实践活动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展实践活动使美术教学更具育人功能。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本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为学校科技周制作展板、布置艺术节展室、为语文课设计插图;为音乐童话剧设计制作道具、乐器、布景;为环保活动用废旧物品制作服装进行宣传……这样既锻炼和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使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热爱与激情,丰富其内心情感,增强自信心,更促进其主动利用所学表现生活、服务社会。
如教完《流过家乡的小河》一课,可以策划这样的实践活动: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围绕这一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美术设计:①策划书,活动路线图;②调查小组的旗帜、标志设计,活动口号、宣传画;③清洁袋与清洁筐的设计。清洁袋和清洁筐是用来装垃圾的,在材料的设计上要考虑环保;④金点子绘画,从而使家乡更美的好措施、好方法、好点子,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在活动中,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切身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要充分挖掘美术教材的德育因素,巧妙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既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塑造,在美的欣赏和学习中接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德育教育。
笔者认为,美育和德育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德育应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中,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真、善、美”。
一、引导欣赏评论,强化德育熏陶
美术欣赏教学中选择的美术作品都具备健康有益的思想内容和较完美的形式,有着客观、真实而又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美和自然美的题材。在教材中,有展现祖国锦绣河山的山水画、风景画;有展现中外文明史的历史画;有给人美感的人体雕塑和城市雕塑;有凝聚几个世纪无数人民心血的工艺美术作品;还有经历许多沧桑的中外建筑。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蕴含着艺术家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审美思想,对启迪学生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小学美术课中,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
如教科版三年级《艺术》上册第六单元,以革命先辈、英雄为单元主题,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艺术作品了解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与作用,感受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的英雄形象和他们的精神品质。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笔者先出示群山和五壮士的形象,然后展开小组讨论:主体形象五壮士和陪衬形象群山安排在画面的什么位置上?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通过交流,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这样将巍峨重叠的高山、悬崖峭壁的险峻俯首于五壮士的脚下,使五壮士的形象突出、醒目,更显示出五壮士的崇高与伟大,这样处理陪衬形象群山低于五壮士。紧接着,笔者追问:画面中类似的手法还有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细细观察,很快就体会到作者采用了金字塔式构图方法,具有纪念碑般的效果,从而领略到这幅画的感人之处。作者把形象塑造和周围环境联结起来,给人以烈士与山河同在的感觉。在反复的交流讨论、欣赏评论中,学生对五壮士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效地唤起了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
二、优化教学过程,促进道德成长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地渗透德育,努力让德育之苗遍地开花,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情感氛围。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感染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因此,美术教师应精心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美术教学,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道德意识成长的家园。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流过家乡的小河》这一课时,笔者借助课件播放动画:在一条小河里,河水乌黑乌黑的,河上还飘着一大片污物,散发着一阵阵恶臭,一群群鱼儿在水中痛苦地挣扎着。紧接着,笔者提了一个问题:“鱼儿为什么在痛苦地挣扎?”通过观看动画片,学生知道小鱼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水里,如果水被污染了,鱼儿就会死去。如果人类继续破坏地球环境,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到处充满散发着恶臭的垃圾,自然界的一切美丽景观将不复存在,“美的踪迹”将无处可寻。通过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触目惊心地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对周围美丽的大自然产生无限的怜悯之心、关爱之心,促使学生形成强有力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
2.采取多样手段,丰富情感体验。
出色的艺术家都是用心血在创作,作为对生活、对世界、对美感和对生命中一切流过的时光格外敏感的艺术家而言,其往往会将对自己成长有着巨大影响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段时间或一次际遇,化作一段音乐,或形成一幅作品,所以,一件件作品的背后都是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个人的经历。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艺术家的故事》,为了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可贵的创作精神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孩子们亲近艺术家的心灵。教学这一单元之前,笔者发动孩子们分组收集、筛选有关聂耳、齐白石、毕加索的相关资料和作品,然后组织开展“聂耳和报童”、“荷花满池”、“毕加索的和平鸽”三个主题的学习,汇报交流中外艺术家聂耳、齐白石、毕加索的生平、作品等,甚至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再现艺术家的故事、趣闻。这种教学形式,打破了以往对艺术家介绍的枯燥乏味模式,借助活生生的艺术作品和鲜活的艺术家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从而对艺术家们的故事和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收集艺术家资料,细读艺术家的成长经历和作品,明白艺术家经历的困难与成功并存,从他们感受人格的魅力和汲取精神力量。
又如在教学“小小旅行家”这一单元的《古老的北京》时,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查找有关北京的名胜古迹、名人逸事等资料:你知道北京的哪些景点吗?你还知道北京更多的故事吗?课中,学生纷纷带来了有关北京的风景图片、宫廷建筑照片等别具特色的文字、图片资料,有的学生更是对北京的民俗风情、胡同、四合院等情况津津乐道,甚至有的孩子带来了自己到北京旅游时带回的纪念品,兴致勃勃地为同学们介绍了自己旅游时的所见所闻。在这样轻松愉悦的交流汇报中,学生深切地感受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大国,这些历史文物多数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学生在介绍这些文物史迹时,爱国主义情感在心里潜滋暗长,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溢于言表。
3.集体创作,形成良好品格。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体创作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会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之中,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得到激发。 如在教学湘美版中的《有趣的线造型》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用铜芯电线、毛根试做一个一个有趣、富有动感的线材小人,然后鼓励学生:“你们能否根据情境,将不同的线材小人组合出一组富有情趣的场景?”这时学生思维活跃了,他们的好奇、探索、发现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人人参与讨论,生生动手制作。十分钟后,有的小组做出了一组春光旖旎的踏青场景,或钓鱼,或聊天,或玩耍;有的小组设计了一组乐队演出的热闹场景,或弹琴,或敲鼓,或吹笛子;有的创设了一组踢足球的激烈场景,或追逐,或扑球,或射门……神态各异,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集体创作,很好地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新素材,活跃了孩子们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当作品完成后,他们会因创作的成功而增加集体荣誉感,而且这样的集体创作对促進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态度的培养等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借力实践活动,强化育人效果
实践活动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开展实践活动使美术教学更具育人功能。通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本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为学校科技周制作展板、布置艺术节展室、为语文课设计插图;为音乐童话剧设计制作道具、乐器、布景;为环保活动用废旧物品制作服装进行宣传……这样既锻炼和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使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热爱与激情,丰富其内心情感,增强自信心,更促进其主动利用所学表现生活、服务社会。
如教完《流过家乡的小河》一课,可以策划这样的实践活动:调查家乡的环境保护情况。围绕这一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美术设计:①策划书,活动路线图;②调查小组的旗帜、标志设计,活动口号、宣传画;③清洁袋与清洁筐的设计。清洁袋和清洁筐是用来装垃圾的,在材料的设计上要考虑环保;④金点子绘画,从而使家乡更美的好措施、好方法、好点子,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在活动中,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切身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总之,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要充分挖掘美术教材的德育因素,巧妙将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既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塑造,在美的欣赏和学习中接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