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向日求援始终抱有期望的原因探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的很多政治活动都与日本密不可分。从广州起义始,孙中山一直在努力寻求日本的援助,并对日本的援助满怀期待。为了实现革命目标,也采取了一些妥协手段,孙中山对日本抱有期望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求援举动,是各种原因综合的结果。
  关键词:孙中山;日本;思想;认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85-02
  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与日本有着很多联系,日本多次成为他的政治避难地和起义指挥所。从广州起义起,为了解决各次起义所需的资金和武器弹药,他开始从日本寻求援助。由于日本的既定对华方针政策,它的援助并没有达到孙中山想要的效果,甚至让孙中山一次次失望。尽管日本有时没有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起到援助作用,但是孙中山对于日本却一直抱有期望,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个人思想影响、个人认识存在问题和策略需要三个方面。
  一、受孙中山个人思想的影响
  (一)与日亲善的思想
  孙中山的一生,进入日本国土有16次,他对日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首先,孙中山在日本结识了诚心诚意支持中国革命的朋友,比如山田良政、山田纯三郎、宫崎寅藏、营野长知等,山田良政甚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次,日本和中国相邻,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很多,他们受到日本社会氛围的熏陶,好多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日本成为了孙宣传和发动民主革命的一个主要的革命基地。再次,孙中山十分羡慕和向往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他试图通过对日本的仿效来改造中国。最后,孙中山认为中日一衣带水,历史上文化又一脉相传,可以相互了解,中国革命能够得到日本各界的支持。即使是孙中山在晚年对日本指责的同时,还是希望它能够支持中国革命的。孙中山在采取“联俄联共”的接近苏联的方针后,还继续主张“日华友好合作才是大亚细亚复兴的根本”[1]。
  (二)民族主义思想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是以“仇满”为中心口号的阶段,孙中山多次强调“志在驱逐满洲人”[2];从同盟会的成立至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是以排除满洲贵族为中心口号的阶段,主张推行民族革命,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提出“五族共和”民族政策,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维护民族统一而奋斗。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前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具有局限性的,他反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排满”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自己缺乏实力,所以他寻求日本给予武器和财力上的支持,这是他企图救国但又缺乏实力不得不采取的政策。
  (三)大亚洲主义思想与世界大同思想
  1895年后,中国面临被欧美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孙中山在维持亚洲尤其是东亚和平中,主张中日提携。直到晚年讲《民族主义》,仍称“亚洲今日因为有了强盛的日本,故世界上的白种人,不但是不敢轻视日本人,并且不敢轻视亚洲人。[3]”孙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1912年卸任临时大总统后,他在演说中曾认为人类未来的趋势是“使全世界合为一大国家”,“泯除国界而进于大同”[4]。正是基于这种思想,1915年底孙中山与上原勇作密谈,在提出愿以让与满洲全部特殊权益为代价换取日本不少于三个师团的兵力支援中国革命的要求时,又表示只要日本诚心援助中国革命和亚洲独立事业,“中日两国的国界难道不也可以废除吗?”[5]这种不切实际的超前意识,助长了他在谈判条件时的慷慨,而且对日本一直抱有期望。
  (四)妥协性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具有思想上的妥协性这一弱点,孙中山作为其领袖,这种思想在他身上也有所体现。当时孙中山为了争取日本的援助,去同意租让“满洲”,去镇压国内的抵制日货运动,去与日本签订《中日盟约》(对于此盟约签订的真假史学界存在争议),以牺牲国家的利益去换取日本的帮助,是其思想上具有妥协性的一种表现。由于革命派力量弱小,而且没有实力后盾做依托,所以为了实现革命目标,不得不通过妥协的方式来争取外援。
  二、孙中山的个人认识存在问题
  (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
  孙中山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认识,总的来说是从希望、幻想到幻灭、谴责。在1919年以前对日本的本质认识是不大清楚的,并对其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孙中山从革命事业一开始,就希望得到日本的承认、支持和援助。他有过多次求援举动,也得到了一些不给力的援助。但日本对孙中山的态度在袁世凯篡权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他还未从本质上看清日本,反将日本不援助的原因归于外力。他认为“由于英国政府的干预及其保守影响,日本政府未敢给我们以友好支持。”1915年日本公然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孙中山愤愤谴责日本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国之强,尤是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故屡助官僚以民党,必期中国永远愚弱,以遂彼野心。彼武人政策,其横暴可恨,其愚昧亦可悯也。”可在中日交涉“二十一条”时期,孙中山又对“二十一条”默不一言[6]。说明孙中山一方面痛恨日本,另一方面对日又存有幻想。但毕竟二十一条是使孙中山对日本的认识有了变化。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执政,日本政府在1917年给段政府145000万日元的西原借款,并配以武器装备压服孙中山,孙中山逐渐识破了日本政府的野心。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的五四运动,接连给了孙中山启迪。此后,孙中山开始谴责日本的侵华政策和破坏中国革命的阴谋活动。这个时候,孙中山对日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但他仍然希望得到日本的支持。
  (二)对国家主权和领土问题认识不清
  孙中山在向日本求援的时候,多次提出以“同意满洲租借”去换取外援。孙中山和他的不少革命战友,在认识上受到了中国历史变迁的特殊性和革命使命具有“灭满兴汉”的浓烈色彩影响,态度上视满洲为“异域”、“外国”,所以在孙中山等人看来,一直将满清统治者的策源地东北地区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为了求助于日本,就不惜“投其所好”地把满洲作为达成妥协的重要筹码。孙中山曾对帮助过自己的日本人说了以下一段话:“日本需要满洲,满洲与日本有不可隔离之关系。其地原为满洲人之土地,对我中国汉人来说并非绝对必要。我辈革命如能成功,如满洲之地,即使满足日本之希望当亦无妨。”[7]   三、战略上的实际需要
  (一)受国内国际关系影响
  孙中山与日本、孙中山与欧美列强,欧美列强和日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欧美列强支持北京政权的实权人物,清政府、袁世凯与欧美列强之间在共同对付日本这一点上是协调一致的;孙中山要推翻清政府,欧美是不会支持他的,在不能得到欧美列强援助时,他不得不期待日本的帮助。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想利用日本援助达到革命目标,日本则出于侵华的需要,支持孙中山从背后牵制或打击清政府。可见,孙中山和日本之间存在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
  (二)战略上的实用主义
  孙中山长期奋斗所要达到的革命战略目标是推翻国内反动势力统治和解除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极其复杂的历史环境里,要实现这个革命任务是相当艰辛的。所以孙中山在每个革命发展阶段都会特别注意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按照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组织革命依靠力量和争取革命支持力量,其中也包括对某些帝国主义国家进行分化、争取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以牺牲局部的革命利益作为代价。
  孙中山始终对日本抱有期望态度,可以看出孙中山在其革命面临的各种矛盾中,把与清政府的矛盾看作了主要矛盾。推翻国内反动势力统治和解除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始终是孙中山长期奋斗所要达到的革命战略目标。当为了目标去努力,并期望取得成效时,往往需要以牺牲局部的革命利益作为代价,而且期望值愈高,代价也愈大。对于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认识,应该做到客观公正的看待,不抹杀他在革命事业中的功绩,也不刻意放小他那些以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援助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高强.孙中山的日本情结[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28(1).
  [2]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中华书局,1981:195.
  [3]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中华书局,1981:190.
  [4]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2:439.
  [5]黄彦.孙中山对日观之我见[J].广东社会科学,2004,(3).
  [6]李吉奎.孙中山与日本[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438.
  [7]杨天石.寻求历史的谜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73-276.
  [8]余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6,(8).
  [9]茅家琦.孙中山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10]王立荣.谈孙中山对日外交思想的转变[J].辽宁师专学报,2001,(1).
其他文献
摘要: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企图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围绕着“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大隈政府展开交涉。交涉中,袁世凯政府曾采取多种手段与日周旋,但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袁世凯政府不得已与日签订了几经修改的“二十一条”。  关键词:袁世凯政府;“二十一条”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0-02  传统观点认为,“二十一条”的签订
期刊
摘要:《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课程是我国高校一门新型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加强《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课程的建设,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竞争力,促进高校长期健康发展,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为例,探讨该门课程建设的实施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  关键词:生涯规划;体验教育;课程改革 
期刊
摘要: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问卷对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社会自我价值感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显著相关;依恋焦虑对社会自我价值感的回归影响显著;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能够显著预测依恋回避。  关键词:成人依恋;自我价值感;人际信任;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
期刊
摘要:宗仰上人以佛学为纽带联结革命,出家未出世,是辛亥前后名声颇重的爱国名僧,他“以佛法作世间法”,积极用弘扬佛法推动社会变革,其宗教思想明显有资产阶级政治化、道德化的倾向。上人是一位受人敬仰的佛门先觉。  关键词:佛教;佛门先觉;世间法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5-02  宗仰上人(1861-1921年),江苏常熟人,俗姓黄,原名浩舜
期刊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部分,而这个问题在现实中又恰恰是不能回避的。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集团,知识分子问题也已经成为当代的理论热点问题,因此,使得知识分子理论的内在价值凸现出来。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葛兰西;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启示  中图分类号:B507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体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3-02  在任何一个国家与社会中,都存在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价值认同,整个国家与社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但是同时也对此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是当今职业学校发展面临的一个瓶颈,同时现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是至今发展的一个趋势和途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责任教育融入其中,本文主要是运用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当今校企文化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其专业成长状况愈发决定其所在高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更会影响到其所教授的每位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动力既有其外部的压力,更有其内在的追求。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心理动力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87-02  2012年新华网显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
期刊
摘要:文章解读了柏拉图“洞喻”的人学思想。被束缚手脚而囚禁在洞穴内的人是有限人;洞内与洞外两个世界的区分基于人的二重性;人通过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柏拉图;“洞喻”;人学  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11-01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为了说明受过教育与缺乏教育的人本质不同而采取了文学性叙述的“洞喻”。柏拉图哲学中
期刊
摘要:个人主义是西方社会文化发展到近代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当代中国,个人主义有不断扩展的趋势,然而对其认识却有明显的误解。对个人主义同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划界显的尤为必要。借鉴和吸收西方个人主义的合理因素,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道德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12-01  个人主义是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