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洞喻”的人学思想解读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_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解读了柏拉图“洞喻”的人学思想。被束缚手脚而囚禁在洞穴内的人是有限人;洞内与洞外两个世界的区分基于人的二重性;人通过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实现着对自身的超越。
  关键词:柏拉图;“洞喻”;人学
  中图分类号:B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11-01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为了说明受过教育与缺乏教育的人本质不同而采取了文学性叙述的“洞喻”。柏拉图哲学中这个最为著名的隐喻描述的是人犹如囚徒被从小束缚了脖子和手脚而只能向前看着洞穴的后壁。他们背后远处较高的地方有燃烧的东西发出火光,火光与囚徒之间筑有一道矮墙,从矮墙后面走过的那些人举着木头、石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假人和假兽的影子投在对面的洞壁上,一般的囚徒把这些影子当作真实的存在并围绕着对那影子的认识展了名誉和权力的竞争。只有某个人被松了绑、挣扎着站起来沿着陡峭崎岖的坡道走出了洞外而认识到洞穴外世界的真实性之所在。为了使自己的同伴也能从洞内的黑暗与认识的虚幻中走出来就回到了洞内意欲说服大家,结果由于人们不相信这个到过洞外的囚徒就把他杀了。
  柏拉图洞喻思想以文学的隐喻方式通过对人生存状态的描述而揭示了丰富的人学思想:人自出生开始被束缚手脚而囚禁在洞穴内部是对人的生存有限性的承认;人生存的洞内与洞外两个不同世界的存在印证着人的两重性;两个世界之间可以攀登的通道正是人实现自我超越性的超越之路。
  一、人的有限性
  人生存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有限性。柏拉图洞喻中集中体现了束缚人、制约人的两种因素,即肉体因素与社会因素。在奥菲斯教的影响下,柏拉图认为独自存在的灵魂是不朽的、纯粹的,通过观照本真的存在获得了真正的知识。客居肉体的灵魂忘却了曾经获得的本真的知识而必须通过回忆重新获得。被肉体束缚的灵魂不能凭理智观照本真、回忆先验的知识,正如洞穴里从孩童时代起就被捆绑了手脚的人无法看见洞外真实的世界而只能看见洞壁上的影子一样。人除了受肉体的束缚而且还受制于社会现实条件即社会性的约束。“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现实生活中的人必然要与他人发生关系,相互之间通过契约或其它形式形成群体并达至团结。社会关系作为一种既定力量限定、规范和塑造着人的活动和社会关系及人的本性,从而交织而成的发展的现实空间、构成人现实生活世界。柏拉图洞喻中的人虽然以某种方式争脱束缚现实生活之洞内而来到与他人隔绝的另一非人世界的洞外,然他却不能永远停留在洞外而必须重返洞内,即便明知那是混淆是非、善恶模糊的世界,这样做是其作为人背负着必须完成的、无法逃避的社会成员的义务。
  二、人的二重性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即“理念世界”与“感官世界”,这种二元论的世界结构决定了其对人的结构及生存之现实的看法。“肉体”与“社会”意味着人的生存之现实的“感官世界”,即现象世界。柏拉图认为只有纯净的灵魂才能观照本真的存在获得真知,客居肉体的灵魂由于肉体寻求营养的需求及疾病而无法寻求本真的存在。人作为现象世界的一员拥有生命而是自然存在之物并因无法摆脱肉体的束缚而永远无法获得纯净灵魂能达至真知。同时人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作为社会的一位成员必然离不开与他人发生关系而永远存在于其所构筑的日常生活中。柏拉图洞喻中所描绘的洞内世界即是由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共同构成的人得以存在的现实世界。在柏拉图世界二分的思想图式中,现象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流动的、转瞬即逝的不完美世界,而与之相对应的理念世界是永恒的、静止的、完美的世界,人作为理性存在的动物在自身之外思考构筑了另外的现实之外的理念世界,即洞喻中的洞外世界。被解放的囚徒曾经到达过这个世界即人在确信其存在的基础上努力去寻求,那么这个理念世界就会向他敞开。柏拉图洞喻中洞内与洞外两个世界的设置即为人所拥有的现实与理想两种世界的隐喻。人的存在就是在“自知其无知”的前提下通过理性的“哲学问答法”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而真正印证着人另外一种特性即超越性。
  三、人的超越性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2]在柏拉图哲学中,人基于“自知其无知”的爱智精神且通过理性哲学问答法展开了对真理的寻求而实现着对现实有限性的超越。柏拉图对通向真理途中所需要的热爱与追求的精神的召唤体现在他对厄洛斯的理解中,厄洛斯是不完美的事物对完美的向往,是对他所崇拜的卓越者的内在的自觉的追求。在“自知其无知”的爱智精神的感召下,人类通过理性的哲学问答法以平静之心在纯粹思维的引导下去观照真实的本真存在而获得真理,从而实现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洞喻”中刻画的陡峭的坡路即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是人所拥有的自知其无知和回忆能力的对照物。人通过这条陡峭的坡路即基于自知其无知及回忆能力外显的理性的哲学问答法而踏上了自我超越的漫漫征程。
  柏拉图“洞喻”蕴涵的丰富的人学思想启发了我们对于人的本质的更深入的思考。处于动物与神之间的存在物的人永远达不到神的境界而只作为有限的存在,同时人又基于自知其无知的爱智精神、依凭理性的哲学问答法而实现着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而趋近于神,这正是对人作为肉体与灵魂、有限与无限的双重存在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转型时期的到来,多元价值已经成为社会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在多元文化中迷失自我,使得社会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分析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入手,进而寻找新时期价值观教育的出路。  关键词:转型社会;价值观教育;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90-02  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当代中国社会也开始了
期刊
摘要: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孔子和苏格拉底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走向。虽然他们拥有很多相似的教育思想却有着更多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认识,分析和比较这两位伟大教育家的教育体系,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体系;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94
期刊
摘要: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企图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围绕着“二十一条”,袁世凯政府与日本大隈政府展开交涉。交涉中,袁世凯政府曾采取多种手段与日周旋,但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袁世凯政府不得已与日签订了几经修改的“二十一条”。  关键词:袁世凯政府;“二十一条”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0-02  传统观点认为,“二十一条”的签订
期刊
摘要:《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课程是我国高校一门新型的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加强《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课程的建设,对提升大学生个人竞争力,促进高校长期健康发展,推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为例,探讨该门课程建设的实施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生涯规划与体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  关键词:生涯规划;体验教育;课程改革 
期刊
摘要: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采用成人依恋量表、自我价值感与人际信任问卷对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社会自我价值感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显著相关;依恋焦虑对社会自我价值感的回归影响显著;社会取向特殊道德自我价值感能够显著预测依恋回避。  关键词:成人依恋;自我价值感;人际信任;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
期刊
摘要:宗仰上人以佛学为纽带联结革命,出家未出世,是辛亥前后名声颇重的爱国名僧,他“以佛法作世间法”,积极用弘扬佛法推动社会变革,其宗教思想明显有资产阶级政治化、道德化的倾向。上人是一位受人敬仰的佛门先觉。  关键词:佛教;佛门先觉;世间法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5-02  宗仰上人(1861-1921年),江苏常熟人,俗姓黄,原名浩舜
期刊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知识分子问题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部分,而这个问题在现实中又恰恰是不能回避的。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特殊的社会集团,知识分子问题也已经成为当代的理论热点问题,因此,使得知识分子理论的内在价值凸现出来。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知识分子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葛兰西;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启示  中图分类号:B507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体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哲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03-02  在任何一个国家与社会中,都存在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核心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导向与价值认同,整个国家与社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但是同时也对此类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和社会人,是当今职业学校发展面临的一个瓶颈,同时现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是至今发展的一个趋势和途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责任教育融入其中,本文主要是运用个案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当今校企文化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其专业成长状况愈发决定其所在高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更会影响到其所教授的每位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动力既有其外部的压力,更有其内在的追求。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心理动力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87-02  2012年新华网显示:《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