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行检察与社会矛盾化解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ly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以抗诉为主体,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框架内的全面监督。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民行检察监督的方式主要有抗诉、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发出纠正违法通知、发现和移送职务犯罪线索、以及近些年司法实践中开展的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公益诉讼、执行监督等。
  一、民行检察在法律监督工作中的价值定位
  摆正位置、服务大局是做好民行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在检察机关内部“重刑事轻民事”的观念制约了民行工作的良性发展。民行工作作为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涉法矛盾化解的部门,在检察机关内部应该同公诉、侦监、反贪等部门一样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检察权的行使才是全面的,法律监督的体系才是健全的,法治的实施才是有保障的。
  认真办好每一件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就是化解社会矛盾。民行工作是通过法律监督的方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它涉及到许多民生问题,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公正的解决,可能导致当事人与司法机关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造成上访、民转刑等不良后果,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作为民行检察工作就要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为己任,在开展“三项重点工作”、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民行检察工作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的现状
  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交织,民行工作必须着眼于服务民生,把化解矛盾、理顺当事人不满情绪融入办案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民行工作发展的现状与设置这项制度的初衷和人民群众的涉法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制约民行工作开展的因素依然很多。
  (一)立法的模糊性消弱了民行监督的预期效果。现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在监督的范围、方式、程序等方面的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使的民行监督工作难以争取主动,且抗诉周期太长,抗诉目的能否实现,最终还需取决于法院的裁判。法院对民行部门的监督如对原判确有错误抗诉理由成立也不改判,对该抗诉的案件受而不审、久拖不决等消极敷衍态度,甚至故意规避监督到底该怎么办,对于法院的上述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检察机关尚无法采取强有力的惩戒手段保障检察监督权充分而有效的实现。
  (二)法院对民行检察监督的抵触性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行工作的全力推进,表现最突出的即执行监督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对财产保全裁定、督促程序中的支付令、破产还债程序中的裁定、执行程序中的查封财产裁定等不适用抗诉。但是,“执行难、执行乱”恰恰是人民群众对司法最不满意的,也是社会矛盾的根源,更是滋生贪污、受贿等司法人员腐败的重灾区,亟待检察机关的外部监督,但立法的模糊性限制了民行检察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使法院系统不愿或排斥监督的情况客观存在。
  (三)申诉案源不足制约了民行诉讼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面对法院受理和审判的大量民事行政案件,应该说民行申诉案源是充足的。但在实践中,诉讼当事人在对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不服的,多采用上诉、拒不执行判决或者上访等不当行为,很少有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民行部门提出申诉的,致使检察机关民行申诉案源匮乏的局面长期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宣传力度不够、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民行监督职能不太了解;办案周期长;抗诉后再审改判率不高等,直接影响到民行部门在社会中的地位、信誉和当事人到检察机关申诉的积极性。
  三、民行检察在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和矛盾凸显期,民行检察必须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工作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运用法律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为此,民行检察工作要想更好地发挥化解社会矛盾的职能,笔者认为须做到“五个注重”:
  (一)注重民行检察职能的宣传,保障当事人救济渠道的畅通。要打破民行检察案源少的困境,首先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清楚民行部门是干什么的,使其知道在法院之外还有检察机关民行部门这个“诉苦”的平台,营造“有申诉,找检察”的良好氛围。具体可采用:
  1、制作通俗易懂的民行检察职能宣传资料,以展板、多媒体、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定期在街道热闹场所或社区开展宣传活动, 特别是加强与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涉法行业的联系,普及法律从业人员民行救济方式的权利意识。
  2、开展“检察开放日”、“举报宣传周”、送法下乡、下基层活动,建立民行检察告知制度,条件允许的可以在较大的社区、村、镇等地建立民行工作联络站,派民行干警专人定期接待咨询。
  3、加大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的力度,特别是对改判效果好、有典型价值的抗诉案件要大力宣传,扩大民行监督的影响力。
  (二)注重抗诉与息诉并重,延伸民行检察监督职能,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在办案中始终坚持息诉与抗诉并重的原则,对确有错误的裁判依法提请抗诉的被申诉人、对正确裁判不予提请抗诉的申诉人通过说服、疏导或促使当事人和解等方式,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化解双方矛盾,实现案结事了、息诉服判。
  1、提高抗诉质量,把抗诉同查办职务犯罪结合起来。尤其是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释法说理,保证抗的准、抗的赢。同时要跟发现和移送司法不公背后的索贿受贿、枉法裁判、徇私舞弊等职务犯罪线索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行检察监督的作用。
  2、坚持“明法析理”和“双听取”的办案制度,以“诚心、耐心、热心”来化解当事人积累的怨气,妥善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民行人员:①掌握申诉人的心理,根据申诉人的文化、法律知识水平,有的放矢,因案施策。②在未阅卷未吃透案情前,不轻易对案件表态,尤其是不要随意顺从当事人的主张,承诺什么,否则一旦最后的决定与检察人员以前的表态不符,将增加后续工作的难度,甚至引发当事人与办案人员之间的冲突,成为涉检矛盾的源头。③对无理缠诉的申诉人,更要文明接待,释法到位。
  3、建立健全案件跟踪反馈机制,促进矛盾化解彻底。民行办案不能就按办案,对于受理的案件,要一案一跟踪一回访,不留任何尾巴,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把矛盾化解在萌芽。   4、完善息诉和解、检调对接的工作机制。和解有利于维护司法裁判的稳定性、既判力,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纠纷,节约诉讼成本,促进社会的稳定。对于申诉理由不成立或证据不足而终止审查的,要加强释法说理、心理疏导工作,让当事人心悦诚服。
  (三)注重与人大、党委、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建立联合联动机制,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合力。民行申诉案件存在多头申诉、多方上访、久诉不息等特点,民行检察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增强合力意识,重视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在检察机关内部:一要加强与本院控申等业务科室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对于群体性申诉疑难案件,共同分析研究,联手制订预案。二是完善个案汇报制度。对一些标的大、影响大的典型个案,及时向院领导、上级院汇报或者提交检委会审议,争取协调与支持。
  在检察机关外部:一要加强与社会综治部门的联系,如通过联席会议、信息通报、案件协调、多家协办等方式与申诉人所在地的派出所、居委会或所在工作单位联系,全面细致做好息诉疏导工作。二要加强与法院的协调沟通,注重信息交流,建立抗前协调、类案研究、定期会晤、资料互送等工作联系制度,争取法院的支持和配合。三要逐步建立与人大、纪委、政法委、律师事务所等部门的横向协作关系。完善向党委、人大等部门汇报工作、寄送经验材料的做法,形成诉讼监督合力。
  (四)注重民行检察监督机制的创新,健全现行办案机制,为立法提供实践基础。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民行检察在监督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等方面,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涉法诉求。
  1、立法亟需明确民行监督范围,优化抗诉程序,完善督促起诉、诉讼和解、支持起诉、执行监督等监督形式的工作机制。
  2、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有限的公益诉讼制度。当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犯而有关主体怠于起诉时,民行部门应当运用合法的手段督促其起诉,必要时可以直接出庭支持民事起诉,以达到司法自治与社会公益之衡平。
  3、整合民行部门力量,调研民行分支机构建设的可行性。民行监督与刑事诉讼监督不同,其是在诉讼程序之外进行监督,要想以最便捷程序纠正错误裁判、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现行事后监督的模式略显滞后,针对基层检察院无对同级法院提起抗诉权的问题,将基层院民行部门设置为上一级院民行部门的分支机构,在行政上依然隶属基层院,贴近实际工作需要,符合法治效率价值之追求,可以在现行法律规制下,对其可行性进行试点调研。
  (五)注重民行检察队伍建设,加强对检察官法律信仰的培育。一名优秀民行检察官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样重要。如通过民行检察业务竞赛、岗位练兵、到法院民庭交流、建立民行检察人才库等形式锻炼民行检察官,完善其培养、晋升等制度,造就一批民行办案专家、业务能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检察官法律信仰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应重实质,倾向实务,防止流于形式。可以通过向张章宝等先进人物学习、健全民主监督、民主考核评估、在职研究生法学教育等多层次配套制度,在检察队伍中形成扶正祛邪的纯洁价值观,让民行检察官在执法中能够感受到法律职业的神圣,将维护公平正义内化为一种个人自觉,听民声、解民意、化民忧,廉洁执法,才能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树立司法的公信力。
  (作者通讯地址:鲁山县人民检察院,河南 平顶山 467300)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现行刑法中,将“利用职务便利”明文规定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有11个,正确把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进一步讨论相关犯罪及其客观方面相关问题的前提,这一问题在挪用公款罪中尤为显著。笔者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构成要素的概念含义和内容出发,提出“利用职务之便”的全面界定。  关键词:刑法;职务犯罪;主观性;客观方面  要正确把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就要先明确“利用”、“职务”和“职务行为”等概
期刊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其执法活动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到法律监督职能行使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如何解决检察机关作为监督者如何自我监督,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内部监督职责,加强执法办案监督,促进检察人员端正执法理念,是对执法活动规范性的重要保障,也是检察机关内部进行司法改革,杜绝错误案件和队伍违法违纪现象发生的重要课题。  检察机关在行使检察权的内部监督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为保障检察
期刊
摘 要:  西方学者威廉姆·露西教授认为:作为作出判决过程的审判首先应当是一个“合理的过程”,即审判应具有合理性、满足合理性条件。同时,审判作为能够引发国家强制力释放的行为必然应具有合法性。审判是法的实现的一个环节和独立的过程的前提,审判的作出具有理由;理由的归类即具有“真理由”;通过理由的衡量找出“不容辩驳”的理由。作为“合理的过程”的审判之“合理”体现在简单案件和复杂案件的审判中。  关键词:
期刊
今年3月以来,达川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响应市院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体要求和部署,牢牢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和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聚焦“四风”和执法司法突出问题,牢牢结合公诉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公诉干警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意识和能力普遍增强。下文,笔者将我院公诉科如何结合业务工作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一阐述,意为抛砖引玉,同广
期刊
近年来职务犯罪日益呈现出智能化、隐蔽化、复杂化、群体化等新的发展趋势,再加上新刑诉法的实施后,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提出许多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传统职务犯罪侦查模式逐渐难以适应。高检院要求侦查机关转变职务犯罪侦查模式,从“由供到证”模式,向深化初查、掌握外围证据的“由证到供”模式转变,由此提出“信息引导侦查”工作思路,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加大侦查信息中心建设,努力实现侦查模式的转变。通过加强侦查信息中
期刊
一、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概述  2013年1月1日,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首次将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以法律形式确定落实,这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侦查讯问录音录像制度早已存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吸收和完善了司法实务中的经验,直接将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发展推进了新的里程,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施行和推广,是《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任务的客观要求,对于
期刊
当前,修复性司法理论的提出以其崭新的法治理念和创新的司法模式,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修复性司法已经成为当前刑事领域替代性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的方向之一,其兴起具有犯罪原因论演变、刑罚观转变、刑法谦抑原则需求、调解制度兴起和被害人权利运动等理念转变及制度变迁的基础。  一、修复性司法的内涵  关于何为修复性司法,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就过程而言,“恢复性司法是因一具体犯罪而关涉到的各方当事人如何处
期刊
摘 要:“扒窃”作为典型的“非数额型盗窃”, 数额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实务界莫衷一是。直面并研究、破解这些难题,对处理以“扒窃”为代表的非数额型盗窃十分必要。本文拟从“扒窃”的刑法界定着手,研究“扒窃”特殊形态的定性,思考“数额”在“扒窃”定罪量刑中的作用,试图厘清“扒窃”定性的司法适用,意企对以“扒窃”为代表的非数额型盗窃的司法适用有所贡献。  关键词:扒窃;刑事可罚性要件;数额  一行为只有符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九条规定了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倾倒、遗撒妨碍通行的物品的侵权责任。但关于该条款中的侵权责任人是谁?责任主体适用的归责原则是怎么样?责任主体承担何种性质的责任?这一系列问题,在司法实践中都存在着不统一的情形。  一、道路妨碍通行致害责任纠纷时案件的基本特点  由众多案例可以看出,法院在审理公共道路妨碍通行致害责任纠纷时案件的基本特点如下:  (一)责任主体模糊。该类案
期刊
一、亲告罪的概念和特征  亲告罪,又称告乃论、告乃理、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指有告诉权的人的告诉为追诉条件的犯罪,或者指刑法明文规定需要被害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一般情况下,产生犯罪事实后,国家发动刑罚权,对犯罪分子进行控告或起诉是其法定职责。但理论界通说认为,亲告罪的社会危害性不大,为了尊重和保护被害人的隐私及名誉,立法允许亲告犯的存在,在某种条件具备情况下即对国家刑罚权的发动产生限定功能。我国《刑法
期刊